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韦 《天风》1996,(4):43-45
每逢在《天风》的封底、封里看见各地新(改)建教堂的照片,心中总是泛起喜悦。有些教堂还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建的,这个更见证了神的荣美与信心的力量。作为一个退休的建筑师,我愿在此对教堂的发展梗概,现代教堂的特点,以及在我们三自条件下建堂时最好加以考虑的一些问题——平面布局、结构选型、疏散。  相似文献   

2.
《天风》1999,(7)
合肥市基督教老教堂是市区唯一教堂,每逢礼拜,因为堂小容纳不下,大量信徒坐在露天聚会,忍受风吹日晒之苦,又因教堂年久失修,经鉴定已属于危房建筑。现已经市政府批准,将在原地翻建。 翻建的教堂将占地500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建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地上四层,设计面积2780平方米,总投资约400万元。  相似文献   

3.
海伦 《天风》1994,(10)
5月6日,我去了科威特一个教堂,非常耳目一新!一路上脑子里出现的全是我对阿拉伯国家教堂形象的猜测。出租车把我们送到教堂门口,眼前是一群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我十分惊诧,这些国家也有人相信耶稣!一到门内,院子里全是做礼拜的,就像上海的一样。熟人见了围个圈子讲讲话,不同肤色,带着不同味道的英语发音。礼拜还未正式开始,很多人还站在外面互相问候,可那个可容纳200多人的礼堂早已满满了。里面放置着立体声扩音设备、电子琴,  相似文献   

4.
张丽红 《天风》2002,(2):42-42
我所在的教堂,位于黄河南岸的郎山脚下,这是一个可容纳几百个人的乡村教堂,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在这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默默地耕耘着,他就是我们教堂的老传道——翟玉宝弟兄,我们都尊敬地称他翟先生。说起瞿先生,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都很熟悉,哪个村起了纷争,哪个村渗入了异端,哪个姊妹病了……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教堂建堂的那些日日夜夜,他更是身先士卒,吃住都在教会。为此,儿女提出了抗议,老伴发起了怨言,让别人捎信告诉他:反正他心里已没有了家,以后不用再回家了,在教会里生活好了。他听了一笑置之。教堂如期竣工了,可翟先生却瘦了一圈。从资金的筹措,到运料、到施工方方面面都凝聚了他多少的心血啊!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的严冬天气,每天清晨五点,都有一位80岁的老人准时地静候在傅家天主堂大门外。大门开启,他就虔诚地依次在三圣台前跪拜祈祷、诵经。七点弥撒开始,他默默入堂参与弥撒圣祭,几十年如一日。这位老人就是专心一致敬拜天主的黄老先生。从1983年傅家圣母玫瑰堂复堂后,黄老先生一如既往每一天来教堂敬拜圣母,整整十八个春秋。黄仁元老先生出生在浦东蔡家宅一个虔诚的教友家庭。从小就受其家庭及附近教堂的熏陶,读经、读书,参与教会的各项礼仪,所以在他的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敬主爱人的种子。在文革时期,教堂关闭,他仍保持坚强的信德,常独自骑上自行车到佘山教堂,跪拜在教堂门外祈祷、念经。他来玫瑰堂后,进教堂他总是无杂念,双  相似文献   

6.
事奉与价值     
黄海林 《天风》2009,(2):37-37
有一段时间教会经常安排我出去领会,有两次聚会结束我要离开时,信徒从教堂出来,黑压压的一片站在教堂院子里,齐唱.风几送你去登程,雨儿送你去远行,不知你何日能归来?愿你多保重,手扶真理的犁,辛勤耕耘去撒种……"那场景我无法用文字确切地描述,不知是感动,还是激励……  相似文献   

7.
座落在××市××街××桥的天主教堂在“文革”期停了十年,79年才开始恢复宗教活动。每逢星期日堂内跪满了人,教堂内气氛肃穆、庄重、温暖。一阵阵的吟诵声和唱诗般的歌声以及伴奏的风琴声此起彼落,悠远、飘渺,又如梦幻一般神秘,给人一种安抚震摄的力量。我们看见了陆续进来的人都是单腿右脚下跪,再在额上、脸上和胸前划三个十字架,用右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然后找一个位置跪下来。教堂不是很大,但  相似文献   

8.
计文 《天风》2017,(7):1-1
金陵协和神学院65周年校庆暨教堂落成感恩庆典的那一天,我有机会漫步金陵校园,除了瞻仰给金陵带来更多神圣和灵气的崭新教堂,令我更兴奋并且暗暗羡慕的其实是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神学生年轻的面孔。也许,在社会上有些人看来,活跃在这个院子里的人与整个大学城里其他年轻人相比,显得有些另类。但在我眼中,他们是何等真实地从这个幸运的时代里走出来,去承担一份荣耀的呼召!  相似文献   

9.
汽车驶出拿撒勒不远,我和我的阿拉伯朋友索非来到迦拿(Cana)。迦拿是希伯莱文,意为“芦苇”,它是以色列加利利湖畔的一个小村落,也是耶稣行第一个神迹——把水变成酒的地方。 索非把车停在的一座小山腰上,向前一指,说:“那里有一处圣地”,随后去干他自己的事。我茫然地朝前走着,碰到一两个人,就问“这里有教堂吗?”他们马上指着十几米处远的一个院子,说:“在哪儿”。  相似文献   

10.
伍艺 《天风》2003,(1):57-57
<正> 这位木匠出身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在80至90年代建筑界,是一位引起世界建筑界产生巨大反响的人物。 他的一组以“风”、“水”、“光”为主题的教堂将人带入赞美上帝的美善和奇妙中。安藤忠雄的教堂建筑蕴含着他对建筑内质的深悟,如同许多建筑大师的评论感悟到他充盈租驿动之心,凸现了建筑与人对话的追求和张力。当我们细细品读安藤的教堂建筑,都有如此感触。  相似文献   

11.
严锡禹 《天风》2012,(9):5-6
前些日子,与一位建筑师聊天,他因参与许多地方的教堂设计,与教会多有接触,对教堂建筑艺术颇有体会。当被问及对教会的感受时,他很有些感慨。他说,我们教会的牧师都太忙了,忙着传道,无暇顾及更深层次的建设。他去过很多教会,由于工作原因,参观了许多建筑时间比较长的教堂,收集了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2.
那个星期天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教堂的停车场很快就停满了汽车。当我走出我的汽车时,我注意到我的教友们正一边向教堂走去一边低声议论着什么。当我走近时,看见一个男人正斜靠着教堂外面的墙壁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似的。他上身穿着一件几乎已经破成碎片的军用防水短上衣,头上戴一顶破帽子。那顶帽子被拉下来遮住了他的脸。他的脚上穿着一双看起来差不多有30年历史的旧鞋子,而且对他来说,  相似文献   

13.
堆子梁和海子梁两地教堂“文革”期间均被拆毁,一九七八年后,宗教活动恢复,但无固定场所,每逢大瞻礼日,四、五千名教友跪在院落里望弥撒。去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拨款协助建筑教堂,资金不足,两地教友献计献策,踊跃捐款,参加义务劳动,并得到宁夏、天津、内蒙巴盟等地教会的支援,终于在今  相似文献   

14.
正1979年9月9日,上海第二个开放的教堂、南市区的清心堂恢复礼拜了。教堂琴师马老师的一个邻居是我同事,他悄悄告诉我:"教堂开放啦!真的,不过开放那天凭请柬才能进教堂。"我家以及我们周围的人都不是信徒,我既没听到过别人向我传福音,也从未见过圣经。不过有股力量召唤我要进入主耶稣的门,我想没有请柬我可以借本圣经进教堂。我有个朋友家里有一本圣经,  相似文献   

15.
刘必元 《天风》2012,(6):24-25
小胡福音堂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温泉之乡,香泉镇南4公里处,其前身是家庭聚会。在70年代初,由几个信徒聚在一起唱诗、祷告、读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的教会,这里的福音蓬勃发展,基督徒一年比一年递增,教堂也随之扩建几次,现今外观华美的教堂是在2001年建成的,装修后的教堂更加人性化及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余康 《天风》2005,(11):24-24
在陕西省旬阳县蜀河古镇,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基督教堂,至今,每逢星期天仍有许多善良、虔诚的信徒前来做礼拜,接受心灵的洗礼。早在1934年,挪威牧师贝德伟和湖北省牧师夏德灵二人在蜀河河边搭起布道篷,宣传基督教义,两年后信徒初具规模,自愿奉献资金租房建起教堂。1994年,经旬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成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历经70余年的风风雨雨,蜀河教堂的信徒日复一日地学习圣经、咏唱赞美诗歌、做祷告,怀着感恩的心一路走来。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中叶,沙俄政府派遣武装人员占领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俄人称阿尔巴津)。随军中有一名叫叶尔莫根的东正教传教士,他在雅克萨修建了一座教堂,定名为“主复活教堂”。5年后,他又在这一地区兴建了一座修道院,取名为“仁慈救世主  相似文献   

18.
在河南信阳市南关礼拜堂里,有位78岁高龄的盲人琴师,他就是王蒙恩先生。每逢主日礼拜,他不仅司琴,还在礼拜之前教信徒唱赞美诗。如果是初次进入教堂的人,一定会感到纳闷。可能会这样想:这么多睁着眼睛的人,为什么叫一个盲人来教诗呢?然而,只要少停片刻,你定会被那宏亮而准确的唱腔所感动。难怪有个姊妹流着泪说:神使用一个失明的老人来歌唱,不仅彰显他奇妙的大能,也是提醒我们有眼的人,要一生仰望神,要一生为神所用。  相似文献   

19.
李凌云 《天风》2008,(2):42-42
原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内科主任、传染科主任、高级职称医师唐世忠,退休以后多家医院出高薪邀请他去。由于需要照顾久病的妻子和两个小孙女,没有接受高薪聘请,后来却成为"融水县基督教爱心诊所"的一名医生。2005年刚过完春节。一天,我与唐医生路过融水县教堂时,感觉到教堂的上空有一个很亲切的慈音在召唤,我们在那伟大的声音引导下走进了教堂。教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院子     
正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 "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