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络现象,主要指循经感传现象,它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所必须深入研究的唯一对象,也是使有关研究取得成功的向导。我国的经络现象研究分为三派两流。三派即经络生物物理学派、经络生理学派与临床经络现象学派。两流,即正常生命现象论流派与临床疾病现象论流派。当前研究的症结是:现象发现了,却说无法解释;路线检测了,难说不是伪迹。认为,允许百家争鸣,提倡改革创新、再创新,这才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
经络实质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古人认识经络方法的综合分析,结合现代有关研究,论证了经络是古人在总结对人体生命现象多方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代哲学抽象所形成的理论路线图,而非一种独立的客观实体.肯定了腧穴-脏腑相关性的存在,否定了循经感传即经络的假说,并强调了研究人体体表-脏腑相关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医学与哲学>2004年第10期上,中医研究评估栏目中所刊登的,严健民同志"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和章晓东同志"经络实质的思辨"两篇文章,似乎有些踢开红旗闹革命的味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乃至否定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反复研读,思绪万千,为了现代中医经络的前途和命运,有义务站出来与两位同志再谈经络.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大连医科大学(116027)蔡子微一、现代经络研究的误区经络研究,或称现代经络研究,始于一种经络现象,即感传现象的重新发现。无疑,这提示人们,《内经》所记载的经络并不是虚构,而且具有可观测性。人们带着这种惊喜开始了现代经...  相似文献   

5.
1答马玉宝教授"商榷" <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是在许多学者对"经络"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之上成文的,同时也裹撷了我多年习作的体悟,在撰文中曾考虑到为何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路中对经络研究进行反思都很难影响"经络研究"列为国家的重点科研课题呢?为何仍然有"经络研究成果"不断报道呢?为何上海五家联合研究"经络"的成果也不能达成学术界的共识呢?当我思前想后的时候,萌发了能不换能从哲学概念中寻找理论依据,于是"三段论"被提到文中.顺此再向马教授简单介绍我在文中对"三段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辩证唯物论指导中西医结合,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来指导经络的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我国的经络现象研究中,它体现为如下的十六字方略:“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晚近发表的被称为“季五点”的“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5点看法”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7.
以辨证唯物论指导中西医结合,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怎样运用辩证唯物论来指导经络的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在我国的经络现象研究中,它体现为如下的十六字方略:“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晚近发表的被称为“季五点”的“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5点看法”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8.
1答马玉宝教授“商榷”《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是在许多学者对“经络”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之上成文的,同时也裹撷了我多年习作的体悟,在撰文中曾考虑到为何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路中对经络研究进行反思都很难影响“经络研究”列为国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古人通过对经络现象客观存在的解释,逐渐认识腧穴、经络,并发展为经络学说.应正确对待不同时期的古代传统文化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认真区别"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正确认识古代经络学说的精髓所在,还原古代经络学说的真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络的实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经络的实质是什么?这虽是世界自然医学老大难的重要课题,但是用哲学的观点看,也是能揭示突破的"千古之谜".经络实质虽是个非常复杂的事物,但也是可以认识的.笔者从1979年至今20多年坚持经络研究,在哲学的指导下,经过发表50多篇研究论文,终于得到了中医经络的实质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经络是什么>中的经络定义与<内经>中经络概念的差异,提出了<经络是什么>的经络定义实质上是指经气通道的观点,认为经络研究不应是"翻译"古代文献的现代意义的研究,而应将古代科学思想提炼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从现实的针灸临床出发,并以为针灸临床服务为目的,以阐明人体有机联系的过程和方式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经络与经络现象研究是我国基础怀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国家攀登计划之一,它的启动与全实施,举世嘱目,过去与现在,过去与现在,对这一课题的立项、实施、思路与方向等迭有争议。本文作者持高等临床神经学观点,试从客观与全局的高度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认为中医理论中有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理论.分别从五行互藏理论、寸口脉的临床应用、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各脏腑的功能发挥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脏腑经络之气是互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鹏 《美与时代》2005,(8):40-4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统一性的文化延续.民艺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一词曾这样表述:"‘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因此,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历史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颜青山 《哲学动态》2002,6(10):29-32
<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曾推出"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的笔谈,其核心词汇是"技术转向".正如李河先生对该词汇所做的有限的质疑一样,"技术转向"缺乏某种历史的底蕴.然而,如同吴国盛先生所强调的,即使如此,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口号来"唤起"人们对一种发展趋势的关注.李河还指出,"技术转向"同样缺乏逻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学》传八章题为"修身齐家",实质是为齐家而修身,修身是着重点。它通过设问、病症、原因、后果、警示五个层次,试图凸显修身的重要性。因其仅有96个字的篇幅,内容又是卑之无甚高论的人之常情,历来很少有人清晰、准确地把握传八章的这一理论使命。思想史阐释要求人们一方面将传七章讲的四种不好的心理表现与传八章讲的五种不好的人事态度归结为四五结构,另一方面将传七章讲的不正即偏与传八章讲的偏即不正抽象为偏正结构。借助这一分析,修身是修正主义者在日常伦理生活中不懈地克服四分五裂的心事困境,它在《大学》八条目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首先由张岱年先生明确提出的"综合创新"论已经有了三个发展阶段.张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创造的综合"论,80年代继续发展为"综合创新"论.经过包括方克立先生在内的诸多学者的阐扬和论证,"综合创新"论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方克立先生高度评价了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赋予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并在2006年提出"马魂、中体、西用"论,把"综合创新"论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并多次强调这个思想应归于张岱年先生.  相似文献   

18.
刘振华 《学海》2005,11(3):62-65
人类历史是由一组组现象构成的,而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现象实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郑和下西洋作为一个对世界航海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贸易、航海等丰富的内涵.郑和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了七次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的奇迹,体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的形象.然而,在国外的郑和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诸如郑和下西洋是"侵略论"之类的"误读".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可以看出郑和远航在走向世界开展和平外交的过程中,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和为贵"的精神,为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初古史辨运动兴起,易学界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多视"经"为卜筮记录,"传"为哲理新创,"经"与"传"必须分别而观,不可以以"经"释"传",亦不可以以"传"解"经"。本文列举九个论点,论证《易记》为政治典册,蕴含义理;《易传》义理之精义即多承继自"经"。《周易》"经""传"关系,一如父母子女之关系。父母之基因为子女所承继,"经"之基因亦为"传"所传承。"经"与"传"固有区别,就像父母子女各具独立人格。我们当然不应混"经""传"为一,但亦不宜认"经""传"为绝无关系之两种文献。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肝病传脾”的思想,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本文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思想为依据,探讨中医诊断肝痛的思路:根据症状判断病位深浅,肝病见四肢疲乏为病轻、肝病见食不消化甚至不思饮食为病重。由此判断病情轻重,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