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学研究的大观——读谭家健先生《墨子研究》郑君华1996年,谭家健先生出版了《墨子研究》一书,是多年以来寥若晨星的墨学研究书籍中特出的一部专著。最近笔者阅读了此书,认为其对墨子学说系统全面的研究及对中外古今墨学研究的兼收并举,可谓规模弘远,贯通淹博,...  相似文献   

2.
史工 《管子学刊》2005,(4):122-125
由中国墨子学会、中国工程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办公厅承办,滕州市墨府置业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暨《墨子大全》首发式,于2004年12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王长红 《孔子研究》2024,(1):108-116+159
《周易》在古代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维范式和思想内容不但是儒家思想体系产生、发展的形上根据,而且与部分诸子学说的思想架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比较《系辞传》和《墨子·节用篇》语言文字、逻辑理路的异同,可见《易传》《墨子》间的内在关联;梳理《周易》古经的思想元素与《墨子》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可见《周易》古经在墨家思想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而管窥战国时期的儒、墨关系。  相似文献   

4.
墨子世系考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小邪国(在今滕州市)人。他是墨学创始人,我国科学鼻祖,中华民族三杰(孔子、墨子、老子)之一。墨学“晚出于儒学,高出于儒学”。墨学异军突起,儒墨两家互相驳难,揭开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子学说,在战国初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如孟子所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自孟子大批杨、墨之后,其势稍衰,到战国末期,墨与儒尚能‘并称显学’。“关于墨子的一里籍及身世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一,本人试就墨子世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鹿建柱 《管子学刊》2006,(4):94-96,112
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主流文化的汲取、民间社会的传承和在近代启蒙思潮中的短暂“复兴”,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流布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墨学虽然在思想史上中绝了 ,但墨子的伦理思想仍然通过一些易被忽视的载体 ,由显到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相应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要走出困境 ,需要重建新的道德文化结构 ,而将道德精神与现实功利统一考虑的墨学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2004年 12月 27日—29日, 由中国墨子学会与中国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以及墨子故里滕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 150多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提交论文 110余篇。大会以墨子的科技思想为中心议题, 兼及交流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1. 关于墨学研究的概况、方法和当代价值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墨学研究的概况, 指出墨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对近代以来《墨辩》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评说, …  相似文献   

8.
高旭 《管子学刊》2013,(1):44-50
《淮南子》对墨子持有复杂的政治认识与态度,这在秦汉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出发,“批墨”是《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但与此同时,《淮南子》也内在地显示出“尊墨”的政治情怀,进而试图对墨子政治思想有所借鉴和汲取,达到“融墨”之理论目的。对待墨子及其政治思想的历史态度,既凸显出《淮南子》立足黄老,融通诸子的博大精神,也彰显出墨子在秦汉政治思想发展中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1990年12月29日,山东大学与膛州市联合组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并于1992年IO月6日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这两个组织成立后,成功地举办了四次墨学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墨子研究论丛》第一、二、三辑及《墨学与当今世界》丛书十本。上述活动和著作都大大推动了墨学的研究,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出版的专著达3O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达30O余篇,从而把长时间衰微的墨学研究带入了一个春天。一、墨子的里籍和时代墨子的里籍问题,历来众说纷坛,主要有墨子为印度人、墨子为宋国人、墨子为齐国人、墨子为楚之鲁阳人、墨子为鲁国人五种说…  相似文献   

10.
墨学在先秦时期经历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想转向,即由墨子的"十论"转向后期墨家的"墨辩",由政治、伦理转向逻辑、论辩。学界一般以内部分化与外部刺激作为墨学转向的两大原因,然通过《墨子》之文本实可获得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当中本就蕴含着逻辑之自觉与论辩之观念,后期墨家则将此自觉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论辩方法。先秦墨学从"十论"转向"墨辩"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不仅为墨子的"十论"做了有力的逻辑补充,对稷下辩者和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辩者所代表的战国中后期名辩思潮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对当代逻辑学、论辩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亦有深远之启示。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非乐"观点,是墨子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乐"主张的宗旨是反对当时的"礼乐"制度,以求安定民生,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实现大同。但由于过分夸大音乐的危害,既忽视了音乐中"雅乐"对于统治者及百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又夸大了艺术依赖于物质这一面,并加以绝对化,视艺术为无用甚至有害之物,因而暴露了其小生产者思想的狭隘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子伦理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忠德观念.挖掘墨子忠德内涵,不难发现其中既包含有做好分内事的忠于职守,也包含有爱民谨忠的君主之忠,还包含有过必谏的臣子之忠.此外,墨子忠德观具有独特的思想特质,其忠德思想来源于尚同尚贤的国家学说,并以天志明鬼为其道德立法依据,凸显忠信相连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从君惠臣忠的双向度向事上竭忠的单向度忠君倾向的转变.去粗取精,对于墨子忠德观的当代价值,应在客观评判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其竭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的职业操守,践履承诺的诚信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注入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告子辨析     
围绕赵岐《孟子注》,后世学者对告子其人展开争论。就争论内容而言,涉及告子与浩生不害、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是否为同一人,告子与墨子、孟子等是否为师生,告子是否为杨朱学派等问题。本文论证告子与浩生不害、《墨子》中的告子不是一人,与墨子、孟子无师生关系;告子不是道家人物,更不是杨朱学派或宋钘、尹文学派中人。  相似文献   

14.
刘玉明  戚俊杰 《管子学刊》2002,(2):50-56,80
墨子的战略防御思想涵泳广泛、深邃宏富 ,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墨子是伟大的人民思想家 ,其思想与行为都是为着国家与人民的。他反对诸侯国间的掠夺战争 ,渴望和平 ,主张“兼爱”、“非攻”。然而 ,美好的理想虽然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升华 ,它对于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也不能不生成巨大的魅力。不过 ,理想不等同于现实。墨子反对“不义攻国” (《墨子·非攻下》 ,下引此书只注篇名 )的掠夺战争 ,而战争的频仍却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墨子不仅具有美好的理想 ,渴望和平 ,主张非攻 ,而且更能…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16.
夏当英 《现代哲学》2013,(3):101-105
庄子对墨家学说及其事迹有着较为客观准确的评说,并影响了后世学者对墨学的解释。在庄子视界中,墨家为救世而注重功用、"自苦为极",但这种精神违背了随顺自然的道德本质,背离了人之常情,故而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庄子》书中多处批判儒墨之争,认为墨家"排儒"的基本内容是非毁儒家礼乐,但对其过分排斥审美、情感的极端实用的行为并不赞赏。另外,庄子提出墨家衰落源自墨者团体对规则遵守的难以为继以及派系纷争。  相似文献   

17.
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孟子注疏校勘记》,是清代《孟子》校勘的典范之作。它广收当时可见的诸多版本,对宋代孙奭的《孟子注疏》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有效地运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等传统校勘方法,校勘态度严谨,引征广博,乃属精审详实之作。  相似文献   

18.
郑杰文 《管子学刊》2006,(4):68-74,116
墨子在鲁国自创学说,曾与多人辩论;然后曾至齐、越、宋、卫、楚等地游说,宣传“非攻”等思想主张。墨子晚年游说楚之鲁阳文君,止其攻郑,并老死于楚之鲁阳。  相似文献   

19.
墨学五议     
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首次明确著录<墨子>书中有目录一卷,其后各种史志目录中均不见记载.<墨子>古本"目录"面貌如何,一直是墨学界聚讼不已、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墨子>目录出现较晚,大约亡佚于隋末唐初之际.西汉末年刘向校定<墨子>成书后,所撰写叙录并未单独成篇.近人蒋维乔等学者的学术观点,<汉书·艺文志>所载"<墨子>七十一篇"包括目录一篇,是不成立的.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