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管子学刊》2013,(4):46-51
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而成的《战国策》,折射出各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并显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齐策》中体现的地域文化也鲜明地异于它策,然而这种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地域文化蕴含着多种文化元素。齐国乃东夷族世代居住之地,在意识形态领域保留了东夷文化的基础,东夷文化是它的源头。在《齐策》中东夷文化主要体现为:尚武的风习;古老的婚恋习俗以及占卜的遗风等。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如何确定韩国礼学的起始?有人主张礼学应追溯到檀君神话时期;也有人认为韩国的礼学始于《书经》、《孟子》中记载的有关舜治绩和《礼记》、《小学》中记载的小连大连孝行的东夷时期;也有人持始于三国时期的观点。如果要论证礼学起于檀君神话,虽然存在着这一文献的可信度问题,但为了究其渊源,即使是神话,我们认为也有其值得参考的价值。对于舜以及小连大连为首的东夷族,因为东夷族的范围很广,没有确切的所指,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历史记载被看作是韩国礼学的初始,是不可取的。三国时代以及这之前,论述有关礼学的文献有《…  相似文献   

3.
姜太公吕尚助周武王灭商之后,又与周公旦东征东夷族熊盈17国,灭掉了少昊氏之后的齐国。周朝为了镇定东方,防止商朝的同族东夷族的再次叛乱,便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以控制东夷族的中心;又封姜太公于齐的故墟,建国称齐,以镇抚东方前沿,和鲁国犄角而监视着整个山东半岛众多的东夷族的动向,无疑为巩固西周统治起着  相似文献   

4.
(一)《古兰经》的名称 1、真主把其降示的经文称之为“古兰”,这种称谓在《古兰经》中有73处,这是其众多名称中最著名的。 学者们对“古兰”这个词有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是有“海木宰”的;一部分人则认为没有“海木宰”,对此各有不同的论述。 勒哈亚尼认为是的词根,意为“被诵读的”,是有“海木宰”的;并且把其归属于以词根作为被动式词的一类,就此引证了以下《古兰经》经文: “集合它和诵读它,确是我的责任。当我诵读它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杨华 《孔子研究》2023,(2):54-66+157-158
先秦时期,中国的山川崇拜非常盛行,不仅《山海经》等传世文献多有记载,而且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中也得到确切证明。先秦各诸侯国都进行过山川祭祀,但这在诸子学派的言说中,却缺乏系统的记载。在山川祭祀的理论阐述、过程描述和制度设计三个方面,只有儒家之记载比较系统完整。在“三礼”、《尚书》、《左传》等文献中,对山川祭祀的时间、频率、空间、仪式等都有非常具体的说明。这些文献记载都成为后来历代“制礼作乐”的理论资源;随着儒学的官方化,山川祭祀自然也被列入汉代以后的国家制度中了。  相似文献   

6.
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是以地域特色为核心的绘画。文章对《潇湘八景》的名称来源进行梳理考证,并认为,《潇湘八景》先画而后命名,"八景"名称的出处多是化用唐宋时期的诗歌。同时,反映了绘画的两个倾向:绘画文学化倾向和绘画内在欣赏的功能加强。  相似文献   

7.
精灵神信仰     
所谓精灵神,就是把神看作一种精灵。精灵神观念与人的灵魂观念密切相关。灵魂观念大概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出现灵魂观念不一定就把神看作是灵,更不一定就认为天地山川树木都有灵魂。例如中国,原始的山川之神并不是山川的精灵,而是山川的主宰者或管理者。据《国语·鲁语》说,大禹有一次在浙江召集山川诸神开会,防风氏迟  相似文献   

8.
第九章《旧约》的构成现在是我们该提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的时候了,即,谁写下了《旧约》?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利用一点时间对全本《旧约》所包含的经书、它的构成、以及它的作者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旧约》是一个相当奥妙难明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太多的不易应付的诸如训道者(Ecclesiastes)、亚北底亚(Obadiah)、哈巴谷(Habakkuk)之类的名称。同时,我们也得承认,《旧约》规模宏大内容浩繁,它包含近百万言,差不多有九百章,乍看之下颇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那些听起来比较陌生的书名的丛林中…  相似文献   

9.
“民主社会主义”是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时宣布的、用以标明其思想体系的名称,它是从“社会民主主义”演变而来的。但是,社会党国际却一再声称自己是在1864年创建、1951年重建的,马克思建立的国际工人协会是它的“前身组织”。这样,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为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制订《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时,并没有提出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而是用当时参差不齐水平的工人运动所能接受的形式,表达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上古两大主导文化系统及其思想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时有山川守文化和社稷守文化的不同;前者具有浪漫奇幻色彩,多关注天人关系;后者具有尚实重用特点,多注重人际关系。这种不同导源于各自原始崇拜的文化精神差异,两种文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山海经》、《老子》、《庄子》等作品中可见山川守文化影响,《春秋》、《论语》、《孟子》等作品中可见社稷守文化的影响。战国后期起两种文化渐趋融合。两种文化的影响更多地积淀在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惟一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立法的第一渊源。《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圣人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而汇集的一部神圣经典。一、《古兰经》名称。“古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诵读”、“宣读”。《古兰经》首先颁降的经文即是“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古兰经》显然是要求人们反复诵读的一部经典。中世纪伊斯兰教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称《古兰经》有55个名称,其中常以…  相似文献   

12.
<正> 浙江不仅山川秀丽,也是人文会萃之地,培育出许多伟大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余姚河姆渡文化。但它的发展和兴盛是在南宋时期。全祖望说:“吾乡自宋元以来,号为邹鲁。”(《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槎湖书院记》)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宋文化又是北宋文化的南移、继续和发展。两宋文化为浙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  相似文献   

13.
《俱舍论》是一部在藏传佛教中颇受重视的佛教重要经论,早在吐蕃时期藏地学者就注重对《俱舍论》的翻译和阐释。其名称的含义,应以它的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来理解,如"阿毗达摩"是指可以现观的教法义理;其"俱舍"具有箧藏和宝库之义。本文首先对《俱舍论》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及传承作了考证和梳理;其次对《俱舍论》的理论建构作了分析和解说;第三对《俱舍论》的内涵思想作了阐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14.
楚简《鲁邦大旱》中“踵命”的意思是追寻“山川”之所以称名。子赣对孔子的答辞,即紧扣“踵命”而作据名求实的逻辑分析。对“踵命”的不同理解,直接导致对《鲁邦大旱》全篇主旨以及逻辑结构的不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先齐族的起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说早在夏前已有齐部落,被称为北齐,又叫济,居于今河北正定县之泜水,又称济水。他们是黄帝后裔十二姓的箴姓之后。约在夏代中叶时,东夷族不断地从燕山南迁,东夷族主要的一支少昊氏赢姓也南下,逐渐与箴姓之济人交往通婚,而取代了济人,仍取针为姓氏。以后又继续南迁至山东临淄县之天齐渊,建立齐国,曾成为赢姓的部落联盟的盟主。当  相似文献   

16.
齐鲁两国实行不同的建国方针,齐国实行“因其俗,简其礼”即因袭沿用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而鲁国实行“变其俗,革其礼”即用周礼变革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两种迥然不同的建国方针,在葬俗中充分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齐国沿袭原土著莒国等东夷国,大量使用以人殉葬的葬俗。而曲阜鲁故城内,129座两周墓葬中,仅有一座墓中殉葬一人,证明鲁国基本上废除了殉葬陋俗。  相似文献   

17.
《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以下简称《牧职宪章》)是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所通过的四大宪章之一,是一份关于当代教会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文件。虽然这份文件被冠以“牧职宪章”的名称,但它的内容却不止于牧职;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内部的福传事业和信徒的宗教生活。《牧职宪章》在总结  相似文献   

18.
对大山的崇拜、敬畏,相信名山由神灵主宰,这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在中国,山川信仰的形成也是很早的。古时“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周礼·春官宗伯》)。相传黄帝也于西泰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以来,虽然又有了最高的神——天帝,但对山川的信仰并未稍衰,如申、吕诸国崇拜嵩山,赵人崇拜霍太山等,而尤以齐地为甚。所以齐地信仰的泰山神,后来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山岳神。自秦汉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对民间的山川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中国志怪古籍,是一部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惊世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记载了远古地理风貌和山川河流走向的地理著作,还蕴含着丰富奇幻的神话传说,虽说带有着明显的夸张神话色彩,但它作为时代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是真实历史的演变,而其中的大量图本凝缩着《山海经》的灵魂。尤其是图本中所蕴含的图腾文化,它是中国古人智慧创造力的结晶,在如今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和借鉴意义,带我们透过绘画图本中的图腾崇拜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悟天、地、人、兽的无穷奥秘。文章主要研究《山海经》中的图腾文化以及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绘画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逻辑史界的中国逻辑研究既有名称的不同,又有研究内容的差异,主流的中国逻辑观念是以西方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参照的。如果将先秦逻辑确立为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那么《荀子·正名》之"正名"在于"正心",确立"名"的所指,以满足治国的要求。其"用名"思想是对圣人、君子之辩说的考量,形成荀子心学的论证体系。不过,《荀子·正名》将"正人心"的要求放大到一般的正名原则,又体现出先秦逻辑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