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9世纪,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契丹族崛起,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947年,建立了大辽王朝。辽代各皇帝笃信佛教,在各京城与州城里建造佛寺,佛寺中建立佛塔,其数量之多,足以说明当时佛教发展的状态。辽代寺院规模比较大,有的建塔,有的不建塔。建塔是根据寺院的经济状况和各宗派主持人来决定的。凡在寺院内建塔,都将塔建在寺院中轴线上,大雄宝殿的前端或者山门外,完全是仿照唐代佛寺市局风格。辽代塔造型基本相似,从总体观察,各种塔具有基本的标准式样。辽塔平面呈八角形,有繁复的基座;第一层塔身特别高,自第二层起做密檐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协会为了铭记菅原惠庆长老生前为中日友好事业和复兴玄中寺作出的贡献,表达中国人民和佛教徒对长老的怀念,决定在山西玄中寺建塔安奉菅原惠庆长老的部分灵骨。我受山西省佛教协会的委托,承担了菅原长老灵骨塔的设计任务。僧人的墓塔,多建在寺院附近的山坡上或寺院周围的开阔地带,形成塔群;玄中寺的墓  相似文献   

3.
汉地佛教寺院在汉代时主要按汉代的官署布局建造,不少官吏、贵族、富人舍宅为寺,由此沿袭下来,佛寺的格局总体上与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相似。院落重重,层层递进,回廊相绕,引人入胜。唐代以前,汉地佛寺主要有石窟寺、塔庙两种形式。北魏至唐代,相继开凿了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供奉石刻佛像,绘制精美壁画,并在石窟周围建立寺院。“天下名山僧占多”,随着佛教的传播,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建立了众多佛寺。塔庙,也称浮图寺,它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19日,宁波隆重举行"七塔禅寺开山建寺1150周年暨都市寺院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的活动。著名学者黄心川、方立天、楼宇烈、杨曾文,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相关研究单位与部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6,(5)
广东潮阳县灵山护国禅寺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它位于潮阳县西铜盂区界内的小北山麓,唐贞元七年(791),由高僧大颠倡建。历史悠久,文物丰富,自然环境十分幽雅。寺后有座保护完好的开山祖大颠和尚墓塔。据明朝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大颠和尚“长庆四年(824)一日告辞大众而逝,年九十有三……墓塔在灵山寺左(因历史兴废、寺院改建、塔今处寺后)。至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  相似文献   

6.
佛塔点滴     
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塔是个后起之秀。周秦之世,塔字还不见经传。直到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塔才作为佛教的三大建筑(石窟、寺院、佛塔)之一在我国兴建盛行。塔,梵语浮图,初为供奉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而建。原型由方形塔基、形状类似覆钵的塔身和尖顶(刹)三部分组成,很象先秦时期的坟墓,有砖、木、石、铁等结构。我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在印度浮图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早已盛行的  相似文献   

7.
崔峰 《宗教学研究》2012,(3):114-121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间早年积累下来的佛经和佛像在不能丢弃的情况下,被当作"感应舍利"给予埋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安息"和保存,是一种护佛弘法、做功德的行为。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致,大量的旧佛经被作为"舍利"予以封藏,绢画、刺绣、纸画、社会文书、法器等物则作为舍利供养物伴随封闭。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北宋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发展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七塔禅寺,开山于唐代,中兴于清末,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一,中国近现代临济宗中兴祖庭,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佛教地标。近年来,七塔禅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努力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创新寺院管理和发展方式,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寺转变,有效开展弘法利生事业,营造图书借阅空间,创办佛教文化研究机构,和兄弟寺院一起为浙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普化寺的塔     
塔,梵语st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冢、塔庙,是“顶”、“堆土”之义,本谓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土、砖、木、石等构成的供养礼拜的建筑物。早期的佛塔多数建在寺院内的前边,如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五台山清凉寺下寺——灵丘县觉山寺的觉山塔。唐代之后就逐渐移到了寺院内的后边,重建于八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新都县宝光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全寺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占地约一百市亩。整个寺院的建筑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显得格外宏伟壮观,清净优雅。该寺从一九八三年七月根据中央文件精神落实管理体制以来,僧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高,寺院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两年来,宝光寺佛教协会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11.
抚州市佛协组织僧尼赴福建寺院参观考察本刊讯1997年1月28日至2月2日,抚州佛协组织了全区11个寺院的僧尼即寺院负责人赴福建寺院考察。期间重点考察了该省建欧县光孝寺、南平市明翠寺、闽候县雪峰寺、福州市西禅寺、莆田市广化寺、泉州市承天寺、夏门市南普陀...  相似文献   

12.
普同塔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安葬亡僧骨灰的建筑。普同塔的修造为本没有资格造塔安葬的普通僧侣提供了恰当的入塔方式。普同塔作为“恒河沙”般佛教现象中非常微小的“景观”,实际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同时,普同塔的概念范畴也扩大开来,除僧众外,居士也可入塔安葬。对僧人来说,僧众在寺中的生活是带有神圣性的,而普同塔的神圣性也通过凡僧集体安葬的方式凸显出来。所以对汉传佛教来说,普同塔这种墓葬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寺院生活模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13.
墨岩 《佛教文化》2013,(5):18-29
“修寺院从来都不会缺钱,缺的是修行。”“我建这个寺院是让众生欢喜的,不能让众生烦恼。只要有一户不同意我就不能干,只要有一人烦恼我就不能奠基。”  相似文献   

14.
公元642年(即东魏兴和四年、梁朝大同八年),被当时东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朝武帝称为“肉身菩萨”、被后来日本净土宗称为“初祖”、日本净土真宗称为“本师”的中国著名僧人——昙鸾,“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  传说“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蓬勃,音声敏闹。”这种奇异的现象,凡到寺的人,都看到了。皇帝闻知后,敕令建塔立碑营葬。  这一代高僧所卒之地——平遥“山寺”,究竟在现在平遥的什么地方?或者说,它是现在平遥古寺中的那座寺院呢?要找出这座被历史的“尘土”湮没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寺院,有…  相似文献   

15.
徐玉成 《法音》2004,(1):19-23
最近,各地向中国佛教协会不断来信来访,反映在城市拆迁中落实寺院房地产权政策知识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现就读者关心的问题答复如下,恕不一一函复。1、问:已经由市佛教协会接收产权并办理了产权证书的佛教寺院,经政府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后,其房屋、土地及所附属的园林、塔、墓等的产权证书能否归该寺院持有?答:应当归该寺院持有。理由如下:第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4年8月4日关于确定宗教团体房屋产权依据问题复函中指出:“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问题,是指解放后我人民政府正式承认的各宗教团体房产,即:1、各地土…  相似文献   

16.
李超 《佛教文化》2013,(1):102-109
灵岩寺:建筑比时间更久坐落于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尽管行政归属于济南市,但在地理特征和文化形态上,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老寺院,几乎见证了泰山佛教文化发展完整的脉络。灵岩寺在唐代之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同为天下寺院“四绝”,而它在唐武宗时也难免于灭法的命运。寺院走过了1600多年的岁月,几度沉浮之后,灵岩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以古建筑遗存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灵岩寺早期的建筑多已不存,从现在寺院内所发掘出的遗迹可见当时宏大的建筑基础。有些尚未发掘,所见多为宋代以后所建。这里仍然保留着完好的佛像雕塑、石刻和墓塔等,可以说灵岩寺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史。  相似文献   

17.
灵石资寿寺     
资寿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的苏溪村,东面毗临北方民宅精华——王家大院,距平遥古城37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处山明水秀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主从有致,逐渐升高,占地总面积17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和合型寺院。  相似文献   

18.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3,(10)
在市府宗教科重视与支持下,宁波市佛协、七塔禅寺于7月24日至8月14日,举办了一次短期僧伽培训班,对寺僧进行佛学基础知识、寺院管理知识和人民政府宗教政策知识方面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短期培训班,每日上午授课一个半小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5,(4)
青海省一些寺院的喇嘛,积极加植树造林活动,绿化寺院。一九八三年七月,胡耀邦总书记到青海视察工作时,发出“种草种树绿化青海,,的号召,给青海各寺院的宗教人士以极大鼓舞。青海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龙德海说,绿化寺院是绿化祖国的组成部分。记者到距西宁市一百多里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佑宁寺采访,只见群山环抱,依山势而建的寺院里,一棵棵的松柏青翠欲滴,一行行的杨柳乍吐嫩芽。这里的活佛雕知华对记者说:“我们从一九八二年开始植树,到去年底,已植树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