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轻重》篇“币乘马”与周代“资币”制考实——兼论铸币缘起叶玉华一、乘马旧制的田赋《管子》经言有一篇,题名曰“乘马”,起首一段论及“金”和“货”:“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  相似文献   

2.
管子尚侈说,由来已久。孔子就批评管子不俭,他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不俭,还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邦君有的管仲也有,不该享有而享有,不仅是不知礼,也应该是“侈”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侈”不容置疑,但齐国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就直言不讳了,“晏子俭矣,夷吾则侈”。自  相似文献   

3.
<正> “三归”一词屡见于《论语》等先秦文献,历代虽不乏注释者,然而至今未有令人满意的确诂。已故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管仲有三归而富于列国之君,这件事前人没有作出适当的解释。按《论语·八佾》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官事不摄”是说管氏家臣众多,各职均备,不用兼职或代理。至于“三归”是什么,二千多年来还是一个谜。汉刘向《说苑·善说》云:“桓公谓管仲:‘政卒归子矣。政之所不及,惟子是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清武亿《群经义证》从这“台”字上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他道:台为府库之属,古以藏泉布。……《管子·山至篇》‘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是齐旧有二台,以为贮藏之所。……《晏子春秋·内篇》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古题韩非撰。韩非是战国末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古籍中,记载有韩非生平事迹的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秦始皇本纪》、《韩世家》、《六国表》、《战国策·秦策》、《论衡·祸虚篇》、《论衡·案书篇》。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韩非者,韩(战国时诸侯国名,位于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之诸公子也。喜刑(通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善蒋书,“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有人传其书到秦国,秦始皇很欣赏韩非的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与韩非都曾是荀子的学生,李斯  相似文献   

5.
<正> 对于《周易》的“易”字,各家解说不一:《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系辞传》说:“易者象也”;“生生之谓易”,韩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礼记·祭义》以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些解说,都说出了“易”含阴阳转变化生的哲理。至于分歧之处,一是说“易”是“不易也”,即变易之道和贞正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另一是秘书说:“日月为易”。  相似文献   

6.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因此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 ,要做到“见利思义” ,如果符合义 ,那就可以获取 ,“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义 ,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 ,也不应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当然 ,人不能不要利 ,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相似文献   

7.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道教官印、名号印、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世无多,且较难识别。现介绍洛阳发现的两件颇为罕见而具有明显时代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道教法印。一、“黄神”印“黄神”一词,始见于先秦、多见于两汉文献,指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云:“西老折胜,黄神啸吟。”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①班固《幽通赋》云:“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应劭曰:“黄,黄帝也,作占梦书。邈,远也。言黄神邈远,无所质问,依其遗谶文,以胸臆为对也。”②黄帝为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礼记·月令》云:“中央土,其日戊己,其…  相似文献   

9.
喻中 《管子学刊》2024,(1):31-52
根据《庄子·天下篇》,“古之道术”在庄子时代破裂四散之后,墨翟、禽滑厘传承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称为“墨禽之道术”。如果着眼于墨、禽二子与“古之道术”的关系,着眼于《天下篇》描述的整体图景,亦可以概括为“古之道术在墨禽”。这种道术的基本精神是“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简而言之,就是节俭、自律、救世。按照《天下篇》,墨子与禽子可以相提并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禽子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先秦时代的学术思想格局。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说:“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白虎通·辟雍》释“明堂”之职曰:“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而《汉书·艺文志》所记“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中即有“《周易明堂》二十六卷”,由《周易明堂》列入“蓍龟十五家”考之,方知《汉书·艺文志》何以将“明堂”与“羲和、史、卜”并列。而由“明堂”的“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考之,可知汉人的数术学除如上供皇帝占卜的内容外,还是一种“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  相似文献   

11.
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最早记载该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管晏列传》中云:“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确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史记正义》引《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未著录撰书人姓名。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晏子》八篇”,仍在  相似文献   

12.
释“加之以师旅”杨宝忠陈剑《论语·先进篇》载,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加之”之“之”,旧多不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  相似文献   

13.
<正> 《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4.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15.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6.
由陈庆照、李障天注释的《管子房注释解》 (下称《释解》)已由齐鲁书社出版。《管子》非一时成书 ,在古籍中最早提到《管子》的是《韩非子·王蠹篇》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 ,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获得三条信息 :一是在韩非那个时期 ,治理国家的都会以商、管之法作为理论证明 ;二是《管子》之论法在当时很普遍地被大众所接受 ;三是管子的文章对时人来说并不难读。管子的文章在汉刘向以前是以散篇形式流传在民间的 ,至多是分专集形式出现 ,流传很广 ,影响颇大 ,但篇目重复 ,多古字、内容有异。后经刘向校雠 ,删除其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始于情 ,情出于性。”此处之“道”即儒家所说的“礼” ,文献中儒家常常将礼乐制度称为“道”。《管子·心术》亦云 :“礼者 ,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道”亦同于“易” ,《礼记·中庸》云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即《周易·系辞》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易、变同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 :“变谓之情。”此与简文云 :“道始于情”相应。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四术。”此即《冠子·博选》中的“道凡四稽。”亦即《老子》中的“四大” ,相似议论还见于《管子·山权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史学家大都承认,《管子》一书,并不是管仲所作,而是我国战国以迄秦、汉以来的一部诸子集成。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刘向、刘歆父子所著的《七略》说:“《管子》十八篇,在法家”;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把它列入道家,共八十六篇;现在通行本《管子》卷首的刘向《校录序》说,他校雠了关于《管子》的书有五百六十四篇之多,除去重复的四百八十四篇,定为八十六篇(数目并不相符)。《校录序》的说法虽然和《汉志》的篇数相  相似文献   

19.
道教书名,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南宋绍定(1128—1233)年间,宋理宗命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依旧存道藏内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是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言善恶动天地,必有报应也”。该书主要思想为“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以儒家道德规范和  相似文献   

20.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