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波 《世界哲学》2017,(1):15-21
奈格里对生命政治的理解迥异于福柯,因为他借用斯宾诺莎哲学来阐述其生命政治的内涵。在福柯那里,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是相一致的,而奈格里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创造性解释,将两者对立了起来。生命权力是超越性的potestas,而生命政治则是内在性的potentia;生命权力是主权权力,而生命政治则是消解了主权权力的诸众民主。在奈格里的解释下,斯宾诺莎的诸众民主由每个独异体的、内在的身体力量集体建构而成并维护着这些差异性的、多元性的身体力量。然而,奈格里对斯宾诺莎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斯宾诺莎哲学本身产生了一些张力。  相似文献   

2.
奈格里对生命政治的理解迥异于福柯,因为他借用斯宾诺莎哲学来阐述其生命政治的内涵。在福柯那里,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是相一致的,而奈格里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创造性解释,将两者对立了起来。生命权力是超越性的potestas,而生命政治则是内在性的potentia;生命权力是主权权力,而生命政治则是消解了主权权力的诸众民主。在奈格里的解释下,斯宾诺莎的诸众民主由每个独异体的、内在的身体力量集体建构而成并维护着这些差异性的、多元性的身体力量。然而,奈格里对斯宾诺莎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斯宾诺莎哲学本身产生了一些张力。  相似文献   

3.
论拉克劳、墨菲领导权理论的语言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克劳、墨菲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提出了一种以领导权为核心的激进民主策略,试图在迎合当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性。应当说,这一研究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方向:从文化批判转向“现实政治策略”的建构。而这种“现实政治策略”建构的基础,对于拉克劳、墨菲来说乃是语言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揭示:语言学在何种意义上以及如何构成了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的必要基础;这种领导权策略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策略的根本差异在何处;这种所谓的“激进的”政治策略的激进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拉克劳…  相似文献   

4.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实质性的“共同善”,探寻与现代民主价值相适应的权力形式.墨菲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并没有割裂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而是将它们重新“链接”,借用精神分析伦理学拆解政治价值与西方现存权威话语之间的联系,保留政治与伦理之间的互动张力,把政治伦理主体的生成视为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集体认同过程.这种民主方案呈现出共同的“政治善”与多元的“道德善”相结合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政治与道德区别和联系的独特视角,但墨菲的研究视野停留在民主的政治想象维度,且具有夸大对抗、差异、多元作用的倾向,从而使其理论建构性不足,局限于话语分析,难以深入到社会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他深刻思想的独特标志之一。奈格里在不同著作中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马克思的经济方法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规定的抽象法"、"历史趋势法"、"实际上的真实"、"主体性的创构"以及"对抗本体论"。这些方法经过奈格里的解读都蕴含着主体的逻辑,显示出政治的、对抗的、革命的特质。奈格里创造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经济学的政治哲学解读模式,这一解读模式的核心在于发掘并凸显经济学语境中的激进政治话语。尽管奈格里有过度阐释之嫌,但他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政治解读模式颇具代表性,不乏新意,值得批判考究。  相似文献   

6.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毛泽东既是"共和国"符号的创造者,又是"共和国"概念的阐释者;既是"共和国"建立的缔造者,又是"共和国"实践的推动者。毛泽东的"共和国"概念经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语义探索和现实境遇、"三民主义共和国"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话语建构与政治表达、"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隐喻与政治认同,让我们认识到这些概念的变迁并非表面上的符号演变,而是革命环境、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产生的多重政治意蕴表达。  相似文献   

8.
奈格里和哈特对斯宾诺莎的绝对民主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这种民主是超越现代民主的后现代性的民主,和现代民主的根基是不同的。未来的民主应是区分于这种民主的所谓的大众民主。  相似文献   

9.
郝志昌 《世界哲学》2022,(6):25-35+157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实在景观,集中展示了现代性的奥秘。但在对城市哲学的探讨中,城市的定位仍处于被简化的境遇。在生命政治哲学的谱系中,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更应是治理模式,这构成了城市概念的“术语革命”。作为治理手段,城市以法之例外的装置群进行权力的溢出式治理,这成为城市病态现象的肇端。城市的生命政治治理在今天也孕育了生命的共同性财富,成为对抗例外装置危机的有力武器,为城市的良性筹划提供了可能。立足中国现实,中国的城市治理需要合理吸收西方生命政治哲学给予城市的“术语革命”,同时更需要批判性超越此种范式的局限性,为中国城市文明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性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朗吉努斯“伟大的心灵”论入手,用美学视角剖析“伟大的心灵”在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社会时期的形成、运动和跃迁,从而在“伟大的心灵”的阐释中把这一崇高的主体精神实体有意识完满建构的美学意义引向主体塑造意义、审美创造意义和民主政治社会意义。以期为我们发掘古希腊罗马这部美学打开一条通道,为建构现代美学接通-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本思想和人性文化的主血脉。  相似文献   

11.
李向平 《现代哲学》2006,1(4):23-32
世界文明史上有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种革命,一种独特的革命方式,即以精神建构的方式来实现突变、做成政治的演替和社会的变革。而这种精神建构的革命模式,同样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革命,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革命的模式。它以传统汤武革命为基础,整合了来自西方政治革命的理念,并给予当代中国以十分深刻的影响,几乎左右了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构成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潜在主题。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主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缪志红 《学海》2002,3(1):165-167
“交互主体论”作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的三大贡献之一 ,是他致力于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研究和探讨的结果。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中得到启发 ,用交互主体论统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以培养民主个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君主论、革命论、国家论方面,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君主论方面,黄宗羲以“职能”说突破了孟子的“天命”说;在革命论方面,黄宗羲在恢复孟子的“王朝革命”思想的正当性的同时,去除了其“天命”色彩,揭示了“革命”的功利性一面,扩大了革命主体的范围;在国家论方面,黄宗羲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题。突破了“君国一体论”的框架。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中国的政治传统与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具有相通因素,二者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4.
三统并建说,意在强调学习西方重视"知性主体",开发出学术方面之科学与政治方面之民主体制,肯定尊生命、重个体,在体制上对自由、人权加以肯定,可谓抓住了中国走上现代化的根本,是现当代新儒家与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相调适的重要成果。要求民主政治是"新外王"的第一义。牟先生并不是简单直接地照搬西方的价值与制度,他肯定道统、良知的指导与参与,超越了西方民主政治,警惕着浅薄、片面、平面化的"民主"弊病的发生。当代新儒家从人的主体心性中发掘普遍的道德法规,并透过康德式的论证,由伦理通向政治,建构普遍法则之治的法治论述,有益于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术界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介绍已为数可观,维特根斯坦研究成了又一“热点”。不少青年学者凭借外语方面一技之长率先引进维氏之说,从之者竞相传抄,颇有“生吞活剥”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拾人牙慧为本,以著书“立说”为荣,已成为今日某些学术领域的~种时髦“景观”。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维特根斯坦作些认真的研究。朱文论涉《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并非侈言“救弊”,而只是对这个重要概念作一些探讨。主体(subject)、形而上学主体(metaphysicalsubject)或我(I)这个概念是《逻辑哲学论》中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革命主体对名相的挣脱与随顺为主线,探讨章太炎“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不同时期对革命主体话语实践的思考。在“转俗成真”的《民报》时期,章太炎从两方面要求主体挣脱名相的束缚;其一是祛除宗教的“表象之病”,使革命主体免于“依他”之有神论的束缚,其二是要实现一种超越“遍计所执”名相分别的主体化模式,建立“依自不依他”的革命道德。在“回真向俗”后,章太炎强调革命主体要随顺名相,回归语言运作之中,将众生之“成心”作为思想革命的生产性要素,通过“观其会通”使“成心”向“真如”“正智”所昭示的批判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敞开,实现革命主体“以众生为我”的最终旨趣,这也是章太炎的思想革命得以存续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拉克劳、墨菲以重构社会认同为视角,提出了激进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策略思想。他们认为,在当代,单一的阶级主体变为多元的身份主体,实体性、同质性认同变为错位认同和目的性认同。应该在新情势下重估阶级斗争,重建领导权,通过对话、论辩建构民主政治想象的社会认同,将多元社会团体连接为存在差异的整体,回击自由保守主义的"反民主攻势"。他们关于主体身份多元化和转变社会认同观的思想,探讨政治哲学的运作机理、坚持激进的斗争原则和包容精神,以及在主体身份和价值观多元化基础上重建文化领导权的观点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主体的建构是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重要问题。拉克劳等人将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方法引入社会批判领域,借助主体立场和“缺失的主体”解构传统主体,把错位视为重构认同的理论前提,通过“话语链接”和“空洞能指”建构认同,保留身份认同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否定性,以此链接多元的社会主体作为反抗力量。后马克思主义对于多元斗争主体的理论探索为我们把握普遍性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是多元主体和认同政治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以主体化取代主体,弱化了革命性,削弱了实践批判力度。对此,我们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考察当代革命主体,深化政治斗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迎辉 《哲学研究》2023,(4):81-90+127
拉康认定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批评忽略了“故我思”中隐含的本己因果性,而此因果性就存在于“我在撒谎”“他不知道他已经死着”这些生存状态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建构的建基之中,因为此在只有在想象性的误认中建构起他的身体性的在“此”存在时才能获得追问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有死的方式”入世生存。尽管在思想“转向”时期,海德格尔已经在深度无聊中揭示了此-在与极端者的相关性,由此为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但在拉康看来,因为无视主体在欲望关联中的“缺乏存在”,海德格尔还是错失了主体生存的“先将来”维度对在世时间性的建构。通过对“让存在”之起源的追问,拉康最终从主体的生存维度将海德格尔的存有拓扑学——本有/它对三维时间的自行抑制着的传送,展示为了因掉落而不可见的客体小a对想象、象征、实在三界的生成。拉康创建的主体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错位的相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