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向奎先生论炎帝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有记载的历史可达四五千年。这四五千年在历史上可称作“远古史”,我们的历史从黄帝、炎帝开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因为黄帝是汉族的远祖,而炎帝一支却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群体”。当然,即使是汉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数民族融合在一起的结果。在我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中,黄、炎两系变作以黄帝为大宗的体系,古代王朝中夏、周都属于黄帝一宗。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先秦以来,已经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炎帝一支,  相似文献   

2.
在临淄区城东,有一处风景清幽,造型肃穆典雅的仿古建筑群,那便是依托姜太公衣冠冢而建成的姜太公纪念馆。在临淄,古代曾建有供奉太公的庙宇,后废圯。太公纪念馆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序列的风格,殿堂庙宇式的布局形式。主殿为歇山穿堂式,殿堂五楹,殿堂正中立一尊姜太公彩绘塑像。他那慈祥的面孔,智慧的双眼,显示出他的匡时济世、治国安民的非凡才智。大殿两边各有配殿,展列着太公先祖伯夷等姜姓族人开发古代经济、创造古代文化的史迹及太公的文德武功。姜太公也称太公望,姜子牙,名尚,系出炎帝神农氏部族,是尧舜之世四…  相似文献   

3.
景以恩 《管子学刊》2012,(2):108-113,118
太昊少昊与炎帝黄帝的关系,以傅斯年先生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民族;王国维先生却认为两者皆源于东方,笔者多年通过对他们之间的研究后认为:他们不仅都起源于东方,而且由于共同的日神崇拜,以及出自共同的始祖母华胥氏,华夏之“华”因而得名从而认定:两昊与炎黄本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4.
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故我们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即神农,在远古时代,尝百谷,制耒耜,兴农业,疗民疾,为人类的进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传说他牛头人身,可能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他率领他的部落,从我国的西方沿黄河流域逐渐来到中原地区,游牧渔猎。后来,另一个姬姓部落黄帝族,从西北方也来到中原地区。两个部落之间曾在阪泉之野发生过三次大冲突。炎  相似文献   

5.
论《吕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尚书》中的周书《吕刑》,向来给经师们以许多困惑,首先吕国称王,开篇说:“惟吕命王,享国百年。”在宗周范围内,除周王外,都是侯国,不能有它国称王。而且《吕刑》在周书内与其他各篇内容不相类,系统有别,思想范畴不相属。近来我曾经有几篇文章涉及此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大问题。(见《论以社以方》、《论基础科学》等文)我们说,中华民族是炎黄之后,但后来黄帝一系成为大宗,而炎帝一系,默默无闻,那么所谓炎黄之后,炎帝  相似文献   

6.
通过民族征服 ,黄帝 -夏 -周一系为大宗 ,炎帝 -齐许申吕 -楚一系湮没无闻 ,至迟在战国就已形成了黄帝独尊的局面 ,至迟在西周已形成了夷夏对立观。由民族的胜败分出了文化的尊卑 ,夏尊夷卑 ,这是中国文化自恋倾向产生的原因 ,并由此滋长出“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后来是汉文化中心主义 ) ,从西周延续到近代。根据这种偏见 ,华夏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下之中 ;只能是中国文化同化周边四夷 (戎狄蛮夷 )文化而不是相反 ;四夷只有学习接受中国文化 ,才可能升格进入“夏”的先进行列。华夏文化圈的国家即使有华夏血统 ,如果染上夷文化的习俗 ,等待它的将是被降格到“夷”的后进行列。文化自恋是学习接受外来先进文明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对炎、黄二帝没有统一的认识,不是把他们看作传说的神话人物,就是把他们作为真实的历史个人。笔者在此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讨,并就教于大家。炎、黄二帝是什么样的人物在许多古籍中,炎、黄二帝是神话般的人物。当然,有些古籍也把炎、黄二帝放在人间当作历史人物。据《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也就是说,炎、黄二帝是少典氏和有娇氏所生。不过,无论是少典氏、有娇氏,还是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都不是一个具体人的名字,而应该是部落首领的称谓。同时,还应该看到,从一些古籍来看,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不是同时产生的,炎帝比黄帝稍早。炎、黄二帝既是两个部落的称号,那么,历史上有无炎、黄二帝其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欧亚草原上众多部落和部族及其后裔经过长期错综复杂的交往和融合形成的。到13世纪初,哈萨克"已形成为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稳定的共同体"。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哈  相似文献   

9.
古籍载上古中国有神人,名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蓬发戴胜。此实乃西王母古部族崇拜之图腾。西王母古部族为“四荒”之一,居于中国西部,故被中原民族称为西王母之国。此古部族当为古戎狄族先人。随着历史发展,西部民族与东部民族逐渐融为一体,中国道教按天理演变学说演绎,而有天分两半之说,即“两华为天帝之女西王母子孙所居之西土,东华为天帝之子黄帝子孙所居之东土”,概言为“西王母”、“东王公”。此二神阴阳化一,表达天帝之意,化育万物,佑民生息,是中华民族崇拜祭祀之缘由。  相似文献   

10.
论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兆琦 《管子学刊》2004,3(2):36-39
齐鲁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针对应试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孔子与儒学产生于鲁,稷下学宫出现于齐。仅此而论,将齐鲁文化引入素质教育就有完全的必要性和切实的可行性了。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齐鲁文化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建立起一个齐鲁文化与德育,齐鲁文化与智育,齐鲁文化与体育,齐鲁文化与美育,齐鲁文化与人格塑造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座标系出来。目前,齐鲁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各自研究均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将齐鲁文化与素质教育进行一体化的研究,至目前为止尚无人深入地来做。如果把宝贵的齐鲁文化资源应用于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去,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积家  和秀梅 《心理学报》2004,36(6):654-662
运用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方法,研究了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被试是63名纳西族大学生。结果表明,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由6个类别构成:(1)父母;(2)与父母同辈的长辈;(3)兄弟姐妹;(4)同辈的姻亲兄弟姐妹;(5)媳妇和女婿;(6)祖父母、子孙、旁系或姻亲子侄。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1)同辈/异辈;(2)照顾者/被照顾者。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具有明显差异,这与两个民族的家庭婚姻制度和文化有关,也与语言有关。  相似文献   

12.
齐鲁文化早期交流融合述论郭墨兰齐鲁文化是一个多源、结构复杂而体系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它的形成,经过了同源、分流发展,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齐鲁文化因于先秦齐、鲁两国文化,本是齐鲁两国文化的合称,后因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形势的发展,齐鲁文化终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每个文明社会都很重视通过民间传说和民间神话将其土著部族生活的概貌作为衡量文化的标准保存下来。部族不仅仅对我们的文化起一种陪衬作用,而且还证实它本身是存在的,并且能测量我们所确认的文明的发展和演变程度。这种相互依存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文明社会既然是建立在从各自的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距离上,那么,一个没有本部族历史的文明社会便会引起人们对其进步和演变过程提出质疑。所以,为了得到一个自我保存的论据,我们那样珍视我们的部族祖先在时空两方面发展至今的历程,那样  相似文献   

14.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世界史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作为世界精神经历了各种民族精神先后相继发展的辩证过程;体现这些民族精神的四个阶段是古代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与日耳曼世界,第一个世界好比世界史的幼年时代,第二个与第三个世界好比成年时代,第四个世界好比老年时代,只有这个世界的原则才是自为地存在的、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疾病产生原因和相应的治疗方法的自身理解,这些理解构成了各自的文化医疗系统。本文以信仰萨满教的族群和民族为例,论述了萨满文化中四种核心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并指出各个族群在漫长的文化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独特疾病观和治疗方法,作为一个在生物医疗的体系之外的文化医疗系统,值得人类学家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谁是海外华人?海外华人是谁?海外华人如何自我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海外华人?本文旨在运用社会心理分析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要素构成、表现方式及生成机制进行一个架构式的检讨。文章首先指出,文化认同主要由文化范畴认知、文化自我确认、文化价值承诺和文化价值卷入四个互为关联且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进而文章提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在社会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乐意公开声称自己的华人身份,偏好中华文化的部分相关范畴,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为人处世,以及关注祖籍地及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后文章对影响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建构的若干社会情境因素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17.
孙超 《管子学刊》2011,(1):64-69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山东淄博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其真正的归属地问题却产生了争议。通过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我们认为:齐鲁,特别是淄博泰山齐长城遗址及周围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秦始皇之所以进入《孟姜女传说》,其直接因素是他修了"万里长城",而深层原因是他的齐鲁文化情结。"文化素"是波亚托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从"礼义"、"歌哭"等文化素分析来看,齐鲁文化是《孟姜女传说》最核心的精神内核,齐鲁是它的文化出生地及传播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8.
赵露 《管子学刊》2002,(4):54-56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这是因为西周初期分封在这里的齐、鲁两大诸侯国而得名。在漫长的岁月中,两大诸侯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被后人称为“齐文化”与“鲁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鲁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为崇尚礼治。齐文化被称为“齐学”,同样是源远流长。其特点为  相似文献   

19.
唐以前嵩山道教的发展及其遗迹——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古称太室或天室,居五岳之中,自古即为华夏民族所奉祀的名山。《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传说作为古华夏族之一的炎帝族(神农氏、姜姓),在上古从西北进入黄河中游,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有一支奉伯益为始祖的部落,号称四岳,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后来西周时的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据说即四岳的后裔。《诗经·大雅·崧高》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诗中说他们都是嵩岳神的子孙,辅佐西周王室的大臣。又据《史记·周本纪》及《逸周书·作雒篇》  相似文献   

20.
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上古至先秦易文化阶段。“易历三古人更三圣”中有二圣即伏羲、孔子是山东人,这个时期的易文化有东夷文化、邹鲁文化背景。(2)经学阶段。作为经学一部分的易学从汉到清出现了汉易、晋易、宋易三大系统,产生了郑玄、王弼这样的大家。这三大系统都源于山东,有齐鲁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