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齐文化,首先必须研究姜太公。因为太公以齐开国之君,行举贤尚功之法(《汉书·地理志》),修因俗简礼之政;“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诸多建构,“成为齐国历代统治者的一贯文化政策”(《文史知识》,1989年第3期,第31页),实为齐国文化的开山。而齐国文化则是“齐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齐文化研究中内容最  相似文献   

2.
《诗经·国风》录有《齐风》11首。这11首诗歌,是对齐国社会生活局部画卷形象生动的描绘。从这局部的画卷中,我们可以领略多彩的齐俗风貌。 一、《齐风》概说《齐风》是齐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是《鸡鸣》、《还》、《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依据《齐风》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前人与时贤推测,其大致产生于齐哀公至齐襄公时期。对于《齐风》的基本思想,以《诗序》作者及汉宋诸儒为代表,将《齐风》界定为刺诗,有刺淫、刺荒、刺时、刺衰、刺无节诸说,即便如清代“欲探求古…  相似文献   

3.
唐艺 《管子学刊》2013,(4):40-45
《诗经·齐风》是采自民间的歌谣,必然反映齐国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如旧儒所解,完全是为了刺国君、刺时、刺衰……。本文从《齐风》产生的文化背景及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分析,力求以新的角度看待作为齐文化载体的《齐风》。  相似文献   

4.
“齐文化”概念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这个词,现在大家使用得很多,但如果问一句:“‘齐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牵涉到“齐文化”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我以为“齐文化”,可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是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太公封齐始到秦灭齐止,共约800余年;空间:古齐国领地。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文化,是指齐  相似文献   

5.
齐文化中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这一思想传统由开国之君姜太公发其端,经由管仲、晏要等继承和发展,至稷下学官进一步发扬光大。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仅是齐国富强的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对中国古化民主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先秦史中,有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名曰姜太公。有人在小说中把他描绘成是一个“封神”点将的众神之主,但实际上,他是殷末出自东夷姜姓族团的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大军事家兼大政治家,在灭殷战争及齐国的建设中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研究姜太公的族源、军事谋略和政治才能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认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去非 《管子学刊》2001,(4):86-89
东夷就是齐地,东夷齐地古有君子国之称,因而是羲农文化或羲炎文化的发祥地,君子之国,礼义之邦,故为孔墨渊源所自,太公是东夷人,故行“因俗简礼”之政,其通利未之道,而而促成“商品经济的发达”,“极女工之巧”,因而有妇女经商行贾,有“女闾”出现,行商妇女不是娼妓,不当信犬见雪而怪吠。襄公,文姜是私通内秽,无社会性,普遍性,战国秦汉间齐多神仙方术之士,但与“巫儿婚俗”则风马牛不相及,至于“桓公淫骨肉又甚于乃兄”的判谳,可待《书虚》扫除蔽目的一叶。  相似文献   

8.
侯强 《管子学刊》2001,(2):49-52
齐“巫儿”婚俗始于春秋时期,直至汉代仍在齐地流行,是周代“同姓不婚”主旋律下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齐巫风仙气的浓郁,为齐婚俗带有“巫”的成分提供了良好的生成土壤,而商品经济的发达,又使齐地风俗体现出礼教精神淡薄,加之东夷土著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使齐婚俗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简论德法与齐国政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国,自姜太公分封齐地建国,到田氏代齐,凡800多年。本文主要从姜太公建国,齐桓公首霸,齐景公争霸不成,田氏代齐,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齐国政权的兴衰。德法并举,国泰民安,霸业有为;不法不德,政衰国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的齐文化,系在传承东夷原始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经过西周,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地也是在20世纪开展考古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发掘出土的大量丰富的文物资料,为齐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张光明先生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齐地长期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多有所获,《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就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会议由山东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于989年10月在齐国的故都——山东临淄召开,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国内外学者100余人。现将研究、探讨情况略述如下: 关于《管子》与会者认为《管子》是一部驳杂难辨的典籍,对其内容的看法未趋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管子》由三部分组成:管仲遗著、后人对管仲遗说的记载和阐发、后人伪托之笔;一些学者则认为《管子》中没有管仲遗著,只有管仲遗说和伪托之笔; 关于齐文化多数学者认为齐文化源于上古的东夷文化;亦有人认为齐文化由姜尚肇始,传至管  相似文献   

12.
一文化是一定社会或地域的文化。就人类文化的横向联系来看,几乎任何社会、任何地域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并存、多样性的统一。齐文化是先秦齐国的文化,或者也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为齐地文化。齐文化是多元的。在齐文化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并存交汇,相互作用;儒、墨、名、法、道、兵、阴阳五行和神仙方术之学“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生相灭也。”(《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3.
韩铀  宋群豹 《管子学刊》2008,(1):115-117
在东夷文化沃土上发展起来的齐文化,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齐地文人术士众多。到清代则出现了三位著名的文坛巨人,一位是“一代诗宗”王渔洋,一位是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另一位就是现实主义才子诗人赵执信。赵执信的人品、诗品、书品都极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齐地命名由来,至今莫衷一是。《史记》记载的“天齐渊水”说,司马迁自己也不以为然。字形分析之麦穗说、箭镞说,都与齐字早期的圆形构符不符。此外主张为某一封地、城邑的多个说法,均缺乏力证。据甲骨文资料及字形分析,结合新发现的《尔雅》、《山海经》的资料佐证,“齐”即“济水”,周代齐国的封地即济水流域。召康公界定齐地“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正是古代“四渎”分域之济水流域轮廓描述。《尔雅》证明古代山东半岛与济水流域对称为“勃齐”。所以说,古齐命名源于“四渎”之济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具有兼容并蓄、改革开放、影响恢弘的齐文化非常熟悉,他论齐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毛泽东不仅将齐国的人物、故事和历史典故十分巧妙地引用在他的讲话、著作和谈话中,而且还即兴发挥填入他的词中,使其古今交融,相应成趣,成为千古绝唱。其二,他对齐国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格外倾注,并且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其军事理论与实践之中,使其放射出新的光芒。其三,在他的口头谈话、演讲、报告、文章中,随时随地地自然流露出对丰富的齐文化知识和对齐国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独到评价。毛泽东对齐地及其文化的精辟论述,必使齐地及其文化大放光彩,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未来的进程中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主要由先秦时期齐国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齐文化是一支开发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对我国早期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作出重大贡献的地方文化。在齐文化的发展史上,曾涌现出姜太公、管仲、晏婴、孙武、孙膑等照耀中国文化史的伟大人物,创造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郭沫若语)稷下学宫,留下了《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一大批宝贵文化典籍,开掘研究齐文化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龙国  百灵 《管子学刊》2005,(4):116-117
《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于2004年7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是张光明先生的一部力作。作者生于齐国故城之内,长于城阙之下。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齐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国内主要从事齐文化考古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参与了不少齐国重大考古发掘,曾经主持过《齐文化丛书·考古卷》的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关于齐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文章,在以考古资料揭示齐文化构成和特征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共分九个部分,前三部分从时代和地域方…  相似文献   

18.
张越 《管子学刊》2010,(4):F0003-F0003
<正>最近,张光明先生的《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光明先生的文集,也是他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主要由"齐地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陶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海岱地区文化进程的研究,淄博地区先秦文物考古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先秦典籍,《晏子春秋》对上古圣人明王和风俗文化多怀仰慕眷恋之意,而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则把盛世贤王与衰时暴君区别对待,这体现了历史对该书的巨大影响。春秋时期齐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与前诸子时代的文化对《晏子春秋》思想的影响也很大。此外,该书还吸收了齐国本土东夷文化、姜太公及桓管思想事迹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各种理念。由于《晏子春秋》初步成书于战国稷下学宫,故来自不同派别稷下学士的思想也在该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张越 《管子学刊》2006,(1):F0003-F0003
在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齐鲁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齐文化研究领域,自1997年《齐文化丛书》出版后,典籍研究和文化“个案”研究随即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选定出版的。王京龙先生的专著《齐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