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相遇之美     
正相遇,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在如歌的岁月里,我们常说到遇见,说到机缘。没有期许,无需寻觅。人与人相遇而悲欢离合,事与事相遇而跌宕起伏……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自然妥帖,顺理成章。最美的爱情是一种缘,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仿佛就是上天的安排。杨绛遇到钱钟书,一个未娶,一个未嫁,一  相似文献   

2.
王春燕 《美与时代》2004,(12):86-87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副主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克洛德是一个阴险、邪恶的伪君子,但他们没有看到他身上可贵的人性复苏和自身所表现的巨大的悲剧。我们必须通过克洛德身上所蕴涵的人与神之间两种矛盾性格激化和斗争,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揭示人--神相遇的悲剧,为解读《巴黎圣母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如何处理人与超越者的关系是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形态都要面临的问题,亦是不同文明形态间进行对话所绕不过去的话题。四百年前,中西之间的初次思想对话即是在这个层面展开,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反思。儒学未能接受利玛窦的说理逻辑,利玛窦亦未能在"天命意识"的刺激下反思其理性的上帝。今日重提这段思想对话会让我们看到,儒学若要在现代思想世界中确立自身,就不得不接受界定和逻辑这一分析的思路;理性神学若要让人的生存重新面对可能性就不得不与"天命体系"或"信仰"内在地相遇。重回历史上的初次相遇和对话,能够为今日中西深度的思想交流提供基本的坐标,以审视传统和传统中的彼此。  相似文献   

4.
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乞丐。他们在大街上相遇了。音乐家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看到了乞丐,本能地停在他面前,去掏自己的口袋。可尴尬的是,他的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乞丐看着他,眼中满是期待。音乐家的善举搁浅了,但怜  相似文献   

5.
何谓迷信?词书上开列的含义有两条:①信仰神仙鬼怪等;②盲目的信仰和崇拜.这在中国恐怕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了.可是,如果再问一句为什么要信迷信,也许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要不,为什么词书上也没有加以说明呢?然而,在一次与神汉、巫婆的偶然相遇中,他们对迷信一词的解释,却不禁使我莫名惊诧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一次聊天,久住西班牙的朋友说:"西班牙的电梯没有关门键。"我有些不理解,他解释:"因为他们不着急啊,等着门自己关上就好啦。"后来去了伦敦,发现一些电梯也没有关门键,电梯上的人从来不着急。当电梯门经过了许久自己慢慢悠悠地关上时,我想起了自己在国内坐电梯总是要把关门键按好几次,直到安心看见门关上。有一次去巴黎,正在吃午餐的我看见两个金发碧眼的女人带着一条狗走进餐厅,坐在我旁边。她们坐下后什么都没做,就是聊  相似文献   

7.
苏轼和程颐在北宋中期影响非常大,他们分别是蜀学和洛学的创始人.苏轼和程颐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也非常有影响,由于二人学术思想体系不同,他们在易学解释原则与方法、思想与运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苏轼和程颐易学思想的比较,由此也可以反映二人在学说体系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毫无疑问,《宣言》是欧洲的,因为它在伦敦印刷,是由两个德国撰稿人完成的,这两个人在布鲁塞尔邂逅而且都加入了主要由德国人组成的、总部设在巴黎(后移至伦敦)的一个组织。可能正是由于警察的镇压,共产主义的幽灵才在欧洲徘徊。面对资本主义的世界化,革命者已经在反对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3年夏天在巴黎相遇,而恩格斯曾谈到自这次相遇以来,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理论的完整协议,他们第二次相遇在1844年春天,于布鲁塞尔,而恩格斯断言说,在那时,马克思“已经完全确立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由于成功举办了1992年奥运会而闻名于世。然而最让巴塞罗那人引为骄傲的还不是奥运会及兴建的宏伟体育场馆,却是一座耸立苍天、兴建百年尚未完工的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圣家教堂。不同地域的文明催生了不同的宗教。在许多时候,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有旅游王国之称,首都马德里为第一大城市,巴塞罗那是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市区人口虽不到200万人,每年的观光客却高达5000万人。作为巴塞罗那的象征性建筑,圣家教堂始建于1882年,历…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圣体大会起源于法国土兰地方的一位女士.她的名字是玛利泰米西尔(1834-1910)。由于她的敬礼耶稣圣体,她鼓励人们在有圣体奇迹的地方朝圣,例如亚味农、亚尔斯、巴黎和巴来利蒙尼奥等地。在一些神职人员建议之下和教宗批准,第一次国际圣体大会在1881年的6月底於里尔大学举行,当时参加的人数只有800人,他们来自比利时、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和瑞士等地。第一次在欧洲之外举行的圣体大会是在1893年的耶路撒冷城,从那时起,教宗或者亲自和派代表们参加此大会。  相似文献   

11.
收到《美与时代》"美学学人"栏目的约稿函,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该刊登了一篇介绍我的文章:《一位青年美学家的美学追寻——记青年美学家彭修银教授》.它虽只简短介绍我的生平及治学经历,但对我后来的学术生命来说,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召唤. "美学学人"栏目主要是刊发一些美学名家、美学大家的生平、治学经历和学术观点.我不是美学名家,更不是美学大家,仅作为一名美学学人,谨向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扶掖和帮助的良师益友表示感激之情.因与他们的相遇才找到了我美学研究的端绪;因与他们的相遇才让我不知不觉驶向美学的海洋、艺术的港湾、审美的岛屿;因与他们的相遇才使我乐此不疲地探索美学的精髓、艺术的神奇、审美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王齐 《哲学动态》2006,(3):70-73
庄子与克尔凯郭尔,他们之间何以会有、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由两位美国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反理性主义的意义:庄子和克尔凯郭尔的宗教思想》在“反理性主义”的旗帜之下,让生活在人类历史的“轴心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庄子与19世纪的丹麦宗教思想家克尔凯郭尔彼此相遇了。他们中的一位是汉学研究家伊万霍(Philip J.Ivanhoe),另一位是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卡尔(Karen L.Carr)。作为一个以汉语思想为背景从事克尔凯郭尔研究的中国学者,我认为,该书在理解庄子和克尔凯郭尔各自的思想特征及其深层的文化和心理差异方面显示出了比较研究的若干优势…  相似文献   

13.
神会与宗密     
神会与宗密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往多认为他们的思想没有差别,因此时 常不加考察地将一方文字用来说明另一方文字。本文认为二人思想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差别更 大。文章从二人对“知”的理解、“顿悟渐修”以及“如来藏与般若”关系的角度论证了二人之间的不 同,并尝试说明了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修身"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学海》2007,(6):74-76
"修身"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在以墨子、孔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的论说与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也就是说,那些"圣人"们,他们的行为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不过是"洁其身",不使自己的本性蒙上世俗功利的尘污.  相似文献   

15.
俗语说:机遇可通不可求。但有人一生也没有遇到好机会。因而常常感叹“生不逢时”.其实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遇罢了。机会不会赤裸裸地走到你的面前,它善于乔装打份,故意在你面前招摇过市。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的人是不会抓住机遇的。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来说,关键的是能不能抓住机遇,而不是能不能碰到机遇。守株也许能待来一只兔子,而处处主动去出击,却能捕捉到无数只兔子了。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中一个共同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够及时的识别机会,主…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幸福关系理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众说纷云其说不一的一个问题。 1.禁欲主义把道德与幸福看作一回事。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如斯宾诺莎等人也认为幸福不是对于善的报偿,而是善本身。如果以M代表道德,H代表幸福,可以把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概括为:M=H。  相似文献   

17.
感悟人生     
吴正银 《天风》2008,(18):19-19
一次,在一个兄长的家里,很惊讶地听到嫂子讲的"男人到了四十才懂事"这句话,细细想来还真有一定的道理.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体会,大概人到四十其思想开始成熟沉稳,是所谓"四十不惑"吗!其实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8.
尽管荷兰是西欧世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形式的信仰,如:灵恩运动和与区别于传统宗教的灵性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一些荷兰人试图通过不寻常的、非理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新灵性实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感和宗教满足感。新萨满教占卜仪式为一些人解决心灵问题和制定决策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研究了人们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如何在出神旅行中与新萨满教向导相遇。新萨满教的世界观和象征符号治疗实践为修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宗教表达方式,消解了他们对未知的将来持有的存在性的危机感。  相似文献   

19.
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于千万人中,有人相遇、相识、相伴,幸福或不幸福地走过了长长或短短的一生;有人相遇、相识却无缘相伴;有人相遇却无缘相识,只留下惊鸿或漠然的一瞥;有人相遇、相识、相伴,却终成陌路。还有千万人却根本未曾相遇。一个一个的十字路口,无数版本萍水相逢、爱恨离合的悲欢故事,轰轰烈烈地上演着,悄然无声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20.
梅康钧 《天风》2006,(23):16-17
我们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不仅在不同宗教间,亦可在不同信仰之间,无论采用如何方式,这种以对话方式的相遇是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当我们在社会中,不同宗教间,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如果给予世界增添一点良善的话,那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这一切从宗教信仰角度而言是"神意",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则是"民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