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朱思想在《列子》中有重要位置。汤用彤本人并不直接讨论杨朱,但他在魏晋玄学研究中,将体现杨朱思想的《列子》和对杨朱思想(包括《列子》)有特别诠释的张湛,放在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来看待,并给予特殊的位置。如果说汤用彤奠定了中国学术史从哲学角度解释魏晋玄学的方法,那么观察和分析汤用彤对张湛、《列子》、杨朱思想的解释,可以看到汤用彤如何用一种哲学的方式重新解释杨朱思想。在本文讨论中,将首先梳理汤用彤魏晋玄学学术史,来看汤用彤如何将杨朱(《列子》、张湛的注解)思想重置;其次,更着重分析汤用彤在玄学史上重置杨朱思想的哲学做法:摆脱儒道释的绝对分隔,进入各家对人性、生活态度等的哲学思考,力图说明杨朱(《列子》、张湛注)有超越三家、并同时对三家思想资源有吸收及发挥的哲学意味;再次,汤用彤对杨朱(《列子》、张湛注)问题分析的哲学做法,重新回到学术史是他不仅在魏晋玄学史上给予杨朱(《列子》、张湛注)特殊位置,更认为杨朱(《列子》、张湛注)对后来的宗教及哲学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张湛的思想和《列子注》,流行的观点是:张湛的《列子注》是魏晋玄学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和终结者,张湛哲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人的生死解脱问题,他企图把王弼的贵无论与郭象的自生论结合起来,把魏晋玄学关于本未有无的本体论与汉代的元气宇宙构成论结合起来,结果造成自身体系的混乱和庞杂。笔者认为:虽然《列子注》中有一些张湛的思想,但是,《列子注》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不是张湛的思想,而是《列子》本文的思想。张湛注《列子》的目的仅仅是解释《列子》的文本意思,并不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一、张湛的注释目的是解释《列子》的思…  相似文献   

3.
<正>列子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为"贵虚"。《列子》八篇,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然班固所录,实为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成《七略》基础上删改而成的,则刘向校书时当整理过《列子》。今传刘向所撰《列子书录》,世人多疑其为伪作。魏晋时期,张湛作《列子注》,他在序言中提及自己重新整理《列子》的经过,后人多疑今本《列子》为张湛或魏晋人所伪造。尽管对《列子》之争议至今不绝,但对此书进行研究整理之学者亦代不乏人。尤其《列子》被列入道教经典之后,使得此书更为世人所重。  相似文献   

4.
《列子》自然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唐天宝元年 (74 2年 ) ,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 ,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 ,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 ,称为《冲虚至德真经》) ,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 ,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 ,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① 。《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又因为它是伪书 ,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② 。但《列子》一书有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 ,代表着我国古…  相似文献   

5.
张湛,字处度,《晋书》无传。《世说新语·任诞篇》注引《东宫·官名》曰:湛字处度,高平人。又引《张氏谱》曰:湛祖嶷,正员郎。父旷,镇军司马。湛仕至中书郎。关于张湛的年代,由于史无明文,现在已难以确考。根据一些零星的材料,可以推断他大致生于公元320年左右,与桓冲、范宁等人可算是同时代人①。《列子》既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与《老子》、《庄子》并称,同时也是道教经典,被称为《冲虚至德真经》。而张湛是其保存者和最早的注者,他的《列子注》是魏晋玄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继承并发展了《列子》中丰富的自然观,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一…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王超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家对于其思想归属何家之论争从未中断,向有儒、墨、杂家及自成一家之说,而儒墨之争尤为激烈。儒家说以晏子“尚礼”为依据,墨家所凭乃是晏子之“以俭治身”。(张湛《列子·杨朱篇》)事实上,尚礼或倡俭,...  相似文献   

8.
道举制度是在唐代实行的一项特殊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个科目。《新唐书·选举志》曰:“开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这里,“道”指道教,“举”是科举。就是说,通过修习道家经典而被选拔为官的...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10.
西晋时期,郭象的独化论可以说达到了玄学理论的高峰,如果将郭象的思想看作是向秀思想的发挥,那么<晋书·向秀传>所称誉的向秀<庄子注>之"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无疑可适用于对郭象玄学的评价.但是,在这"自足一时"之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术的发展,特别是佛教思想的开始流行,人们的欣赏口味逐渐变得多样化,对郭象玄学也就感到不满足了.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张湛<列子注>走上了玄学舞台,对玄学理论进行了新的修补.  相似文献   

11.
过去被认为是伪书的《列子》。经近人研究并非伪出,作者赞同这一观点。证之以刘向《列子序录》,《列子》实为道家黄老学的早期著作。《列子》一书有九处言及“黄帝书”“黄帝曰”或黄帝事,大体皆托黄论道或托黄解老,其道家性质可以确定。逮至稷下学宫,其黄老学派传承《列子》,可证《列子》为稷下黄老之先导,而战国中期的田齐变法,为黄老学的传播掀起了高潮  相似文献   

12.
后世学者多把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或直接称之为“道家”.称玄学为“道家”,乃着眼于它对先秦老庄之学的继承.在“道家”前面冠之以“新”,乃着眼于玄学对老庄之学的发展.这两种称呼的着眼点尽管有别,但莫不视玄学与先秦老庄的学术思想,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然而,玄学“以儒道为一”,其理论宗旨在于综合儒道两家之学.又玄学不仅注释《老子》、《庄子》,以老庄之说为谈资或思想依据,而且又注释《周易》、《论语》,从儒家所信奉的经典中寻绎义理.就此而言,把玄学视之为道家似乎有所不妥.一些学者就是据此而认为,玄学就是玄学,它不是道家之学,也不是儒家之学.因此,何以说玄学为道家,以及它对于道家之新究竟何在,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西晋到东晋,玄学发生转折。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庄子·逍遥游》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向秀郭象所作出的解释,在西晋时独领风骚;支遁所作出的另一种解释,则在东晋时影响深远。这两种解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玄学思潮的前后变化。对二者作一些简单的比较,或可见变化之一斑。先说向郭“逍遥义”。关于郭象《庄子注》与向秀的因袭关系,历来有郭象“窃以为已注”和“述而广之”两种说法。从现存资料之考证和理论特质上分析,后说较为平实可信。所谓“述而广之”,就是说向秀确立了解注《庄子》的基本旨趣,郭象因承之并加以发展。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主张,强调形神兼备,以“神”为主。魏晋时遨游之风的兴盛促成了他对山水画进行探索,他的《画云台山记》是山水画兴起的源头,玄学对他的画论影响极大,他的画论又成了后世画家做画时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严可均《全三国文》从《列子·仲尼篇》张湛注中辑佚的何晏《无名论》,存在着重要的疑问。本文通过辨疑,考订《无名论》辑佚杂有张湛的随文注语。依据考订,澄清了何晏《无名论》的文献面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何晏"贵无"说的理论特质和思想地位加以判断,肯定了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许建良 《学海》2002,(2):97-100
以阐释“三玄”为中心的玄学 ,除跟“三玄”有紧密的思想渊源外 ,还直接继承着“三玄”思想发展的时代的自然成果 ,正基于此 ,玄学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联系应受到重视。本文抓住三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剖析。玄学强调“以无为本” ,赋予“有无”以深刻的哲学意义。《吕氏春秋》明言“用虚无为本” ,强调自然无为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 ,两者基本完全相似。玄学推崇“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 ,但并没否定“末” ,显示的是本末的两立。《吕氏春秋》标明“务本而后末” ,《淮南子》反对“背其本而求其末”的行为 ,标定的正是本末两立的走向。在实践方法上 ,玄学重视“因苗之生而长育之”、“因物而用”等 ,“长育”和“用”都是在“因”的轨道上的有为。《吕氏春秋》提出“因苗以为教”、“因美而良之” ,《淮南子》也明言“因民之所喜而劝善” ,并明确解释“无为”为“不先物为” ,诠释“无不为”成“因物之所为” ,确定的方向正是后来玄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韩康伯提出了独特的"大虚"理论与"机理"学说,以玄学的本体论哲学成功解释了《易传》所涉及的象数问题,消除了义理易学与数术占卜之间的理论矛盾,将神异现象纳入玄学的"自然"哲学体系内予以理性融通.这一变化不仅适合了东晋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且弥补了王弼易学的局限,扩大了义理易学的解释空间,奠定了尔后王、韩易注在中国易学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象”、“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易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老庄道家“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命题,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不仅实现了《周易》由卜筮之书到哲学之书的整体转换,而且完成了儒道言意思想的创造性整合,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地位。至于“象”能否尽“意”,《易传》作者并没有说。没有说并不等于没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其后的提出和讨论,则不仅直接引发了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实现了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换和玄学本体论哲学的理论建构,而且通过玄学“言意之辨”,即按照“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佛教的中国化和宋明理学的综合创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审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这也正是《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列子》生命观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生命意识, 不能不同时想到庄子与《列子》。这是因为庄子和《列子》的生命观表面上看来比较相似, 二者都是重生派, 即把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 因而与儒家重人生的社会意义的生命观划然有别; 而且二者都重视养生, 凿凿有言。但实际上, 庄子的生命观与《列子》的生命观有重要的不同: 庄子可称为养生派, 而《列子》则属于厚生派。一《列子》对生命的论述集中在《杨朱》一篇, 在《天瑞》、《力命》等篇也有论及。《列子》同庄子一样对死亡作一种唯物的观照, 认为死是命定的自然规律, 人不可抗拒。庄子一方面说: “死生亦大矣” (…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列子     
一 今本《列子》八篇,出于赝作,在现在已不成问题。虽然从前刘彦和在《文心雕龙》说:“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柳子厚也说他“质厚少伪”,但经宋高似孙、黄震,明宋濂、胡应麟,及清代姚际恒、崔适、钱大昕、钮玉树、何治运、俞正燮、汪继培、吴德旋诸人的怀疑与证明;今人马夷初氏更为《列子伪书考》,举二十事以证其伪(在《天马山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