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史理论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同时关注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 是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 但是该理论目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的关注还相当有限。因此该理论具体的建立、发展过程, 主要理论观点, 以及主要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以便于研究者对其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此外, 结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道德行为, 可以发现不同生命史策略在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不道德/暴力犯罪行为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并且控制感、安全感和调节定向理论都会是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该将生命史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应用, 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道德行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从计算的观点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的计算革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使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即计算主义的世界观 :不仅认知和生命可以被看作是计算过程 ,而且整个宇宙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一、认知和计算最早从计算的视角审视问题的是关心人的认识本质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 ,人的理解就是形成和操作恰当的表述方式。洛克认为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要经过观念这个中介 ,思维事实上不过是人类大脑对这些观念进行组合或分解的过程。霍布斯更是明确提出 ,推理的本质就是计…  相似文献   

3.
幸强国 《哲学动态》2003,30(8):40-44
语义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哲学关注的一个焦点。哲学思想的诠释与语义分析的相关,导致了语义之源的持续争论。而从哲学的视角或者从语言学的视角去理解语义,分歧更是不可避免。普特南(HilaryPutnam)和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各自的领域颇有建树,对语义问题各有独到领悟。下面就两位大师关于语义思想的出发点做一分析。1 语言天赋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称为“focultyoflanguage”,简称FL。FL是人类独具的本性,并深入到人类生活、思想和交流的每一个方面,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天赋有理由被视为‘语言器官’,就像科…  相似文献   

4.
金立 《哲学研究》2012,(8):114-119
论辩(Argumentation)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通过单个命题或命题组合来证明自身观点、反驳对方观点,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的理性行为。长久以来,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一个问题,论辩始终为逻辑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这不仅因为论辩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言语行为,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基于主体间个性差异的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不同思想在各自的论证和相互争辩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客观事实。正如迈克尔所言:"人类心智被装上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技能,一是将事物分门别类置入范畴,一是将事物视同特殊分别对待。因此,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5.
在上一期我们解释了艺术之所以能存在的心理基础,然而除此之外,我们的审美规律是否与进化有关?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并不是人类心智的所有机制都具有进化适应性,但它们确实是进化过程的结果。艺术审美对生存繁衍可能并不具备重要的功能,但它却可以反映我们心智的进化特征。挪威心理学家罗尔夫·雷伯同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诺伯特·施瓦茨及彼得·温克尔曼提出:我们越是能流畅地在心理上对一个事物进行加工,就越容易产生正向的美学感受。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太过新异的刺激带有潜在风险性,面对新异且难以理解的事物时,人们会产生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6.
郦全民 《哲学研究》2012,(9):95-103,128
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意向性是颇受关注且又不断引发争论的中心概念之一。直观上,意向性系指心智状态或过程具有的"关于性",即心智的内容是关于或表征某种东西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大多数(甚至所有)心智状态的标志。倘若意向性确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则以理解心智现象为己任的认知科学,就有责任用科学上合适的方式来解释心智状态的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知主要围绕"理论理论"与"模仿理论"两个经典模型来解释人际间的理解。这一主流框架既包含重要的洞见,也隐含着成问题的理论预设。同感现象学及其当代的代表"直接感知理论"对上述框架提出挑战,认为他人认知的起点不是认知者的理论推理或者心智模仿,应该回溯到认知者初始的感知经验,认为感知是通达关于他人心智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学海》2020,(1):56-63
概念是承载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概念"着手。综览国内外概念研究之现状,可以把概念研究划分为历史、理论和实证三种范式。历史范式体现为"概念史"范式,即通过研究概念的历史演化来理解概念后面的历史变迁规律;理论范式或者体现在对人物思想中的概念的研究上,或者体现在对特定概念所做的系统理论构建上,旨在建立起体系化的"概念理论";实证范式则体现为依托文献数据库来实现对概念的研究,旨在对概念在广袤历史时空中的变化情况形成准确的理解。三种范式均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体现了概念研究中范围精度、内容深度和理论高度等三种不同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兼采三种范式之所长,避其所短。  相似文献   

9.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0.
组织公正是员工对工作场所公正环境的心理感知, 研究层面有个体与群体之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层面, 以致研究结果缺乏对群体现象的有效解释。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开始关注群体层面的公正氛围研究, 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可以发现:(1)在理论机制上, 公正氛围的形成可以通过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吸引-选择-磨合模型、公正传染概念和公正启发理论来解释; (2)在研究视角上, 主要存在维度视角、整体视角、感知来源视角、氛围属性视角和第三方视角; (3)在研究主题上, 主要涉及领导、团队和组织三方面对公正氛围的影响, 以及公正氛围对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影响效果。未来研究可着重从多种领导行为对不同公正氛围影响的比较、其他领导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不同公正氛围对结果变量影响的比较、新视角公正氛围测量方法的尝试, 以及文化因素对公正氛围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再分配偏向是指人们对再分配的支持或倾向程度。其心理机制,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三种理论视角。自利动机视角认为个体的再分配偏向受到经济自利动机的驱动。公平认知视角认为个体的再分配偏向受到公平认知或信念的影响。社会抽样视角认为社会抽样偏差也会影响再分配偏向。未来可以进行不同视角的整合、探索其他心理机制、关注政治行为后效,并更多发挥再分配偏向研究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团队既是当今组织中的重要工作方式, 又是集体竞技的组织形式, 故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享的团队相关情境关键要素的有组织理解、知识心理表征或信念。近年来, 中国足、篮、排三大球集体陷入低谷, 输球又输人的状况屡见取端, 引发举国关注。振兴“三大球”成为建设体育强国必然要迈过的坎。研究提出从网络与演化视角出发, 以“三大球”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主题专家的深度访谈与“三大球”标杆球队的进球(或得分)录像分析, 寻找“三大球”共享心智模型演化的共性与殊性, 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素材与参数; 接着, 采用多重个案设计与追踪研究范式, 交叉检定与复现共享心智模型的演化理论与作用机制理论; 再次, 实证检验成员社会网络类型、结构与演化对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影响; 最后, 运用Repast 软件对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与演化进行模拟, 以为预测与实时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领导纳谏自古有之,它对组织的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领导纳谏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的详细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领导纳谏内涵的关注,且聚焦于对领导纳谏影响因素的探讨,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领导纳谏的概念内涵及其作用机制。领导纳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认知过程,但同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也是一种受动机驱动的目的性行为。本文从领导纳谏的动机视角出发,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系统地探讨领导纳谏的内涵及其效应机制。具体而言,根据领导纳谏的动机和调节焦点理论,领导纳谏可以被划分为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两个子维度,同时将从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来探讨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对员工建言行为和团队创新的不同影响机制,为领导纳谏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五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 ,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 ,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行传》 ,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 ,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 ,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补偿性控制理论指出,当面临控制感的缺乏时,个体会表现出一种需求秩序的倾向,即努力寻求客观世界的秩序,对于具有秩序性、确定性、可预测性的物理或抽象事物表现出偏好与需求,这种表现被称为补偿性控制。基于突发公共事件常会引发人们控制感暂时的下降,补偿性控制理论的视角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系列典型心理反应。如阴谋论信念、谣言传播、道德争论和非理性囤积,都可以从补偿性控制与秩序需求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考虑从补偿性控制的角度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心理反应,并基于此视角加强理论深化、研究细化和实践干预。  相似文献   

16.
1 研究社会发展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整体性的视角是其中之一。对于整体性视角,一种理解是把社会的发展问题放到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反对只以经济增长为标准。这种整体性视角是把对社会发展的理解看作全方位的。 对整体性视角的另一种理解,是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它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个地域或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7.
根据调节焦点理论,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焦点:促进焦点驱动人们关注理想,防御焦点驱动人们避免失误。虽然调节焦点理论源自社会心理学,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解释组织现象,对管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回顾调节焦点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常见的操作化方法,梳理了调节焦点理论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美玲 《管子学刊》2012,(1):108-112
人性论的研究有两条进路,一是从自然的层面上研究人性,另一是从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上研究人性。孟子的研究显然属于后者,而告子属于前者。从自然的层面研究人性并不意味着肤浅。例如,虽然告子的人性论思想往往被理解为材质之性,但实际上告子的人性论思想远不仅此,告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复杂且深刻的。通过阅读卢梭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卢梭与告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卢梭的人性论思想为参照来理解告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告子思想的理解,同时,卢梭的一些观点也是对告子思想的一种解释或者补充。  相似文献   

19.
利用空间方位"前"、"后"来理解和表征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和认知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人们心智中的内隐时空映射方向并不总与语言中的外显时空隐喻表达一致。近年来提出的"时间焦点假设"认为,人们内隐思维中的前后时空隐喻映射主要取决于时间焦点,即认知主体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时间事件的注意力。大量研究表明,与时间注意焦点相关的诸多因素,如文化态度、个体差异以及生活经验等都有可能影响内隐时空映射,为"时间焦点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同时也反映出人类时间认知系统的灵活性与可塑性。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儒家形上学可以看作是努力揭示科学的超人文主义的一门学问。它基于一种多维度范式,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人类本身及其周围世界更为全面的认识。《中庸》提出,道德提升(我们称之为"意识进化")超出了可观察到的存在领域,并揭示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对那些寻求儒家道德提升的高目标——成圣的个体们的必要性。《中庸》也可以作为人们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指南。如果这一结果能够得到回应,而且有意于此的任一个体皆可达此境界,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经验层面的工作,儒学也就相应地可以归入科学的领域。这一与天合一的复杂的道德提升过程与境界,基于人的道德修养及宇宙情怀。道德修养与宇宙情怀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必要条件,而"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宇宙道德是整个宇宙运行的主要支撑。宇宙道德在此被界定为超越人的世俗存在的一种道德体系。文中参考了意识学中的一些可与类比的概念。由巴西医师瓦尔多.维埃拉所创立的意识学,是研究人类意识——也涉及人性或智性之理——及其所有的多维度表现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