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2.
引言《丁光训文集》是基督新教的一本高层次的神学著作,作者引用文献之多、知识之渊博,真可谓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再加上流畅的文笔和严谨的逻辑,尤其是独特的表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名信奉天主教的平信徒,我怀着好奇、探索、欣赏与崇教的心情通读了一遍。我还要细细的多读几遍,以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神学思想。在此,我想谈谈我初读后的一些感受。一、对创造与救赎的认识《创世纪》第一章的作者,以人的时间观念──周──来描写创造的过程,第一至五天,天主创造了整个宇宙,第六天,“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创…  相似文献   

3.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新起点上 ,回视上个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生、发展的轨迹 ,虽然是弯弯曲曲 ,坎坷不平 ,但人们依然会为在弯曲坎坷之中所开出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道路和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慰。今读《孔繁哲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版 ,以下简称《文集》)感受尤其如此。《文集》是孔繁先生自1 978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之精选 ,它记载了孔先生二十多年来在哲学思考道路上不断攀登所取得的成就。每一个学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 ,其学术成就既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又是他知识背景、致思方式和学术关怀的综合反映。孔繁先…  相似文献   

4.
于汉语语境中阅读具有中国原创意义上的基督教著作,在我看来非《丁光训文集》莫属,因为《文集》凝聚了丁主教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信仰生活变迁轨迹的神学思考,尤其是对近二十年来处在社会转型特殊阶段的中国基督教如何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并尽快改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人文学研究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萎  相似文献   

5.
自知“数学·物理·美学”题目太大,与拙文小札不匹配,但《杨振宁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的主旨如此,别无选择,只好客随主便,大题小作。 与物理学造诣相平行,杨的数学造诣也蜚声学界。其与合作者完成的两大方程,即杨-米尔斯方程、杨-巴克斯特方程,已影响了1986、1990年两届素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菲尔兹奖的得主4人,创造了该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一位牧者因自感压力太大而自行结束了生命,大家听闻后无不扼腕叹息。我们自然不会赞同这位牧者如此的选择,但牧者的软弱需要被关注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不少信徒时常会请牧者为自己代祷,因为觉得仆人的祷告更容易蒙神垂听。其实,牧者"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参来5:2),除了各级组织上的关心外,还需要他们自己"心里的力量刚强",这就需要信徒有力的代祷。  相似文献   

7.
思恩 《天风》2008,(10):48-48
有一段时间没有安静下来读一本书了。这几天终于拿起一本早巳吸引我眼球的书籍,让自己的思绪再一次沉浸在书的海洋之中。  相似文献   

8.
李铁映同志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期间,倾力推动全党和全民族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体制改革和创新,领导和参与了民主、劳动价值论、全球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一位永不停止思考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9.
<正>我每次读丁主教文章均有不同的体会,其中有的文章读过三四遍后,所得的启发与帮助由浅入深,令我感慨万千。下面浅谈我读《丁光训文集》中"中国基督徒怎样看待《圣经》"这篇文章后的感想与收获:丁主教是世界基督教界的知名人士,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他的神学思考与发言素材都是从福音处境化的角度展开的,在"中国基督徒怎样看待《圣经》"这篇文章中,丁主教主要站在中国教会曾面临二次历史考验的平台上,根据弟兄姊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基督教界、宗教界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丁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对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这些问题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我们从事宗教研究尤其是基督教研究的学...  相似文献   

11.
一 《李达文集》第一卷就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部文集是由李其驹、陶德麟等同志编辑的,将由人民出版社分为四卷,陆续出版。 出版《李达文集》是很有意义的。李达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时间很长,留下的著作很多。李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在  相似文献   

12.
正当代新教神学泰斗、中国教会旷世巨擘、世界学术界和思想界鸿儒、神学教育界一代宗师丁光训主教不幸于2012年长逝,引人悼念和景仰。我觉得对他甚好的纪念是再研读他用心血、灵魂、智慧和深思写成的《丁光训文集》。它是丁主教一本颇具神学高度、广度和深度的思想集大成之作。它新颖独特,思想深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使人颇得益处。正如王安石说得好:"贫者有书籍而富,富者有书籍而贵。"读  相似文献   

13.
章铸 《天风》2000,(7):22-24
于汉语语境中阅读具有中国原创意义上的基督教著作,在我看来非《丁光训文集》莫属,因为《文集》凝聚了丁主教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信仰生活变迁轨迹的神学思考,尤其是对近二十年来处在社会转型特殊阶段的中国基督教如何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年幼奉献,老而不悔。予我使命,毕生实践。"我的老师赵誌恩教授是主的好仆人。他于幼年被主呼召,在教会、金陵协和神学院服侍主将近七十年,一生谦恭服侍,忠心爱主。近日收到他的新书《恩典的旅程》文集,我有幸受邀参与此书前期的资料收集和编辑的工作,而当真正拿到书仔细阅读的时候,我认为它实在是一本能启迪和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基督教界、宗教界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丁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对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宗教研究尤其是基督教研究的学者,对于这本文集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对能够系统读到丁主教的真知灼见亦感到格外兴奋。 从学术探究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因其在华传播上的特殊经历而使其“中国化”之路走得极为艰辛。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乃标志着基督教的普世性与地方性即本土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中国教会所追求的“本色化”及其“处境化神学”所要形成的中国特色。为了这一目标,中国教会的  相似文献   

16.
杜继文先生《科学与无神论文集》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文集。作者在对当前我国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与研究现状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无神论的内涵实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的关系。着重指出了开展科学无神论研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的应有之意,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弘扬科学精神、捍卫科学真理,同时也是贯彻落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周立昇文集——谈道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谈道录》)收录了山东大学周立昇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30多年间所发表的有关道家、道教研究的文章共24篇,其中前12篇是有关道家研究方面的文章,后12篇则是关于道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如赵卫东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评价的:"周先生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中国哲学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1981年出版的《李达文集》第二卷,全文收录了李达同志于1937年发表的《社会学大纲》。这本书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向延安新哲学会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志们推荐过的那本哲学著作。毛泽东同志自己阅读过多遍,还作了许多眉批,赞扬这本书是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9.
<正>《陶富源文集》(十卷本,共390余万字)于2016年5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卷的书名分别是《形上智慧论》、《实践主导论》、《终极关怀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唯物辩证论与实践智慧》、《唯物史观在当代》、《政治文明的哲学观照》、《精神家园的哲学守望》、《学术论文写作通鉴》。该文集汇集了陶富源先生的重要著述,分别以哲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人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论、历  相似文献   

20.
J.洛克英  李季璇 《世界哲学》2012,(1):120-136,161
这里,洛克讨论了两个主题:是否有自然法?如何认识自然法?经验向人类表明,如果没有自然法,则无良心、善恶之分,甚至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但是,如果的确有自然法,又何以并非人人受其约束?这表明自然法绝非人人知晓的天赋观念。显然也不可能经由传统、教育和普遍同意来获得自然法的知识,因为传统、权威学说千差万别。所以,在洛克看来,人唯有依凭其本性,即感觉经验与理性这两种天赋能力的共同指引获得自然法的知识,它之普遍性寓于共同的人性中,即寓于洛克所认为的人之共有的感觉经验与理性领悟中。而对如何认识自然法的论述也初步表达了其经验知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