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世界史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作为世界精神经历了各种民族精神先后相继发展的辩证过程;体现这些民族精神的四个阶段是古代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与日耳曼世界,第一个世界好比世界史的幼年时代,第二个与第三个世界好比成年时代,第四个世界好比老年时代,只有这个世界的原则才是自为地存在的、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程极明 《学海》2001,(3):30-3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都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争取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周宏 《学海》2001,(4):85-88
世界二元分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批判理论模式,科西克也走入了它的窠臼,阐述他富有存在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从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说起,我们发现,世界二元分裂具有久远的历史,它具有重要的批判价值和人性意义,然而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必然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二元分裂的成功扬弃,体现了其学说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强以华 《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若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基于哲学是第一哲学之哲学观的传统分析把这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世界形态不断主观化、非理性化并且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原始世界的过程,它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不断衰败。我们赞同康德、海德格尔本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所阐释的世界理论看成是面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且通过方法革命对于更真实的原始世界形态进行的探索,也是对新的哲学定位的探索。其实,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历程乃是世界逐步"去远"亦即逐步走向人生存中的生活世界的历程,从"发生"而非"存在"的标准看,它也越来越走向了真实而原始的世界本身,并为哲学如何定位以及哲学如何超越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哲学发端于对世界本源的惊异,可以说,世界问题与哲学本身一样古老.然自19世纪传统哲学接受实证主义方案以来,世界问题已近乎被遗忘.只有到了胡塞尔那里,世界问题才重新被置于哲学运思的核心.在胡塞尔看来,世界起源于意识的成就.世界作为视域总是已预先被给予在我们的经验中,只有澄清了这一普遍视域的起源,现象学从主体性的意向成就出发去揭示世界起源的任务才能被完成,而这只有在实行了现象学还原以后的构造性分析中才能实现.胡塞尔的分析首先着力于澄清前哲学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先验现象学对世界进行构造分析的主导线索,借以通达现象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6.
吴国璋  桑明 《学海》2001,(5):83-8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共产主义又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一致的.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形成的两个条件正是人的解放的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这两个条件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人的解放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世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8.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梅洛-庞蒂的一项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世界论题是一个在哲学上先于其他一切论题的首要论题。世界总是一个已然在先不可剥夺的事实,哲学家的一切探索总是处于各种关于世界的原初经验之中,开始于对"世界"现象的回望、发问和最原初的见解,而复归于各种哲学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9.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第三章中,为了实践目的,康德提出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区分。根据《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以下简称GMS),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既可以是两个世界,也可以是人看待自身的两种方式。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对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做出区分。在理论哲学中,除了解决二律背反外,这一区分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实践哲学腾出位置。通过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区分,康德解决了道德律与自由之间的循环论证问题,并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论证道德律作为先天综合命题的可能性。尽管最终康德断言我们对理知世界一无所知,因而也对自由一无所知,所以道德律作为一项令式的可理解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至少在消极的意义上遏制了道德虚无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司禅·山门     
《佛教文化》2011,(3):96-99
我们何以不快乐我们生活在两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个世界,是关于我们的外在,比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地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另一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被教育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我们需要获取,需要拥有。  相似文献   

12.
学诚 《法音》2008,(8):3-6
(2008年7月17日)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伊斯兰世界联盟邀请中国佛教界出席这次大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有缘与各位相聚在欧洲历史名城马德里,共话多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这一重要的议题,感到十分高兴。在伊盟刚刚于麦加举行的伊斯兰国际对话会议上,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陛下所发起的关于加强多宗教对话,特别是东方各信仰之间对话的倡议,  相似文献   

13.
龚群 《伦理学研究》2023,(1):94-10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两类重要的价值与事实二分,一类是在世界整体意义上,柏拉图认为在感觉经验的现象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形式)世界,前一个是事实世界,后一个是价值世界。现象世界是由于模仿了理念世界而存在,或它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并且,对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真知,而对于现象世界的知识,只不过是意见而已。另一类是对于人类政治社会而言,柏拉图认为在现实的政体之上还有一类价值理想的政体,只有它才是真正正义的政体,希腊的四类主要政体并不是真正具有理想价值,它们一个比一个更远离理想价值,因而它们也都只是人类政治社会存在的事实,而并不代表真正的价值。这样两类价值与事实的二分,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后者,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价值政体构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乌托邦,在几千年西方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持续半个多月了,我看谁都不顺眼。这个客人太刁,那个客人太没素养,就连店里的小妹都好像跟我较劲似的,整天耷拉着脸,一点笑容也不给。回家后,老婆和孩子马上噤声,迅速转入“睡眠状态”。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6.
两个世界与理性主义:柏拉图、斯多葛派与西塞罗合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1,(4):97-101
国内外学界都曾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一哲学的特征是两个世界,而中国文化一哲学传统的特征是一个世界。韦伯在讨论新教与儒教的不同时曾认为,新教伦理在对待尘世的态度方面,与儒教伦理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韦伯看来,如果说儒教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那么新教伦理则与世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正在紧锣密鼓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申遗的标准和要求,其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的典型性、唯一性、独特性是根本,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核心。分析现状,盘点历史,除“如数家珍”的诸如:恢宏壮观的寺庙建筑、灿烂辉煌的佛教艺术、独特的地质地貌、珍贵的物种资源等方方面面宝贵  相似文献   

18.
《华严金师子章》的宇宙论和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虽然仅仅一千多字,但所言佛理却自成体系,颇值得细细玩味。《华严金师子章》在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将人生观置于宇宙论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生都有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9.
漆思 《世界哲学》2007,40(1):33-39
“天下”思维是超越民族/国家思维的新思维范式。以此出发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理念和世界制度进行创造性建构。“天下”思维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意义,主要在于拓展与刷新了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视域,从思维范式革命的意义上启发人类创建新的世界观。“天下;’思雏蕴含着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建构“和谐世界”与“世界责任”的创想:需要超越个体本位思维与民彬国家思维,实现“从世界去思考”真正达到“以天下观天下”。从“天下”思维出发,就要求人类建构保证世界和谐发展和能够对世界负责的世界责任观。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2,(2):65
微小的学识使人远离上帝,广博的学识使人接近上帝。——高斯(数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