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庆祝一年一度的朝觐,迎接古尔邦节,石家庄清真寺于10月4日至6日举办了“美美与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展览展出了百余幅阿拉伯文书法作品。来自石家庄、沧州的阿拉伯文书法家现场泼墨,展现了阿拉伯文书法的创作过程,为观者赠送阿拉伯文书法二百余幅。二百余人参观了展览。  相似文献   

2.
"民族瑰宝书苑奇葩——中国穆斯林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于2015年2月27日至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全国多地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的近200件阿文书法精品参展。作品内容包括伊斯兰经训箴言、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格言等,作品装饰形式多为汉字书法常见的中堂、对联、条屏、横幅等,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中国阿拉伯文书法的风貌及其风格多样、变化精妙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著名阿拉伯文书法家陈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暨《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首发式于2009年6月27日在兰州的甘肃艺术馆隆重举行。原甘肃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李膺;原甘肃省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穆永吉;原省政协副主席马祖灵;原省林业厅副厅长禹贵民;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马虎成;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赵维国;临夏州委常委、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文书法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作为艺术存在,必有其艺术上的创造性。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讲,需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临摹前人碑帖,掌握了传统的书写技法以后,就应该学习掌握阿拉伯文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进入创作的学习和练习。阿拉伯先民们在阿拉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伊斯兰教传播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和总结,结合阿拉伯人民的书写习惯及审美心理,逐步归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作品书写形式和方法。初学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必须先熟悉了解阿拉伯文书法创作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27日上午,在“211”工程重点大学——兰州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内,贵客嘉宾汇聚一堂,气氛热烈隆重,这里正在举行的是我省东乡族阿拉伯文书法家穆罕默德·尤素夫·陈坤新出版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一书的首发式。作为陈坤先生的同乡同族文人,我也有幸被邀请参加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一书首发的盛会,更为令人欣喜的是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关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理论和实践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阿文书法艺术教材方面的“空白”。中央民族大学著名学者林松教授称:“《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反映了陈坤先生多年来从事书法与教学实践的结晶。从实…  相似文献   

6.
隋唐以降,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步传入,阿拉伯文书法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千余年的流传演化,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艺术交融互鉴,最终孕育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形式。本文运用历史文献的方法,对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藏文化遗产文物中的阿拉伯文书法,进行对比研究、个案分析,梳理和发掘阿拉伯文书法融合中华文化及再创造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11月6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了对西亚北非地区文化交流精品项目评审会,此次共评选出20个文化交流精品项目,其中,由书法艺术家陈坤先生担纲的"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系列活动"成功入选。《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系列活动》,包括书写《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文书法巨幅长卷(500—1000米)》,出版发行《中国〈论语〉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2016年7月29日-31日,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甘肃省阿拉伯文书法家协会承办,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商会协办的首届"丝路杯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大展赛"在甘肃省美术馆隆重举行。开幕式由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梁朝阳主持。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云,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9.
《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刊行问世了,作为陈老师的一名学生,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法集不仅是陈老师多年来潜心阿文书法创作的结晶,更是我国阿文书法发展里程中的一件很有代表性的大事。 陈进惠老师是我就读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时的书法教师。在我考入经学院之前,我对阿拉伯书法的书写和理论可谓是一无所知。每当看到那些龙飞凤舞的中国体阿拉伯书法时,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种书法简直太奇妙了。而那时的我又不懂阿拉伯语,所以对阿拉伯书法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在陈老师的教授下,我从零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并初步掌握了一些阿拉伯书法理论和书写规则。最重要的是,在陈老师的教导下,我认清了正统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体阿拉伯书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阿拉伯文书法家代表团一行四人,应阿尔及利亚文化部的邀请,于2014年5月28抵达地中海之滨美丽的千年古城阿尔及尔,参加5月31至6月7日的第六届阿尔及利亚国际阿拉伯书法艺术节,中国驻阿尔及利亚使馆文化处石岳文参赞、阿方组委会秘书长法里德先生到机场迎接代表团一行,代表团被安排下榻在萨菲尔海边酒店。此次艺术节有22个国家的一百多位阿拉伯文书法家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  相似文献   

12.
1932年9月19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在东四牌楼清真寺举行隆重集会,庆祝阿拉伯文铅字印刷试印成功。并且把这一天定为“九·一九回文(阿文)活字节。”阿拉伯文做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文字,从唐朝开始就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文书籍也流传到了中国。在漫长的一千多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杰出的阿拉伯文专家张秉铎先生于2004年7月1日归真的消息传来,不胜悲伤。早在在我孩提时,已经听到过有关张秉铎先生的传闻。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人民画报》工作后,才与他有了接触。当时我国的外事、外宣部门(如外交部、外文局、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等)的阿拉伯文专业人员,业务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所在的《人民画报》阿文版的同仁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张秉铎先生便成了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力量之一。先生学识渊博,阿拉伯文造诣精深,他的译文因具有典雅、流畅、表达力强等特点而受到同行的赞誉。通过学习张先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穆斯林》2012,(2):23-23
我国著名阿文书法家哈吉·萨里赫·李文彩先生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集已出版发行。该作品集汇集了李文彩创作的260余幅阿文书法艺术精品。李文彩先生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曾担任《中国穆斯林》编辑部副主任,一生热爱阿拉伯文书法,其艺术风格综合了阿拉伯文书法规范,汉字书法的气韵、章法和造型构图艺术特点。博采众长,独具一格。他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艺术展,并获国际大奖,诸多艺术作品被国际政要、博物馆、画册珍藏,深受中外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正阿拉伯文书法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书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进入中华大地,融入中国社会。之后,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融会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渐形成中国风格和特色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习近平主席对2018年在成都举办的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表示热烈祝贺。他说:  相似文献   

16.
时值举国上下喜迎祖国六十华诞,金城兰州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欣闻我的同乡同族友人,著名阿文书法家陈坤先生在他潜心耕耘探索多年的阿拉伯文书法园地中,又喜获累累硕果,一本内容丰富、特色浓郁、装帧精美、印刷考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终于和广大热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7.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由他们创作和编织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光彩熠熠,驰名遐迩。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民的智慧、美德和情操,了解到阿拉伯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历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们的精彩创作和伟大实践,是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今天,阿拉伯书法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几乎都留下了它的足迹,成为穆斯林宗教与文化生活中不可…  相似文献   

18.
正阿拉伯文书法传入中国以来,深受中国穆斯林的喜爱,历史上涌现出很多阿拉伯文书法家、艺术家,他们对阿拉伯文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代的中国穆斯林书法家继往开来,传承着这一精美的书法艺术形式。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和向外传播,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奉大仁大慈的安拉之名今年7月14日,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杰出的阿拉伯文作家、优秀的翻译家马良骏大阿訇归真50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2003年5月11日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经过作者两年多的运筹帷幄,已于2002年8月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陈进惠阿拉伯文书法选》的编辑、出版曾得到有关方面领导、专家的热情支持和鼎力协助。其中,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在百忙中拨冗为本书作了“发扬伊斯兰教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题词,坚定了作者出书的信心;年逾九旬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纳忠教授除了热情为本书题词外,还多次向作者询问该书的编辑、出版的进展情况,表现出老一代穆斯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