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从年龄效应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机制。结果表明:(1)内隐序列学习存在具体联结和抽象层级编码双重表征机制,且在该研究中以抽象编码为主;(2)老、青、幼三组被试的内隐序列学习无显著差异,间接支持了具体联结机制不起主要作用的结论。该研究的推论是:(1)内隐序列学习的表征是一个遵循“最优级编码”的动态过程;(2)该过程不涉及注意机制和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序列学习研究范式,考察小三到大三学生内隐序列学习的发展规律及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各年龄组被试均能在序列学习中获得序列规则;(2)不同年龄组被试序列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内隐序列学习从小三到大三之间一直存在发展变化;(3)被试在高统计结构下的反应时要低于低统计结构下的,且这种差异不存在发展变化,说明高统计结构下的内隐学习成绩要好于低统计结构下的;(4)外显被试的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明对序列学习的有意识加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6.
序列学习中的内隐学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较为复杂的包含图形出现的位置规则和顺序规则的实验材料,通过对比被试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成绩的异同,考察了序列学习中的内隐学习效应,并探讨了规则特点对内隐学习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图形位置的序列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效应,内隐学习效应的大小受规则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序列长度和统计结构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人工语法之外,序列反应时任务也是内隐学习研究最常用的程式之一。在使用序列反应时任务进行内隐学习研究时,有研究者发现,类似于外显学习,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中序列规则的长度越长,学习成绩越差;而Stlader则在研究中发现,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中所学序列的统计结构会极大地影响被试内隐学习成绩,统计结构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9.
内隐序列学习意识已有三类理论如全局工作平台理论、神经可塑性理论、新异刺激理论都忽略了身体感受的关键因素, 难以揭示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具身意识理论和研究发现, 运动/情感镜像神经元系统及与自我、认知控制系统的交互, 是初级/高级意识产生的本源, 但未涉及内隐序列学习规则意识这个对人类学习认知至关重要的领域。内隐序列学习研究实质上已接近揭示其学习机制正是感知觉运动具身学习, 其意识机制很可能是感知觉运动/情感具身意识, 并且其意识加工脑区与具身意识脑区有关键重合。未来研究可采用Granger因果大脑网络技术证明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的具身本源, 并考察已有三类意识理论的具身基础, 以及探索意识影响因素的具身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内隐序列学习到底能习得何种知识呢?已有研究从任务分离范式发展到加工分离程序试图来捕获习得的知识。本研究根据信号检测论原理把三元素再认测验的成绩离析成击中率和虚报率, 再试图运用加工分离程序的思想来分离习得的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知识, 为示区别将这种测验命名为片段再认任务, 并以序列生成任务为效标, 通过两个实验来检验片段再认任务的效度和敏感性。实验1以反应–刺激间隔(RSI)为自变量来检验片段再认任务和序列生成任务在测量习得知识上的效度, 结果显示前者的效度高于后者; 实验2进行测验的敏感性分析, 以参与度为自变量, 结果表明前者更为灵敏所以测量效度高。总之, 与序列生成任务相比, 片段再认任务是一种高效而灵敏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2.
内隐知识表征的性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学习是当分认知和学习领域经内隐记忆之后又一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关于内隐学习所获知识的性质问题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种主要观点:抽象观、分布的例子基础观、片断观,并对各种观点的实验性证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道转换是使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产生功能性分离经常操纵的典型变量之一,被看作是内隐记忆主要依赖刺激知觉住处加工的有利语气。该文回顾了近些年通道效应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有关文献。对产生通道效应的认知机制和神经解剖基础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汉字特征内隐学习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在汉字特征识别的范围内,在高强度练习和正确反馈条件下探讨内隐学习汉字的某些特点。实验采用了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征分类方法.这些特征包括汉字的笔划维度(显著性特征)和汉字的偏好维度(非显著性特征)。实验结果发现:汉字偏好特征的学习,内隐组被试表现出更大的底层规则的迁移;汉字的偏好特征还表现出高潜力的内隐知识。 相似文献
15.
16.
Mong HM McCabe DP Clegg BA 《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Management in Warsaw》2012,8(2):98-108
This paper proposes a way to apply process-dissociation to sequence learning in addition and extension to the approach used by Destrebecqz and Cleeremans (2001). Participants were trained on two sequence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 short break. Following training, participants self-reported their knowledge of the sequences. A recognition test was then performed which required discrimination of two trained sequences, either under the instructions to call any sequence encountered in the experiment "old" (the inclusion condition), or only sequence fragments from one half of the experiment "old" (the exclusion condition). The recognition test elicited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process estimates using the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and suggested both processes were involved. Examining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supporting performance may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constructs than has been attainable through awareness tes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