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教会每年12月8日庆祝“圣母始胎(或称“始孕”)无玷”的节日,这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始胎无玷”?为什么圣母“始胎无玷”?庆祝这个节日有什么意义?让我们一起分享。 一、传统的信仰古老的节日 自古以来,从厄弗所大公会议以前,基督徒都相信,圣母玛利亚纯洁无瑕。公元4世纪,圣师厄弗冷、圣盎博罗削在著作中讲述了圣母无原罪的道理。6世纪  相似文献   

2.
范礼安:首倡学习中国文化的传教士●康志杰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athieuRici)是明朝末年来华传教的代表,他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联手进行的文化交流工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所开创的“以学术辅传教”的方略,终于使来自远西的耶稣会士们在中国社会站稳...  相似文献   

3.
海外信息     
印尼:日惹教区父母为司铎和修道圣召祈祷 【天亚社·印尼日惹讯】印尼一些司铎、修生、修士、修女的父母鉴于国内圣召逐渐减少,决定举行每月聚集,为司铎和修道圣召祈祷。 儿子是耶稣圣心会士的伯多禄·加拉米姆·普巴(Petrus Garamim Purba)表示:“我们知悉司铎和教友的比例少,培育司铎的过程艰辛,又有些司铎还俗。” 为此,他一家和另外17个同属圣莫尼加祈祷小组的家庭每月聚会一次,为司铎和修道圣召祈祷。  相似文献   

4.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4—1274)是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有“经院哲学家之王”的称号。与基督教早期的奥古斯丁并称为基督教会的两大“圣师”。由于近代历届教皇一再推崇托马斯主义,托马斯不仅在经院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性,而且对当代新经院哲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圣母小故事     
圣亚尔方骚·利高烈(S.aIphonse de Liguori(1696——1787)是十八世纪的一位伟大圣师,他花了十六年时间,参阅了圣经和教父、神学家们有关圣母敬礼的大量著作,写出了《圣母的荣耀》这本名著。本书原文为意大利文,于1750年出版问世,不久即有德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英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从1750年以来,已排印了一千版。  相似文献   

7.
三月是圣若瑟月,慈母圣教会要我们在这个月里,格外热心恭敬大圣若瑟。我们知道,在天主以下,任何一位圣人或圣女,不论他(她)们何等伟大与神圣,都不能与天主之母玛利亚相提并论。然而在圣母以下,在一总圣人圣女之上,还有一位圣德超群、功德全备、慈善大能、无与伦比的“超级圣人”,他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净配、耶稣的鞠父圣若瑟。圣经称圣若瑟为  相似文献   

8.
基督之光     
物质的光有眼可见。美妙难言。 理性的光,《大学》称之为“明德”,是人明辨是非,规范伦理的性能;是造物主在人身上的肖像。(创·1:26)“当第二个亚当(耶稣基督—作者)在塑造第一个亚当时,便在他身上印上了自己的肖像。”(金言、圣伯多禄主教圣师讲道集,公元380年.)其高贵可知。  相似文献   

9.
追思已亡     
追念亡者,为他们祈祷,是圣教会最古老的传统习惯。旧约玛加伯下十二章38-45节记载说:为亡者祈祷,实是一种圣而热诚的思念。为此,为亡者献赎罪祭,是为叫他获得罪赦。除为亡者祈祷外,还有为亡者献弥撒圣祭的记载:犹大码加伯向每人募捐,得款两千“达玛”,送到耶路撒冷作为亡者赎罪祭的献仪。圣经称它是一件很美妙高超的事。圣教会历来的传统:教友去世;就为他举行个别的追思弥撒,求天主免他的炼苦,赐他早升天堂。对于所有亡者的追思,则起源于第七世纪,有西班牙亚主教依希道,他命令所属的隐修院在圣神陶$后的第一天,为众炼灵…  相似文献   

10.
大道今如矢 春风此更和——评《柳下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之阳、孔里之北的古柳里,有春秋时代的鲁国先贤柳下惠墓。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大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庄公至鲁文公年间(公元前693-609年),早于孔子约百年。因其食邑柳下,死后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为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誉其“言中伦,行中虑”,孟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历史文献特别是儒家文献中关于柳下惠的记载,引发了后世学者对其生平、思想、道德情操等进行探讨的兴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和”文…  相似文献   

11.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oRicci),他制定了一套“合儒”、“补儒”和“超儒”的传教政策。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信任和好感,并努力打入宫庭,获得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的支持。他曾说过:“传道必须先获得华人之尊重,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既服,他们必定随之。”(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万历二十八年底(1601年1月),利玛窦与另一个耶稣会士庞迪我(De Panfoja)“赍方物进朝神…  相似文献   

12.
圣母升天     
圣母升天的情况,在圣经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圣教会却一直断定圣母确实升了天。教宗碧岳十二世在1950年宣布为信德道理。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和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主要是因为自古至今,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教会,也不论教父或圣师们都一口同音地深信圣母灵魂肉身一齐升了天,所以圣教会庄严宣布:  相似文献   

13.
严锡禹 《天风》2017,(10):27-28
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差遣时,曾问神的名字.他说:“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参出3:13)这大概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神的称谓的问题.犹太人称神为“亚威” (Yahweh)或“主”,新约时代受希腊文化影响称Theos.公元四五世纪之交,耶柔米将圣经翻译为拉丁文,神的称谓被译为Deus.在西方教会历史上,神的称谓尽管受希腊、拉丁文化的影响,发生过变化,但并未引起争论.16世纪,基督教(广义)在耶稣会士的努力下传人中国,传教士要把西方人已熟知的神介绍给中国人,必须为这位神找到一个合适的中文称谓.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不仅用“天主”一词翻译Deus,还经常使用“天”、“上帝”和“天神”等词.利玛窦担任在华耶稣会士负责人期间,这些称号都是允许的,奉教的中国土大夫更习惯用“天”和“上帝”的称号.尽管如此,利玛窦还是指出,“天主”是最适宜的称号,如果只称“天”,会让人误以为举着所见之“苍苍之天”.当然,聪明人可透过可见之天推知“天地之主”,因此,若能心怀“天主”,称“天”亦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5.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逾越意为“越过”、“走过去”,是指主基督经过他的圣死与复活,救赎了普世人类的伟大奥迹。逾越节是圣教会纪念主的苦难圣死、庆祝他的光荣复活的逾越奥迹的神圣节日。逾越节三日是圣周星期五(主受难)、圣周星期六(主的埋葬)及复活主日。三日庆典从“主的晚餐弥撒”开始,通过“纪念主的苦难”,到“复活前夕守夜礼”时达到高峰,以复活主日第二晚祷作结束。 在逾越节三日庆典中,圣教会  相似文献   

17.
多玛斯在教会神学上的地位一向是很高的。特别是1879年良十三世颁布《永生之父》通论,为他大吹特吹了一番之后,他就成了教会神哲学的最高权威。良十三世在该通论里将多玛斯置于一切“教父和圣师”之上,在多玛斯的许多著作中又将他的《神学大全》摆在第一位,要大家像对待圣经和教皇通论那样地去对待它,要大家在反对当代社会的各种“危险思想”时,到《神学大全》中寻求教益。这一事实说明,《神学大  相似文献   

18.
祝圣圣油复活节也称“逾越节”、“巴斯卦”(希伯来文Pesach的音译)奥迹,意思是“越过”或“经过”。复活节是天主教礼仪年的核心,教徒们对复活节的关注和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从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开始至下一周星期六被教会称为“圣周”,但主要的庆祝礼仪是在圣周四、五、六日举行。“逾越节三日庆典”(EasterTriduum)的旧名称是“神圣三日庆典”(HolyTriduum),在三天内,要纪念耶稣受难、死亡与复活。复活节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后,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主日),2004年是在4月11日。教会从2月25日圣灰礼仪(也称…  相似文献   

19.
张景岗 《法音》2000,(3):35-37
何尚之,字彦德,出生于世代尊奉佛法的庐江何氏望族,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审慎明达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当时一位深通玄学义理的名士。《南史》称其“少颇轻薄”,“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并“雅好文义,从容赏会,甚为文帝所知。”他是宋文帝及宋孝武帝均甚为仰重的朝中重臣,历任侍中、丹阳尹、吏部尚书、司空、尚书令等要职,一生仕途平稳。在个人生活上,他“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在其政治生涯中,能做到“亲故一无荐举”,甚为难得。  相似文献   

20.
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它的出现是以“士”阶层的空前活跃和百家之学的兴起为前提条件的。随着战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各诸侯国对“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眼光的诸侯便开始寻求独立培养“士”的新途径,以弥补社会供应量的不足;同时,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很需要能够容纳百家,使它们在一起互相了解、交流、争鸣竞放的学术文化中心。因此,稷下学官的出现是历史的需要,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先秦历史上,这样的学术文化中心为什么唯独出现在齐国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国家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