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说,他最佩服的中国美学家有两个:一个是汝信,一个是王朝闻.王朝闻真懂艺术,对各种艺术门类的美学剖析几乎无人能比.他的美学借助于对各个艺术门类和鲜活复杂的审美现象群的独特观照和透辟剖析,成为20世纪美学的总结和21世纪美学的肇始.  相似文献   

2.
萨特并没有提供出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考察上,这与海德格尔是一样的。不过,萨特的艺术论以自由为其哲学支点,自由又是人的存在,因而他的艺术美学是一种主体性美学。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以真理为其哲学支点,真理则是作为超越于人而又为人所守护的  相似文献   

3.
怀特海的艺术论是其有机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艺术置于世界原初的创美进程中来考察其起源和性质,认为自由的生动生活的"朴素渴望"和"等级展示"造成的矛盾是艺术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而使艺术成为可能的因素是意识,并指出意识作用的两面性。他特别重视原初的身体经验的情绪性,认为感官的直接表象乃是对身体经验的符号指涉,从根本上揭示了艺术作为生命符号的中介性质。  相似文献   

4.
《美与时代》顾问、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朝闻先生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在成都、杭州求学期间投身革命文艺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王朝闻先…  相似文献   

5.
文艺创作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哲学的辩证法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称之为艺术辨证法.中国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成功地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观点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分析,如有与无、阴与阳、常与变、实与虚、简与繁、单纯与丰富、含蓄等.  相似文献   

6.
抗战报告文学艺术论李斌在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史上,抗战时期是它的兴盛期,也是它的艺术的发展期、完善期。本文试图将抗战报告文学置于抗日战争这一宏观背景中,置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从文体发展和文体风格两个方面对它的艺术成就加以探讨。一、抗战报告文学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8.
《春觉斋论文》为林纾古文理论代表作,《应知八则》一章专论古文艺术美。林纾的古文艺术论在桐城派刘大櫆、姚鼐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以意境与识度为最高追求,将气势、情韵、神味作为意境与识度的内在表现因素,以筋脉、风趣、声调为外部表现因素。而林纾本身是一流的画家,绘画讲究"气韵生动",落实在古文艺术中,实则是讲究意境与识度。探究林纾的古文艺术理论,不仅可以廓清林纾对桐城派的承续与因革,亦可折射出在清末民初古文不见于用的情况下,他为捍卫古文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关伟 《学海》2001,(2):203-204
在众星闪烁的当代江苏画坛 ,卢星堂是一位颇具光彩的画家。他 1 938年出生在江南水乡 ,少时酷爱画画 ,2 1岁入金陵 ,跻身江苏省国画院 ,是该院最早学员之一 ,受业于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从小受灵山秀水的润泽 ,擅作林木、冬雪 ,作品清新精丽、赏心悦目 ,既纯朴自然 ,又富有诗意和时代感。这是他的艺术个性凸现江苏画坛的重要原因。著名艺评家王朝闻先生在看卢星堂作品《山花春早》时说 :“看来你的传统功力很深 ,但你能打破传统框框 ,把江南湿润的气候在画面上描绘出来……”的确 ,读了卢星堂山水画之后 ,我…  相似文献   

10.
汤慧 《中国宗教》2023,(1):66-67
<正>“宫观造像”是指道教宫观殿堂中供奉的神像。(陈耀庭:《道教礼仪》、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不同于个人以造功德为目的的造像,宫观造像的制作通常遵照官方规定的形制,因此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的特点。道教宫观造像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具有相对清晰、系统的发展脉络,因此成为研究道教艺术的优秀样本。  相似文献   

11.
情感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感受。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提到: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与他人的思想交流,而运用艺术传递情感。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可以运用审美语言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无论喜悦与悲伤都能感染到他人,形成艺术。古代诗人崇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现代人们依然把情感的表达当作艺术必不可少且崇高的表现手法,情感被视作作品的精髓与灵魂。文章采用横向与纵向的分析对比,解析水彩风格的图书插画的情感表达在图书中的作用,从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情感表现以及情感的作用等方面来论证情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版式构成归属于三大构成之一——平面构成的领域。在美学领域它应该被划入“形式”的范畴。“形式问题在美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决定的。”(王朝闻《艺术概论》)既然形式问题有它的重要性,那今天我就对所谓“形式”范畴内的版面构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作一下分析。一、版面构成的历史渊源(雏形)关于版面构成的历史渊源,在极有限的理论著作中找不到准确的定位或者避而不谈。从艺术发展史来看,设计的概念产生较早,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分离已随着文艺复兴的进行缓慢形成。1770—1825年间的西方产业革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13.
马蒂斯用单纯、直接的艺术形式表现自然,把油画当做表现自我的最佳途径.无论是从色彩、线条还是构图形式上来说,马蒂斯都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追求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充分理解马蒂斯作品中色彩、线条和构图形式的关系,是理解马蒂斯艺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司徒乔(1902-1958),广东开平县赤坎塘边村人,是前期岭南画家的优秀代表,被人们称作"有血性的画家"、"人民画家"等.他的艺术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艺术的探索期、艺术的高潮期、艺术的成熟期.司徒乔以毕生精力,关注着现实社会:对旧时代的控诉和对新社会欢乐的歌颂.他虽从未受到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他靠着他的坚强意志,更靠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深深的爱,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孔子、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在途径上,孔子选择的是音乐.他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是要从音乐(艺术)中汲取人格力量,感悟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庄子无心于具体的艺术门类,但他的生活态度,他的文章,他的所观所思所行,却处处充盈着艺术美的韵致:旷达无羁,逍遥自在,汪洋恣肆,诗意智慧.孔子、庄子的人生是艺术化了的人生,他们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他们所追求和最终达到的是艺术人生的至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八大山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一位很有气节的艺术家.他一生都经受着故国情感的折磨,其思想和艺术是在他一生故国情感跌宕起伏与挣扎中形成的.八大的名号、斋号、绘画、诗文题跋等几乎都与他的遗民情感有关,在他的画中,一片花叶、一片山水都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其艺术在虚幻怪诞中寻求真实,在静寂中探索永恒,在空灵中表现充实,在孤寂中追求崇高,在简洁中蕴含丰富,他把无尽的家国之思渗入作品,以丰厚深邃的诗画方式尽情表达.  相似文献   

17.
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形象与情感的审美表现,道德是起于意志且有理性目的的实践活动,二者在整个精神活动中分属不同的认识和实践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艺术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但是基于共同的人性基础,艺术与道德并非相互割裂、彼此分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由于艺术家总是生活在现实的道德王国里,他必然肩负着一定的道德使命.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对于我国艺术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普列汉诺夫多次指出,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最难说明的是意识形态。他在《唯物史观的艺术论》中写道:“政治是从经济里来的——这比较的容易懂得”,“然而这里最重要的是解释意识形态”(参看《瞿秋白文集》第2卷,第1108页)。社会意识形态是否也是从经济里来的呢?如果说是的话,那“经济的枯燥的骸骨……怎样为人类的观念、感觉、意图和理想的血肉包裹着。”(《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754页)要回答这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实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相似文献   

20.
刘靖宇 《美与时代》2005,(12):82-83
博尔赫斯早期诗歌创作是先锋体验和辩证思维的产物,同时糅合了激情燃烧的诗歌状态和孤独的思索.他的早期诗歌较之后期诗歌更集中地表现了艺术世界的一种悖论式存在:激情与孤独.这种表面看似无法和谐的两种精神状态共处在他的诗歌中,而这种共处无独有偶地又丰富了他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