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题玉泉寺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他早年积极入世,贞元十六年举进士,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后虽遭遇些许坎坷,但终生为官,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白居易一生儒、释、道思想杂糅,这在他的诗歌中均有所体现。特别是他对佛家思想情有独钟———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居士者,在家修行之佛弟子也———并且把对佛教的理解和体验运用于诗歌创作,为我国诗坛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白居易较为宽泛地接受了佛家思想。他早年习…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白居易离开朝廷到东都洛阳赴任之际,一大群文人墨客聚会在长安兴化亭为他饯行。这次聚会由在长安的扬州诗人王起发起,著名诗人元稹、张籍等人纷纷到会,可谓群贤毕集,盛况空前。酒酣之时,赴会者各赋一首格调新颖的“一字至七字”诗,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艺理论家和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也是一位亦仕亦儒亦道亦释的学者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日本 公元二八五年,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带去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这是孔子学说传入日本之始。 公元七世纪,日本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七条宪法,除了第二条外,多为儒家思想。如第一条便是“和为贵”。大化革新和大宝令的内容,有许多也是以孔子思想为根据。  相似文献   

5.
正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兵马副主帅李光弼奉命出兵收复河阳失地,一举清除安禄山及史思明一行叛党。此时的汴州因为汴州节度使许叔冀的贪生怕死早已失陷,史思明率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汴州洛阳等地,并在洛阳多地设下埋伏,只待"瓮中捉鳖"。行军至洛阳城垣的李光弼敏锐地感觉到异常,便当即率军连夜撤出洛阳城,静观其变再行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此称他为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原籍太原,后迁下卦(今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尊儒业,祖、父皆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11 岁就被迫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少年白居易切身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这对他后来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之路起了重要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白居易自说:“予栖心释梵,浪迹老…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贞元十六、七年间从洛阳圣善寺和尚法凝学禅,是其与禅结缘的开始,对其思想走向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早年经历,白居易在其作品《八渐偈》及序中作了比较明确的交代,但由于禅宗历史传承的扑朔迷离及偈子本身内容难以确诂,对白居易早年所学究竟为北宗禅法还是南宗禅法的看法,在当今文化介入文学研究的热潮中,成了一桩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的学术公案。不过,通过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禅宗史的发展流变及南、北二宗与当时皇权的分际离合而对信教人士之影响等相关史料,结合《八渐偈》自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义理,可以得出白居易早年所学为南宗禅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温峤,东晋名将,太原祁县人。深受东晋元帝司马睿的赏识和重用,被令辅佐太子司马绍。东晋初年,南北士族间的斗争、士族地方势力与皇权的斗争交替发生,使得政局动荡不安。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刁协的名义举兵叛乱,太子司马绍准备亲自领兵平定叛乱。温峤拦马进谏道:"臣闻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为何万乘储副而以轻天下!"这才令司马绍打消了亲征的念头。有温峤领兵指挥,将叛乱平定。  相似文献   

9.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又到暮春时节,当年诗人白居易游历庐山,有感于山上山下春光的迥异,写下这首充满禅机的诗句.时光是永恒的,也是相对的.时光流逝中,世间万物因缘际会,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0.
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儒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儒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在唐朝衡量一个人是否赢得人生,关键看其是否建立了"兼济天下"的功业,创作出流传于世的作品。白居易既是一位济世为民的好官,又是一位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可谓人生的"大赢家"。唐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在社会离乱中成长的白居易,为实现远大抱负而发奋苦读,口生疮、手磨茧、少白头也无怨无悔,加上他天资聪颖,少年时便在诗歌创作上崭露头  相似文献   

12.
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代,数百年间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四十五个,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块,佛塔七十余座,造像近十一万尊.在规模如此宏大的石窟群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等多方面的实物史料,龙门石窟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王维、白居易与佛诗在唐朝诗人中,王维、白居易等,堪称佛诗的广大教化主。其中王维与禅宗惠能的嫡传弟子神会、华严宗僧人道光,都曾有过密切的交往,并向他们请教佛法。由于王维从小便信佛,所以还特意以《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的"摩诘",作为自己的字。我们这里且...  相似文献   

14.
有唐一代,佛教大盛,尤其中、晚唐,文人士大夫礼佛诵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几乎没有谁不同佛教思想或僧徒发生关系。文人崇佛,大诗人白居易便是一个很突出的代表。考察一下白居易的崇佛,可以从中窥见唐人崇佛的一些情况,窥见当时社会思想及文学同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穆罕默德·舍赖弗丁·蒲绥里是中世纪阿拉伯的伟大诗人。 公元1213年,蒲绥里诞生于埃及的蒲绥尔港。因此,诗人就以“蒲绥里”作为自己的姓氏。1296(?)年,蒲绥里与世长辞,埋葬在亚历山大港的一座清真寺里。1936年,我国阿拉伯语学者马坚先生曾访问过这  相似文献   

16.
公元645年——唐朝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载誉归围。他的西行壮举,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立即在东都洛阳召见了他,并亲自撰写了一篇700余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称赞:“我师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第一个受戒的比丘已是谁呢?据《大宋僧史略》载,洛阳妇女阿潘在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时出家,但因当时比丘尼戒尚未传入中土,阿潘出家仅限于剃发受三皈五戒而已,尚不能称比丘尼。据梁宝唱的《比丘尼传》载,两晋之交的净检在西晋建兴年间(公元313-31...  相似文献   

18.
盛夏时节。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金阙太子宫“哪吒太乙真人朝圣团”一行117人,冒着酷暑专程到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故里、传说的哪吒三太子的故乡四川省江油市,朝拜澄塘观翠屏山哪吒庙和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练丹圣地。好客的江油人热情地接待了来自祖国宝岛的同胞。 朝圣团游览了江油名胜风景,参观了市容,他们对这个集水泥之乡、钢铁之乡。  相似文献   

19.
正暮春时节,东风吹过,落花飘零,残红落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难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会泪流满面特立独行去葬花了。花如此,人亦如此,"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总是让人无限感伤。但吟诵白乐天的《大林寺桃花》诗,却感受到另外一番境界。白居易曾被贬任江州司马,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山水。时值暮春,山下芳菲尽落而山上古寺桃花盛开,白居易遂有感而作此诗。诗歌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似文献   

20.
人能弘法,讲到佛学史话自然离不开人.本刊前几期谈过竺法兰、摄摩腾、安世高、鸠摩罗什、朱士行几位都是佛教传人东土或西行求法的重要历史人物,今天要讲的是竺佛图澄. 竺佛图澄是西域人,本姓帛氏,九岁出家.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已近八十岁.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热忱弘道,引得各地名僧高士都来从他学习,<高僧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