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是剧场     
马明博 《佛教文化》2016,(6):103-104
经常有人问:“我有没有福报?”能生而为人,就是有福报。然而,福报有大有小。自己的福报到底有多大?看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人、什么事,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5)
由中国佛教徒创办的佛教日报——福报,今年2月15日在台湾创刊,台湾文殊佛教文化中心为总代理。《福报》对开两大张,每日出刊。现辟栏目有:佛教要闻版、国内外佛教新闻版、各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3.
姬虹 《佛教文化》1997,(1):29-29
几乎是说“下海”就“下海”了,所以从来不曾体验过“岸上”的安闲自在,只知道大海的暗潮汹涌、波澜壮阔。于是被卷入现代人的所谓现代节奏。几乎从来没有时间抬起头来看看头顶的天空,也只是在非常偶然的瞬间,坐在出租车里经过东二环路,突然看见满天的树叶纷纷而落,洒遍眼前的大路,才知道秋已入暮,又是一年快要结束了。有一种说法:譬如每当你要打坐念经,就会有件事来打折价,或是电话铃偏偏这时就响了,据说这是福报不够,前生没有修来修行的福报。身为上班族,置身商海,往往如此。终日琐事缠身,虽然看起来匆匆忙忙,而实际上又…  相似文献   

4.
读星云大师的《厚道》,我对其中的一句印象颇深:不经过风霜苦寒,哪里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能深切认知人生苦短,哪里懂得精进勤学?所以,吃苦就如吃补。有了今日的辛苦播种,他日自然会有苦尽甘来的甜美果实。苦辣酸甜,皆是人生况味。然而世人多喜  相似文献   

5.
情不附物     
明海 《佛教文化》2018,(4):61-63
作为汉传佛教的信徒,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福报,什么福报呢?我们能够通过汉字记录,直接聆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开示。我们知道,佛教渊源于印度,后来才传到中国,传到中国以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无数高僧大德的学习、身体力行、实修实证,使佛教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语言文字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天风》2015,(9)
<正>任何神学思潮都是一种回应"当下"的神学。任何神学都离不开具体的处境,中国神学也不例外。赵紫宸在其《神学四讲》中曾清楚地指出,中国神学家不能在真空中做神学,而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做神学。离开了自己生存其中的具体的历史一文化、社会一政治处境,中国神学家就无法真正进行中国神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人生想断     
李微 《思维与智慧》2007,(15):45-45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耕自己的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佛教理论中的因果论,被佛教信徒视为宇宙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所谓欲知前世事,令生受者是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良好的自身命运和外部优越条件都是善业的福报,而贫穷饥饿、疾病痛苦等种种恶运,都是恶业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归根结底是业力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李诚南 《天风》1995,(5):18-18
青年人是一批具有活力的队伍,任何团体和组织都不能没有这一阶层,缺少了它,则会显得单调不完整。教会亦如此。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今就柳州教会青年团契工作的几点尝试与众位分享。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各种报刊上,在人们的言谈舆论间,都在批判“唯条件论”。这在今天大跃进的形势下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唯条件论”是“稳妥派”、“观潮派”的思想武器,不破“唯条件论”思想,就不能立大跃进的思想。当然,我们作任何工作都必须注意条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作任何事情都不能对客观条件置之不顾,而盲干本来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但是,这和“唯条件论”者所说的客观条件,有原则的区别。在人和“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唯物主义者认为“事在人为”。我们观察客观条件的目的,是为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而劣性心理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又不亚于病原体。保持心理平衡对于机体健康乃至延年益寿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呢?其实,“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2.
厚道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作“厚道”。厚道不是方法,虽然也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干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如果美德分为显性与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首先了解这门科学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知道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借鉴古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不了解当前这门科学的前沿性问题,也就谈不上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王兰兰 《美与时代》2005,(11):31-32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能离开媒介质料的支撑,不同的材质赋予作品不同的审美特性.就书法艺术和中国画而言,毛笔、水墨以及宣纸的完美交融成就了一幅幅优美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就形成了它们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撇开这些艺术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本文就毛笔和宣纸来探讨材料质地的特性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规定.  相似文献   

15.
<正>"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经文:路14:25-35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跟从主做门徒也不例外。面对跟随的人群,耶稣从来就不曾避讳做主门徒需要付代价的事实,在《路加福音》14章中,面对"极多的人"跟随,耶稣开门见山地告诫:"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  相似文献   

16.
革命导师列宁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世界上任何一门科学都包含着逻辑知识,与逻辑科学密切相关。任何人只要他(她)会说话、思维,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正确或错误地在运用着逻辑。当然我国千百万中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去了逻辑知识,但是做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还要大声疾呼:,为了下一代更健康地成长,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逻辑知识非但不能删除,还应进一步加强。以下我试从“对中学生作文进行逻辑批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学佛前后     
几年前在我面对着失业、贫困、孤独、绝望之际,偶然接触到佛教。似乎是一种巨大的引力将我紧紧地吸引住,从而彻底改变我对佛教的片面与无知。这也许是机缘、是福报,但我更相信这是佛的慈悲。  相似文献   

18.
一逻辑学一形而上学,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内兼含有与无两者”:黑格尔就这样确定了他的《逻辑学》的开端①。在天上和地下的任何地方——似乎既不能以尘世的方式、也不能以超尘世的方式扬弃对立。人具有一个包含着自然和历史的总体性,而在眼前没有任何不可通达的、他的意识和行动不能畅行无阻的晦暗区域。关于人的政治特质和世俗特质的一个大体上的想法,就是从这样一种观念产生的,它在教育学上的有效性,被“青年德意志”运动(JundesDeutschland)的一位代表人物——亚历山大·荣格…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对比     
人不仅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其它动物比,就是人和人之间也是不能比的,因此就有了“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对于这个说法,每个人都会知道它的内涵是多么言简意赅。然而在很多场合下常常听到一些不自觉的表达,诸如:那个人做了官又咱样?到头来还是没人听他使唤;这个人一天只会做些小善事其实是在收买人心哩;别看他工作那么拼命认真,在领导面前不会说句好话还是白搭?等似是而非的等似是而非的怪语,从而使自己忘掉了一个人的基本特质和进入生命的误区。圣经上说:“不是任何事为所有的人都有益,也不是任何事,所有的人都喜欢”(德3…  相似文献   

20.
以下是《人间福报》(RJFB)上的一篇散文。其观点在说:并非只要长寿、只要活下去就绝对地好。人生在现代社会中,除了活着还要讲求活着的质量。生活有物质与精神两个领域,任一领域都不是容易尽如人意的。渐入老境以后,一般说来,生存的质量就会差一些,这是天然的事。否则佛祖在当年就不会受生老病死四相的刺激而逾城出走,求证人生真相了。这一客观真理今天也没有改变,尤其在人衰老而罹病,再加上贫穷的时候,人就会生出生不如死的感触。社会条件改善了,老人的生活绝对质有了提高,优质生活下长寿也便成为美好的追求,但我们不要忘了,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代谢;也不要忘了,一期生命之后,还有别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