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馮友兰先生坚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思想的超阶級性是真实的,不是欺骗。他向反对这种观点的人們提出了一个争辯的准则。他說:“如果一个阶级的利益,真是和普遍利益相一致或有一致之处,这个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就是真实的,不是虚伪的。如果不是这样,这种思想就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这就是說,在馮先生看来,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其所以是真实的,乃是因为在阶級社会里,除了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时尚文化中,有一种“婚外情可以宽恕”的舆论。可是宽恕只是一种理解,就如生活中我们理解很多人的过错一样。事实上,婚外情并不是人类情感活动中值得推广的方式,因为所有的婚外情都存在着欺骗:不是欺骗爱人就是欺骗情人。人在进化过程中,真实是最重要的品质,当一个越接近真实,其人格也就越统一,婚外情是一种无法真实的行为,因此它很容易造成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9,(12)
破除妄执显示和掌握一切真实佛教的认识论,其主要的精神是在于认真追求真实、全面显示真实,进而掌握和利用或亲证一切真实。本来一切事事物物都各自有其一定的真实性,无论是具体的事相或抽象的道理,无论是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各有全面或部分的真实义,因而真实就是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时代,物以消费的方式呈现为商品。但是,消费所带上前来的东西不仅是作为商品的物,而且是对物的欲求以及对欲求的欲求。物在人的欲求之场中变成了表象。表象意味着摆置在前。表象的摆置在前是向着主体而言的。由于世界成为图像与人成为主体是同一个过程,所以与图像相关联的看成为了主体的基本欲求。在视频技术的时代,看被诉诸镜头和影像。镜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物带上近前同时又推向远处。这就是镜头的辩证法。对更加真实的物的欲求激起了贪得无厌的看和对影像的异化消费。为更加真实的物所付出的代价是人们不再在真实中看到真实。就在更加真实的物向人摆置的同时,人也向着它完完全全地摆置出了人自身。  相似文献   

5.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论,也有教义,也有实证。  相似文献   

6.
古铜色的脸庞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眼神里给人一种坚毅的力量;黑黝黝的肤色,给人一种真实的健康;不紧不慢的说话语气和极有磁力的音色,让人感到无间隔的亲切;他就是杭州市中庆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庆生弟兄(图右).  相似文献   

7.
唯识学的真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识学是由存在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组成。所谓唯识义者,就是阐述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的存在观;所谓法相义者,就是诠释万法性相的真实原理,也就是唯识学的认识论。在理论上,存在论与认识论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存在论的认识论是无效的,反之亦然。唯识学认为,唯识学是内明的“无上无容”的法门,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唯识学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优越性,那就是它所阐释的道理十分圆满,令人生起净信,并且具有可实践性。在唯识学看来,一切世间学没有了达真实,所以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存在论;同时一切世间学既然没有对真实…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给周边的人留下好多宏观的感受。但最本质的印象,往往来自于生活中一个无关轻重的细节。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别人只在宏观处感受你这个人着调不着调,细节上才决定你可交不可交。所以,人的真实是基于细节的真实。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宏大的叙事里就没有了真实的人,而是说在波澜壮阔的真里,太容易藏匿恢弘的假。大庭广众之中,演  相似文献   

9.
<正>《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本善。然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陋的、充满着恶意的,其善良都是伪装的,不真实的。可见,关于人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尚未有结论。  相似文献   

10.
金微 《天风》2002,(7):41-41
毛翔同道: 你给我们来信讲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谢谢你对我们的信任。你提出问题很好,至少说明你关心神学思想建设,同时也说明你对自己的信仰正在进行理性思考,以求获得对真理的正确认识,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 37-39)。尽心、尽性、尽意爱神就是真、善、美,爱人如己也是真、善、美,爱人如己是把对神的爱表明出来。堕落的人里面有没有爱?肯定有!你只要问问父母是  相似文献   

11.
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假定的问语,如别人发问:“你还干小偷吗?”这句问话中就隐含着一个假定:“你干过小偷”。如果你干过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干个小偷,那么这个假定就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个隐含着不真实假定的复杂问语,不管你回答“没干”还是“干过”,你都是小偷了。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它,诱使别人落入他预设的圈套。也正因为复杂问语具有这个特点,有些人认为复杂问语不能用于办案之中,因为用于办案中就是一种违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内丹术,道教研究界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即认为唐宋内丹道的兴起源于外丹烧炼服食一再失败,终于难以维系,不得已转向内化,更有学者明确指斥内丹术不过是一种"匿名的拼接"。①显然,这是从无神论的视角出发基于理性对道教修炼史做出的推断。可是,合逻辑的是否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或者,有没有可能竟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科学的真实",另一种却是"信仰的真实"、"体验的真实"?不管学术权威们怎么说,在内丹实修者那里,内丹术却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逐渐陷入抽象性存在危机,即人的存在的失真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常人"所左右;二是生命处于"暗昧"之中。这种失真状态不仅使人的内在德性源泉濒于枯竭,也使人的存在意义发生危机。人的真实存在是集自然性、关系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的综合状态,自然性存在的实现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基本前提,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能在"和作为关系性存在的"真己"的实现是其核心。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人的真实存在的途径有:真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德富一致的经济体制;真实存在的社会空间:德福一致的政治构建;存在意义的道德救赎:德道统一的生命秩序。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哲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这种思潮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思想暗合,表达世界的荒诞性、人行动的自由性、死亡是人的最终归属等关注人生存现状的思想,直视人生的荒谬与虚无,不动声色地将真实又复杂,隐秘又鲜活的存在性焦虑写入戏剧冲突中。《哈姆雷特》就是一部充满了荒诞性、非理性和对死亡、宿命的思考的存在主义戏剧。  相似文献   

15.
人世本来就是一个苦海,一个人要摆脱这苦海,活得自在、洒脱、安宁,获得生命的圆满,首先就要想得开,不要让财物、烦恼、他人的意志牵着走,以免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忘了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禅能帮助人想开些,它强调心灵的独立,不让外物、他人的好恶所左右。外在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转瞬即逝的,是幻像,不应让它们干扰了宁静。这样可以离一切执,认清真实的自我。学禅是人求得自由自在生活的捷径。世俗人之所以想不开,在于对自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摊上了好事儿、喜事儿,或真的"心想事成"了,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若遇上倒霉背运、遭殃受难的事儿,立马心烦意躁,满面愁云。这种人有喜则喜,有忧则忧,不饰遮掩,感情外露。这岂不是做人的坦诚与真实?对于这般赤裸裸的、从里到外透着真实的人,人们历来看法有别、褒贬不一。有人喜欢含蓄荣辱不惊的人,认为他们深沉稳健理智,心里藏得住感情的千变万化,终成大事。有的人虽然不公然反对有城府、含而不露的人,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家跨国公司。在苛刻的招聘条件下,还是有20人通过了初审。我就是这20人中的一个。一个星期后,我接到这家公司的笔试通知:“为了真实地考查应聘者的工作能力,本公司请所有的应聘者为公司制作一首宣传歌曲的音乐小样,5天后交卷。“不愧是跨国公司啊,连笔试都和  相似文献   

18.
真实感情的描绘一直是艺术家所推崇的主题.在艺术中反映感情的艺术家很多,这里,在现实生活中分析美国人的爱情观,对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真实情感进行解析,证实了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真实生活,表现并强化它是对生活的积累和沉淀.  相似文献   

19.
道教是一种以人为贵、追求实现生命自身价值的宗教,其终极理想就是要扩张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无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强调人的自然特质。道家道教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在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误入了难以自拔的歧途,他们忘却了自身的真正价值,不再谋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此,它们劝导人们返朴归真,过顺应自然、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不断炼养生命、存养本性而得以觉悟大道的仙人,他们“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①。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生命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