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更是如此。"干净是美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的干净,不单单是指外貌的干净,更是内心的干净。保持形体的干净好办,勤洗脸、勤洗澡、勤洗衣等等,这些都容易做到,但如何保持内心的干净呢?那就是做到常自省,就像古人说的"每日三省吾身",用自省来检讨自己,剔除缺点和不足,让自己做一个内心纯粹的人、干净的人。  相似文献   

2.
刘金明  阴国恩 《心理科学》2001,24(6):707-709
分类研究是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类的分类能力是神奇的,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如此千变万化,有数不清的事物和物体,每个人的经验又是如此的独特,但人们对于事物的分类是如此的一致。以至于很少有人做出错误的分类。例如,很少有人把马看成植物,把汽车当成动物,也很少有人会认为玩具熊具有跳动的心脏。我们对于这种能力的许多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0,(0)
<正>如同一个人事业有成,功名利禄一应齐全,别说旁人会刨根究底弄个明白,为什么好运偏偏临到他?恐怕他自己也要为这样的"成功"向他人提供一个看不见的"依据",以炫耀自己原本就是"不寻常",也好让他人在羡慕之余少点嫉妒。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富裕了、强大了,便也会去寻求那看不见的"依据"。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这个"依据"就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当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文化重建"的。细细想来,这"重建"二字的背后却也透着难以掩饰的  相似文献   

4.
郭美华 《学海》2012,(2):131-136
孟子与告子经过湍水之辩揭示了善的必然性,首先在于告子错误地理解了水和人,即抽象割裂地视水为脱离大地的分离存在,相应地也将人视为抽象的孤立存在物。告子将人视为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在能动字义上将性理解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此即善之必然性的要义。如此必然性,是在与他物构成的整体中,不断由否定而实现自身肯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在取得巨大进展与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面对21世纪,现代教育应如何兴利除弊,使之健康发展?是在整个世界都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改革中的中国现代教育来说,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并不轻松的话题。教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则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甚为丰富而广泛的复杂概念。教育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探讨、深入分析是教育专家们的职责。但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发展关乎每一个人,所以关心教育发展也可以说是匹夫有责。每一个人对教育发展都会有他自己…  相似文献   

6.
漫画之页     
毕传国 《思维与智慧》2006,(3):F0002-F0002
可避免的.但大部分的失望 从逆境中奋起乃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回忆! 不要被外在的东西束缚自己.轻松工作带来的愉 悦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很暗淡.并不 是他的生活中没有春光.而是暗淡的心境,早 三把所有朝向春光的窗户悄然关上. 对于年轻人来讲,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 目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因为它是每个人最厚重 的生存资本. 岁月如同手中的雪糕.即使你不去 用心地品尝.它也会被时光慢慢融化。漫画之页@毕传国~~  相似文献   

7.
男人,你知道,一般来说在女人面前是极其大度的,至少,看上去如此。然而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限度。男人对女人容忍的极限在哪儿呢?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提问。在武打小说里,不少武功高强的人都有着一个死穴,点到它,你再厉害也不行了。人也一样,很正常嘛,这正如没有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8.
心灵之光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先学会驾驭自己的心,有如驾车般地稳控方向盘;想学会驾驭自己的心,就必先发掘自我心灵的光明面,铲除心灵的黑暗面如同驾车者必须明白熟知目的地,如此方能将车驾往。  相似文献   

9.
孔子“直”论之内涵及其人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在孔子以至儒家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直”是事物之常态,也是人之心理之常态。在孔子思想中,“直”与“义”、与“诚”是密切关联的,“直”也具有“应当如此”的性质,“诚”的外在显现即是“直”。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孔子“直”论所标举的人格,是一种胸怀坦荡的人格。正直、公正、坦诚,应当是为人处事的正确的心态。做人,首先应该做一个“直”者。  相似文献   

10.
这一个世纪,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如此丰富的成果可能表现为哲学在本质上的一场革命,从一无所有中重新开始,本世纪的一些哲学流派正表现了这样的特征.但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承继哲学传统的同时,注入了新的方法和观点;从而逐步展现出新的性质、提出新的设想,而且从传统中发掘出从未有过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汪维藩 《天风》2012,(4):36
(九十七)圣灵与情感在不同情境下,圣灵作用于人的情感,必然各异。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sarx,肉身),也如此。路加记载了耶稣基督的欢乐:"正当那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这是在70个门徒初次征服魔鬼撒但之后(参路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不但是一部兵战之书,谋略之书,而且也是一部人生之书。三国人物中对待人生、交友、处世、人际、事业的态度,同样对我们大有启示。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但很少有无疾而终的。许多人物的死因都直接、间接与某些个人缺点,或者心理弱点有关。分析三国人物之死,有助于我们进行人生的思考。 孔明寿终五十四岁,从表面上分析死于积劳成疾,而引起积劳成疾的原因是他管理方法不当,这一点正是他这一位高谋之人的不谋之处。孔明“事必躬亲”,“亲理细事”,“汗流终日”,“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如此大事要抓,小事也要管,事事操心,件件亲躬,干的多,进食少,五十多岁的人还要连年出征,受军马之劳。身体再结实,精力再充沛,也是血肉之躯,长久如此,岂可不积劳成疾。孔明的管理事无巨细,用现代的管理术语讲,就是没有确定合适的管理幅度。而且这种做法也不利于人才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下,既是一个物质空间,也是一个精神领域。古老的地狱传说代表着人类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幽暗的洞穴有着和人类命运相似的扑朔迷离;科技城市的地下铁,急速而来,呼啸而去,但也孕育了现代人感伤、陌生、孤寂的情愫;乐园般的下沉式地下街和商业广场,提供了消费的循环、游戏的沉醉。游走于神话思维、科技思维、消费思维中的我们,从理性和情感上都无可避免地要走向一种空间美学,一种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最终享有自由平等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而我国对同性恋看法的转变还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5.
“我知道怎样处丰富。” (腓4:12) 有很多人知道“怎样处卑贱”,可是没有学会“怎样处丰富”。当他们上到崇高的山顶时,他们就头晕起来,像要倾跌的样子。基督徒常在丰盛时羞辱他的身份,而非在祸患之时。丰盛富裕真是一件危险的事。基督徒能经得起患难的煎熬,但却受不了丰盛的锻炼。唉!神的许多恩怜和丰富常常使一个人的灵命瘦削起来,并且忽略属灵的事!但这并非必须如此,使徒保罗告诉我们,他知道怎样处丰富。当他富裕时,他知道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是石峻先生6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长文,它体现了先生对从先秦孔老到宋明儒学绵亘两千余年的中国人性论发展史的思考。石先生以为,中国哲学的人性问题,从思想史入手进行研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譬如,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会有不同的理论水准、认识方法、思想情感和政治立场;前后时代思想家的某种讨论“面目相似”,然形似而实未必是,有延续更有变化。“尤其时代越晚,牵涉过去越多,困难更是增加”(《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附记》,第380一381页)。积累的资源越多,分析的负担也就越重。要能穿透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而把握住中国人性理论的实质和精髓,并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7.
谢劲松 《天风》2003,(2):13-13
耶稣的诞生是一个活人的诞生,也是一个神子的诞生,是一个隐而不显的神的显现。人的诞生是一个事实,并没有令人惊奇的,而神作为人的显现则是令人惊奇的,甚至也是令人困惑的。 一个事实上的人的诞生是一个肉体从母体分娩出来的,是每一个人同样如此的。这里没有任何特殊性。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的过程是可以目睹的事实。人们不惊奇,但有喜悦。喜悦来自对新生命的期待、希望。这种希望和期待是源于无限的可能性、是基于时间的未来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新生命是人类的延续,也是希望的延续。当一个人充满希望时,他就有幸福感,就有喜悦,就意识到生存于世的  相似文献   

18.
正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更无法叫醒一个连装都懒得为你装的人。当一扇门为你关上的时候,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成了摆设。对方不是不以为意,就是不以为然。这个世界有劝得下的人,也有劝不下的人。比高深的道理更重要的,其实是他对你的心悦诚服。唯如此,精美的语言才会是化骨散,透辟的道理方可成销魂丹。  相似文献   

19.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 “有一个人曾将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自己的葡萄园内。他来到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便对园丁说:你看,我三年来在这棵无花果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你砍掉它罢,为什么让它荒芜土地?园丁回答说:主人,再容它这一年吧!待我在它周围掘土,加上粪;将来若结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话,你就把它砍了。”(路:三十,6—8) 耶稣时代的犹太地区,无花果与葡萄是两种较普遍也较珍贵的果树,因为它们繁殖力都很强,尤其是无花果,一年往往能三次结果。但问题是当看它们种在哪里。若种在缺水的荒凉地带,无花果也会结果。但果子…  相似文献   

20.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