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2.
避谷食气为中国古来方士求仙养生之术 ,并且在西汉已极盛行。佛教传入后 ,也摄取了中土辟谷导引之术避谷导引。本文探讨了敦煌出土有关避谷食气方面的佛典 ,论述其受中土道教影响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4.
SMI行气,呼吸也,是吐纳、闭气、存气、胎息的称谓。亦属道家真人练功行气的术语,总称调息。通过有序的吐故纳新而排除胸中、体内各大经络脏器内部的污浊,而吸进新鲜气机以达到促进新陈代谢之目的。因为人体的活力之流在于气,尤其是体内之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交换气机又在于呼吸。人从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钟也离不开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须有呼吸的伴随。人三五天不吃饭照样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钟不呼吸就没有生命的可能。气乃人身生命之本,气行则血行,气泄则血凝。息乃炼功之根蒂,气与息合而为积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于…  相似文献   

5.
李存山 《哲学研究》2012,(3):38-48,127
<正>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见李存山,2006年)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气论与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或特质。本文就此而  相似文献   

6.
郝爽 《中国道教》2011,(6):45-50
行气又称炼气、食气、服气、吐纳,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道门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①道教行气术作为治病、养生,最终实现成仙理想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修炼,并被后世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7.
气功历史悠久,流派很多,在传承上也有多种系统的完整修法。其理论基础,大多源于佛道二家典籍。道家重口传心授,在修法上难度较大。佛教密宗,经上师灌顶传授,照仪轨修学,便能达到预期效果。道家讲性命双修,若单修性功不修气脉,就是修性不修命;如只知意守丹田、气贯丹田,专修“守窍”“行气”功夫,没有静功(性)作为修性的基础,就是修命不修性。密宗注重守意而气沉丹田,要求守而不死,活而不乱;守中有升、降、开、合几个  相似文献   

8.
行气“六气”说于隋唐之际定型,此后传承络绎,至今仍在道教、医学、体育等领域发挥着作用。然而,此“六气”说并非自始定型的体系,隋唐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即上溯至春秋战国,下探至隋,基于道、释、医等诸家文献,从气的构成、功能、目的、实践方式、思想交流互动等几个方面对行气“六气”说进行考察,探索其源流迁变。  相似文献   

9.
庄子所受神仙方术之影响早已被学界指出,但学界所留意者主要是《庄子》内篇的几则仙话。就笔者目力所及,《德充符》篇的"登假"之说同样具有仙话色彩。不过,神仙方术对庄子的深层影响并不在此,而是曲折隐晦地体现在导引、行气对心斋、坐忘的塑造上。《庄子》内篇的"合气于漠""御六气之辩""真人之息以踵"可证庄子谙熟导引、行气,而"听之以气""仰天而嘘"等文字又可证心斋、坐忘有取于导引、行气。庄子之所以借鉴导引、行气,是因为导引、行气有入静之效,而庄子以虚静为入道之门。道贯穿于庄子哲学之中,因此,神仙方术对于庄子哲学之影响可谓既深且广。  相似文献   

10.
道教服食药与中医食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 《中国道教》2003,(1):43-44
饮食疗法,古时简称食疗、食治。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以增强体力,减少疾病,遂由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找,经过长期实践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形成了食、养、医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在周朝就有了食医的分科,乃至《黄帝内经》成书,书中汲取道家阴阳学说及与天地相应的理论思想,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气形相咸,  相似文献   

11.
管仁福 《学海》2006,(2):178-182
在韩愈的作品中,"气"和以"气"构成的语词频频出现,可以说这些有关"气"的语词是他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从韩愈作品中所写"气"的内涵看,大体可分为自然物质之气、生命生理之气和人文精神之气三个维面,而人文精神之气蕴涵最为丰富,对此又可从哲学、道德人格、文学艺术等层面进行审视.在韩愈诸多"气"的表述和阐释中,"气盛言宜"说最具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易纬>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说、占卜、象数等思想,利用先秦气论资源,承创易学思维理路,对天道、人道进行了以气论为纲,以宇宙、生命、道德、治乱为目的系统思考,在易学体系内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在宇宙、生命、道德、政治四方面的气本论哲学,阐发了本天道立人极,经人事法天道的天人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方仙道的兼容并取的特质,使其学说日趋缜密完善,方术日益丰富多样,其道日神,其术日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方士言东海三神山及仙人仙药者“不可胜数”;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史记·封禅书》)。西汉时,曾有人专门为方士们作传(见章太炎所辑《七略》)。范晔《后汉书》中亦专立《方术列传》,从中我们可看出方士集团的声势和影响。方士的影响和声势主要是靠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方术造成的。由文献记载所见,方士们的方术可分为三类十四种。一、不死方不死方有却老术、不死药、祠灶炼丹术、辟谷术、尸解术五种。 1.却老术印老,即使青春永驻,返颜还  相似文献   

14.
蔡温是琉球儒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人物,但蔡温的儒学归属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蔡温的"攻气操心"工夫论看似与吕大临的"驱除"之法相似而有别于朱子,但就其强调应事接物、心为一身之主、明理、明义等要点来看,实则严守朱子家法。"攻气操心"工夫论的出现,标志着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而由其与中国朱子学的张力,可以窥见东亚儒学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16.
行气     
道教修炼方术。亦称“服气”、“食气”、“炼气”。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摄生纂录(?)调气》称“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太平经》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葛洪也认为“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相似文献   

17.
七、东晋末刘宋(420-479)初融摄天师道、佛教和方士传统的灵宝科仪如果说自东晋中叶以来上清经派通过融合南方方士传统与天师道促进了道教科仪的发展,那么东晋末刘宋初古灵宝经的问世则进一步发展了道教科仪。古灵宝经是多种传统的大熔炉。首先,古灵宝经承袭和发展了南方的方士传统,并使方士传统的几大支流得以汇合。其次,古灵宝经还继上清经之后继续援取天师道的东西,使天师道与方士传统得到了更深的融合。再次,古灵宝经又大量吸收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将其与天师道或方士传统嫁接在一起。正因为从多种传统中摄取了营养,所以古灵宝经创立了内…  相似文献   

18.
白奚 《哲学研究》2015,(2):28-34,127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晰,阐明了道家关于德的基本思想,揭示了道家式的德同儒家式的德的差异:"上德"是道家式的德,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下德"(包括仁、义、礼等具体内容)是儒家式的德,它们与"自然无为"的标准相违且渐行渐远。因而以"自然""自发"为特征的道家式的德在价值上要高于以"自觉"为特征的儒家式的德。  相似文献   

19.
道教行气术研究的一点心得张钦行气,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又称为食气、吐纳等。老聃有抟气致柔之方,庄周有吐故纳新之法,道教产生以后,继承了前人的这些行气之术,并加以充实和发展,形成道教重要的方术之一。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在这方面研究的一点心得,以求教于...  相似文献   

20.
张载深刻思考差异与统一之关系而提出的"两一"架构,是其"气论"哲学的核心线索.这一思想架构将旧有宇宙论的"一生两"逻辑转变为"有两则有一",从而在形而上学层面解决了本原之"一"产生差异之"两"缺乏逻辑必然性的问题,将"一"理解为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同时,在价值论层面通过"两一"之"一"的非现成化明确揭示了其作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