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与长寿     
记得,一位外国名作家说过:人类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老人,而往往是因为理想的破灭才出现了逝者。初听起来,此话的确有些不太顺耳,但仔细想来却又不无道理。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生物的灵长,进而主宰了世界,就是因为人类有比较发达的大  相似文献   

2.
    
“无“是一切“有”的出发点。“无”中生“有”,是一般规律。你看,因为无“忧”,所以才有“乐”; 因为无“私”,所以才有“德”;因为“空”,所以才“盈”;因为有所“不为”,所以才有所“为”。只有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繁尘世而不贪、不卑、不畏、不俗、不谄的“大无”,才会拥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大有”。这就是具有东方色彩的辩证法。然而,要真正做到“无”却很不容易,不易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老惦记着“有”。如果老惦记着“索取”,老惦记着“占有”,  相似文献   

3.
林超群 《天风》2017,(3):10-11
<正>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如果要追究人类语言差异的因由,就一定要提到一个所谓“巴别塔”的历史事件(参创11:1-9)。这事件所要启示和教导的不只“神阻挡骄傲”的真理,事实上,“巴别塔的危机”也是现代人的危机。一、自我孤立的危机古人已经有聚集在一起的智慧。人不能自我孤立、离群独居,因为聚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彼此帮助。但一群人常在一起,便会排斥其他群体,  相似文献   

4.
这样幽默     
幽默,人人喜欢,因为它会给人带来欢乐与幸福;幽默,人人向往,因为它能使人气质非凡、魅力独具.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与幽默结缘,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幽默.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幽默是人类思维的特殊形态,它“用聪慧与巧智使客观内容达到充分的主观表现.”(黑格尔语)只有了解幽默的思维特征,才能窥视到幽默的内在奥秘;只有掌握幽默思维的“三性”,才能与幽默结伴同行,共享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5.
敬拜     
单信 《天风》1997,(12)
“敬拜”是圣经中一个很古老的名词了,其原意是,用内心的敬仰与尊重,在外表的行为表现出真诚、诚实的态度 不论是人或天使,敬拜的对象只能是一位,就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上帝也多次特别强调:除了他以外,不可另拜别神,因为根本也就没有别的神,所以有不少“假神”,是人用许多东西“取代”了真神而已 因此,敬拜形成圣经中很独特的观念,不只指宗教仪式的一种,更是要人专心认定独一真神,好像孩子出于天性认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7.
人是中国儒家所一贯重视的问题。人是天地的中心、有人,天地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便是死物。所以,戴震的哲学批判,便选择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本性的“性”这个范畴,而开始了对人的自我批判。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历来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所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人对人的种种规定,是中国人对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结果;是中国人把自身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和从人兽不别的野蛮原始状态下超越出来的历程。它是人的觉醒。这个觉醒影响整个中  相似文献   

8.
吴立民 《法音》2000,(3):5-10
藏传佛教(密教)以口密持咒来修行 关于神秘咒语的问题,这是人类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实,也是人类迄今尚未探明的奥秘,是一个“音声之谜”。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神秘古国,为埃及、印度、中国,在他们的古文化中,都认为咒语与原始的语言、文字一样,是文化的重心。因为咒语早在语言文字之前,但人类因为有了实用的语言文字的进步之后,对于声音的研究,除了应用在文字语言的结构以外,便把有关声音的神秘部分,推之于巫术或宗教。现在人类有系统的咒语,就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密教里。印度的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声音的奥秘,婆罗门教衍分…  相似文献   

9.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会不会“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一个人究竟还能不能交上一些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换句话说 ,还有没有不“以利相交”的朋友 ?如果这里的“利”仅指钱、财、商品、机会等物质利益 ,那回答是“能”;如果这里的“利”是指包括所有社会资源的广义利益 ,那回答则是“不能”。此话怎讲 ?第一种回答的意思是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社会 ,也会有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朋友。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而划之 ,可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之分。物质利益基本上只能满足人的生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张曙光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研究社会机体不应忽略人这个主体,把握人的主体性,也不应撇开社会的总体性,──这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包含的重要理论信息。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进化的总体化过程。这个总体化过程是人类力求把整个自在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全面地肯定和发展自己的需要所使然,而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在人们推动社会有机体向总体运动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对于人的主体性,不仅应当在与对象的客体性相互对待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且应当在统摄客体性从而指向全面性、总体性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在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方面对社会有机体辩证性质的分析说明,第一,人类个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规定互相贯通和过渡的,人类个体具有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社会有机体也具有人类个体的主体性;第二,社会有机体向总体的发展具有自为因果、自我超越的性质,这是人类自身的自因性和自主性的体现。而人类既作为无数自主的个人又象一个人一样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才是向总体运动的社会有机体在整体和部分真正有机统一情况下的自为因果、自我决定  相似文献   

11.
一对非常投缘的恋人,因为一件并非严重的事情,相互之间产生了误会,在双方一度僵持,又不明原委的情况下,一方悄然间出走。突然一天收到了对方的信息,大意是,因为这次误解,已经丢弃多年的生活习惯,在那一天得以破例了。看到信息的瞬间,心碎的痛楚便弥漫开来,泪水肆无忌惮地狂奔而下。短短几天的时间,竟如同几个世纪一样漫长,在逝去的分分秒秒中,搀杂了太多的焦虑与烦躁,食不甘味,寝不能眠。人世间几多悲欢离合,情仇恩怨,偏偏是只有经历了“为伊消得人憔悴”,才明白被感动是一种怎样的心颤;经历过痛苦的煎熬,才明白内心深处在乎的依然是深深信赖的那个人。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真正的情感,就如同健康一样,不到丧失不会明白它的价值。也只有经历了失去才懂得珍惜,也才有机会回味相处时的温馨静谧,心性相知。  相似文献   

12.
一位母亲问孩子,身体最重要的部位是什么?小孩觉得声音对人类而言很重要, 因此他回答: “妈咪,是耳朵。”妈妈说: “世界上有许多人是听不到的。你再继续想,过一阵子我会再问你。”有一天小孩对妈妈说: “妈咪,视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应该是我们的眼睛。”妈妈看着他说: “你学得很快,但还是不对,因为有许多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往后的岁月中,妈妈又问了他几次,但她答案总是: “不对!可是孩子你每年都在进步。”  相似文献   

13.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4.
认识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但答案却总是很模糊。有时似乎很了解自己,有时却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甚至会产生一种疑问:我到底是谁?正因为你是人,所以才会思考这个问题。动物永远不知道它是动物,而人的智慧就在于自己知道自己是人。人是个微妙存在,他必须与现实、超我、本我作一生的斗争。要承认人都有两个“我”:一个住在大门内,一个住在大门外。住在大门内的是具有一定良知,符合一定常规,有一定道德的“我”;而住在大门外的是不符合常规,与传统道德、教育相违背的“我”。两个“我”时常在门口徘徊,都互相羡慕对方。但在他们之间除了那道门,还有个铁石心肠的门卫,24小时看管着,不允许他们互相串门。但当人一旦  相似文献   

15.
“充实之谓美”是孟子伦理美学命题 ,它着眼于尽心、知性 ,针对“有诸己”的主体 ,并不涉及主体以外的客体 ,因此 ,将“充实之谓美”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 (包括人 )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以至完备 ,这就是美” ,进而认为“美是顺乎‘天性’的发展” ,似乎是值得再讨论的。  相似文献   

16.
名言懿行     
人生充满着欲望。无庸讳言,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是不合理的欲望冲动,于是,为了抑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人类的理性便产生了节制。 费尔巴哈把追求快乐视为人的天性,但他同时也指出,满足快乐的欲望必须遵循“自我节制,对人以爱”的道德准则。的确,我们在追求自己的幸  相似文献   

17.
干细胞纠缠     
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灰箱”的状态,阻止机制阐明的最大障碍之一可能是因为缺少一个行之有效且又不会改变干细胞自然属性的研究平台。这个平台的中心是要有一个像“薛定谔的猫”那样能即时报告干细胞属性的作用角色。目前,主要有两方面阻碍了干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一个是干细胞如何不对称分裂,另一个是干细胞巢的结构组成。其实,在微观世界的许多研究中,如物理学中的量子论,都是因为缺少那只“薛定谔的猫”才使研究的钟摆停在原地不动。  相似文献   

18.
生活拾贝——心语点滴孟凡华渴望被了解、被爱是人之天性,也只有当人被完全了解、被爱时,才可能真正充分活出其人性,方可显示出一个人真正有位格、有尊严、有智慧和有活动能力;如此,才能使其争奇斗艳,而播撒温馨的爱的种子。然而,唯以忠诚、热情去播种爱,再以宽仁...  相似文献   

19.
集体与个人     
在集体中还能谈得上个性吗?在集体化的社会里个人还能保得住自己吗? 要回答这个经常带着忧虑心情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先对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关系加以说明。人永远既是个人又是集体,人总是一个集体里的个人。个人是由于他的人类社会才成为个人,而人类社会则由于个人力量才成为人类社会。既不能有孤立的整体——我们称之为共同体(Gemeinschaft)、社会(Gesellschaft)、集体(Kollektiv)——,也不能有孤立的个人。因为人既不会作为一个单纯的机能,消失于一个蚂蚁国、一个不留下任何历史而永远重复出现并且自身完满了的整体之中,也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世  相似文献   

20.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生命属于自主性生命,已超越了生命本能,成为自我生命的主宰者。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存优越的创造性的活动。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才有活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创新人”的人性假设给管理者提供了促使组织进一步超越的理论基础。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才能使人尽其才,人适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