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穆斯林》2011,(3):61-61
艾大长老倡导伊斯兰信仰和文明的包容性日前,艾资哈尔长老艾哈迈德·泰伊博应邀出席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举办的《文明的了解与认识》论坛上大力倡导伊斯兰信仰和文明的包容性。他说,追溯伊斯兰文明史,可以证明:伊斯兰文明严格遵奉《古兰经》的原则,积极与其他宗教和文明认识、了解和对话。……《古兰经》在多处明确指出伊斯兰对待其他宗教所持的基本原则和普遍规定,即宽容、尊重和兄弟情谊。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视阈下通过对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三大文明均属世界性文明,其共同意志是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要求中国社会尤其是学界对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差异性和共通性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约翰·L·埃斯波西托是蜚声国际的伊斯兰研究学者和中东问题专家,现为美国乔治城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主任、教授。曾任北美中东学会会长,美国伊斯兰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他素以治学严谨、立论公允饮誉西方学术界,除《伊斯兰复兴之呐喊》等数十部专著之外,还是《牛津现代伊斯兰世界百科全书》《牛津伊斯兰教史》《牛津伊斯兰辞典》等大型著作的主编。值2014年10月埃斯波西托教授受中央民族大学邀请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之际,我们对其进行了访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如何看待伊斯兰传统中的神性与人性,如何理解伊斯兰文明的开放性、创造性和宽容精神,如何评价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史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末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的伦理思想为切入点,讨论了伊斯兰教与儒学在伦理层面的辨异及对话,从而对马德新在伦理层面"伊儒对话"思想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记者敏俊卿)2012年6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斯兰合作组织联合举办的"中国与伊斯兰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推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间交流、促进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7.
《古兰经》注释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最早形成的学科,在揭示《古兰经》经义经旨,推动伊斯兰教历史进程,构建和完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引导穆斯林社会发展,规范穆斯林生活,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交流互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注释《古兰经》历来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并根据经训教义教法和注释学科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注释学的学术要求、原则和修养,有效保障了历代穆斯林"信经而不僵经,释经而不越经"。  相似文献   

8.
文明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当今世界,西方学术界和戴着有色眼镜的媒体利用“IS”这个打着伊斯兰旗号、依附于宗教的极端组织和伊斯兰世界发生的激烈动荡,以及席卷欧洲的难民潮,对伊斯兰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曲解和攻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伊斯兰文明的误读。西方利用其无所不在的话语权,将宗教文明的差异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宗教信奉者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注释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最早形成的学科,在揭示《古兰经》经义经旨,推动伊斯兰教历史进程,构建和完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引导穆斯林社会发展,规范穆斯林生活,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交流互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注释《古兰经》历来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并根据经训教义教法和注释学科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注释学的学术要求、原则和修养,有效保障了历代穆斯林信经而不僵经,释经而不越经。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时期穆斯林新文化运动中,穆斯林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做了深入的分析与对比,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反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互相交流与相互理解。民国时期穆斯林学者们的探索历程是一种积极的文明对话行为,有着很强的文化自觉意识。他们的这种文化认知行为和理论解释范式不仅是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意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跨文明对话的精神动力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杨晓春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18-131,194
清末民初发生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和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回耶对话",是历史上文明对话研究的生动个案。而促成两方积极对话的《回教考略》(《四教考略》有关伊斯兰教部分的单行本)一书,则是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关节点。通过《回教考略》的出版以及版本状况的查询、《回教考略》对伊斯兰教批评的具体状况的分析、回族穆斯林学者针对《回教考略》有所反响的八个个案的收集(在回族穆斯林学者中有相当的代表性),我们可以认识到《回教考略》一书在引起回族穆斯林学者注意到并起而反驳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批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文明对话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围绕着《回教考略》的回耶对话的一些特点:其一,这一回耶对话总体上是因为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明确批评及试图传教引起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方面所描述的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辩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具有必然性;其二,对于伊斯兰教方面而言,这一回耶对话有着相当的"卫教"色彩;其三,虽然当时基督教处于一种主动的且是强势的地位,但这一次回耶之间的对话,却大抵是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提倡伊斯兰教正信、抵制极端思想的背景下,我国教界和学界就如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道思想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一系列见仁见智的文章和论著,深化了对这一论题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拟从宗教文化视角,就中道思想在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影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方面对伊斯兰伦理道德和伊斯兰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以及基本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社会,伊斯兰伦理道德无疑也是建构各文明体系和谐相处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人权学说的自觉解读,其形成、发展,与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伊斯兰人权思想经历了从伊斯兰世界所共同认可的“最低人权”,向普遍人权发展的过程,伦理维度在逐渐扩张。伊斯兰人权思想的法典化,是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的基本态势。在人权的普遍性成为国际人权的主要问题时,伊斯兰人权的文化相对性,其权利观中所强调的注重个人义务,注重社会弱者的权利,注重家庭和社会平衡的思想,对国际人权全球伦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真境花园》是中国回回经学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各地经师的青睐,至今西北、华北仍有部分清真寺在传习。笔者基于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在本文中主要考察《真境花园》在山东学派的流传及其经学价值。深入研究中国回回经学,对正确认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精神内涵,促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成明 《中国宗教》2019,(10):80-81
近年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宗教中国化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各界围绕宗教中国化义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如何实践宗教中国化之路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讨论。对于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化加剧过程中社会思想相互交融的积极主动回应。2019年6月,高占福研究员和敏俊卿博士共同完成的《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0万字,内容上在宏观概述了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与实践后,从7个部分具体展开论述,包括: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历代中央政府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伊斯兰教育和思想文化的中国化、伊斯兰建筑与礼仪习俗的中国化、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以及新时期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显然,这是一本系统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论述著作,既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指引未来。  相似文献   

17.
评亨廷顿论当今世界的伊斯兰复兴加润国王圆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5月31日文章,目前在美国新闻媒体中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是由左翼的《新共和》周刊和右翼的《旗帜周刊》吹出来的,其中的代表著作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之重...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临夏地区道教为主流的地方性知识,影响到伊斯兰教在该地区开展跨宗教对话和交流的范式,并借助砖雕艺术的形式加以呈现,称为回道对话。苏菲行知中的"诸教统一论""一神多圣论"以及民族学有关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研究,为回道对话的开展和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以临夏市伊斯兰教大拱北门宦建筑中的砖雕图案为案例,展开对回道对话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伦理道德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和世界文明的成果,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伊斯兰伦理学》一书,显然对于有效地利用伊斯兰伦理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对于伊斯兰,人们常常从宗教的角度去认识和评说。然而,“只要尊重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正视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伊斯兰教的旺盛生命力和迷人魅力主要来自其赏心悦目的伦理精神。”也许正是为伊斯兰伦理的这种魅力所折服,现为中国伊协顾问、著名伊斯兰学者努尔曼·马贤研究员,早在20世纪80…  相似文献   

20.
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驱动,令人担心和不安。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