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简介:A.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1929—),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提要: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A.麦金太尔教授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了他走上道德哲学探究道路的心路历程,20世纪不同流派道德哲学理论对他思想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元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托马斯·阿奎那哲学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其次,麦金太尔教授对整个20世纪学院派道德哲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批评与反思,指出学院派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麦金太尔教授详细阐述了自己在20世纪道德哲学发展中所坚持的托马斯·阿奎那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白春阳 《哲学动态》2004,(10):23-25
肖前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体系的创立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2004年5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协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理论研讨会暨肖前教授八十华诞纪念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7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面临的困境、挑战和机遇做了深刻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生物医学新科技发展并展现于公众的新时代,卡拉汉教授主要研究了堕胎和人口问题.他用两年时间写完了《堕胎》一书.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在纽约医学图书馆劲读,还参加了一些由科学家组织的以基因和生物医学前沿发展为主题的会议,屡屡听到会议呼吁需要某些人有组织地研究相关伦理问题.机智敏感的他越来越明确以生命和医学科技为核心的应用伦理研究是医学职业和公共利益的要求,而且,这种研究是新时代的召唤和机遇.他决定不做一个只研究书卷理论的哲学家,而把自己的研究集中于生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研究领域.1968年,创建自己的研究基地的意向形成并开始寻找时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是我国伦理思想史在20世纪演进的主流.王泽应教授的专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深刻把握我国人民在20世纪探索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时代大势,系统展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传人中国的脉流和伟大意义,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探究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7.
2001年9月 5日-19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主任克劳德·安贝尔(Claude Imbert)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作为期两周的学术讲演,内容涉及“20世纪法国哲学概貌”、“现当代法国人类学”、“法国艺术哲学”和“认识论与现代逻辑”等。安贝尔教授是从事数理逻辑、艺术哲学、语言哲学研究的著名哲学家,著有《现象学与程式语言》、《逻辑史》、《梅洛-庞蒂、马  相似文献   

8.
2004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技术伦理与技术评估"为主题举办了为期10天的讲习班.主讲者是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胡必希(Christoph Hubig)先生.借此机会,我们邀请胡必希先生、正在中国访问的柏林工业大学哲学系教授波塞尔(Hans Poser)先生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就德国技术哲学发展的分期、主要代表人物、技术哲学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本文根据对话记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9.
当学者和哲学家们开始思考现阶段的科学技术革命及其与微电子学和工艺学的发展有关、与人类社会进入机器人和信息学时代有关的前景时,“高度相关”这一术语显然是最贴切的。在这里所涉及的是,社会和人自身在它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的新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应该与新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工艺相适应。这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这里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哲学研究。1.“社会的相关”:技术统治主义未来学的希望与幻想,“信息社会”的乌托邦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现在,全世界都在为发展微电子学、信息学和生物工艺学进行巨大的努力,这些领域的  相似文献   

10.
论形式化     
20世纪是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的时代。形式化、数字化和虚拟化是20世纪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是我们进入新世纪的钥匙,也是21世纪哲学家必备的知识。所谓形式化,就是以形式语言为基础,以形式系统为工具,从希尔伯特方案的提出到哥德尔定理的证明所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和推理方法。在20世纪形式化的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1931年哥德尔(K.G del)证明的不完全性定理。后来,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到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及其他科学理论之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形式化方法至今在西方特别是英美的学术领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洪谦先生是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主要传人,但在历史上,第一个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维也纳学派的哲学家是张申府及其胞弟张岱年.洪谦对维也纳学派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冯友兰也曾对维也纳学派做过介绍和分析,并试图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形而上学问题.金岳霖及其学生殷海光从逻辑学研究的角度对维也纳学派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作用.洪谦与冯友兰之间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的学术争论,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虽然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但正是由于洪谦先生毕生坚持了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最终成为国际著名的哲学家.洪谦与冯友兰之间的思想交锋也反映了他们对哲学性质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2.
安启念 《世界哲学》2017,(4):123-129
针对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从历史、道德以及对人的全面理解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命运,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和俄罗斯哲学思想的传统。在苏联时期真正代表了俄罗斯哲学传统的,不是А.Ф.洛谢夫,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И.Т.弗罗洛夫。弗罗洛夫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20世纪人类文明遇到的重大问题,不仅运用俄罗斯传统哲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从理论上对人和人类命运做了深刻研究,而且由此出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和政治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特色鲜明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之所以为世人所熟知,"不仅因为她是20世纪最富原创性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同时也因为她是一位令人感到困惑的学者."[1]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著作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包括极权主义、政治行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艾希曼的审判、现代革命传统的意义、政治自由与权威的本质、人类精神生活的能力等.现将国内外有关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做一综述和简单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和道德哲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 (JohnRawls)于 2 0 0 2年 1 1月 2 4日在列克星敦 (Lexington)的家中逝世 ,享年 81岁。这是《哈佛大学深红色》(TheHarvardCrimson) 2 0 0 2年 1 1月 2 6日发布的消息。罗尔斯毕生致力于现代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 ,其代表作是《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学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并影响了 2 0世纪后期欧美哲学的发展方向。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逝世@肖巍发…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人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日益加重。面对20世纪人类的文化危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其中蒂利希的文化神学可谓独树一帜。蒂利希在20世纪的神学家中地位之特殊,正如他在哲学家中的地位,因为他在两种传统中都处于边缘位置,其著作少有属于纯粹神学或纯粹哲学的,所以时常被人忽视和误解。但是这种边缘性,恰恰使他能够自如地在神学和哲学的边界穿行。神学和哲学对现代文化危机的描述,有不少相通之处,但是解决方案各异。文化危机刺激了哲学和神学从不同方向来进行思考,而蒂利希的思考同时启发了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 20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创立这个学科的奠基性人物主要有三位哲学家:胡适、冯友兰、张岱年.  相似文献   

17.
1990年5月,英国知名哲学家、世界哲学学会联合会指导委员会成员、英国女王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大卫·埃文斯(J.D.G.Evans)教授应邀来河北大学以古希腊哲学为题作了一系列讲演,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对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哲学系进行了学术访问。埃文斯教授在讲演中对本世纪欧美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状况作了简短的回顾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现将埃文斯教授演讲中的一些要点作一概述,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罗素     
B.A.W.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社会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20世纪的哲学有重大影响。从1890年至1894年罗素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和哲学。H.西奇威克、J、沃德和G.F.斯托特是他的哲学导师。1895年至1901年罗素是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10年至1916年在那里教授哲学。由于他反对第一次世界  相似文献   

19.
著名哲学家、中国佛教史家汤用彤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时,曾用英文写过数篇课业论文。其中一篇作于1921年1月17日,详尽评述了叔本华天才哲学,对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史以及汤用彤本人的思想发展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宪忠,1953年生,河南清丰人。1978年入吉林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时代评论》副主编,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砂》(上、下卷)主要撰稿人之一,还著有《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合著、已出版)、《时人的沉思》和《实践辩证法导论》(待出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问:近来读到你谈人学、人的问题的一些文章,能否结合你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我国哲学改革、发展的看法? 答:可以。我对哲学发展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国哲学应在20世纪哲学意识的大背景下来确认自己的发展取向。我国近10年来的哲学研究过程,就是一个自觉不自觉地捕捉20世纪哲学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站在20世纪哲学意识水平上来建设中国当代哲学的过程。问:你现在假定了20世纪有它自己的哲学意识,而且要求中国哲学以20世纪哲学意识来作取向参照,那就请你详细谈一下20世纪哲学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