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佛教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佛经中的许多专门语汇也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袭用。“色空空色”便是一例。每当人们认为什么不值得争取,或不想去争取某种俗世利益,每当人们失去,或终归要失去某种自己所钟爱珍视的东西时,出于慰藉自己、说服自己,就会借用“色空空色”这四个字。“色空空色”是佛教对于人世一切存在物发出的冷峻判断语,是至真不误的命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纵说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幼儿的颜色辨别、颜色命名和颜色爱好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些问题作过研究.W·Pre-?yer(1881)很早就发现,婴儿出生后到42天时,就开始对有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的感觉。用条件反射法,发现婴儿在2个月末和第3个月初就可以对红、绿、蓝色灯光形成分化,幼儿已有了区别颜色的能力。R·Staples 于1932年采用了”偏视”方法研究了婴儿的色调识别能力。她将颜色不同的圆形,  相似文献   

3.
《论语》“色难”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难”见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本意为何?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解释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东汉包咸《论语章句》“色难,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之说为代表,一种是以东汉郑玄《论语注》“和颜悦色,是为难也”为代表。前者解“色”为“承顺颜色”,后者解“色”为“和颜悦色”,两者都以“难”为困难之意。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解释从语义学和语法上来分析,都有其牵强之处,存在着先天不足。先说释“色”为“和颜悦色”。“色”即…  相似文献   

4.
支遁“即色”义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记载支遁“即色”义的有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比较细致地辨析了“即色”义的具体内容,认为支遁的“即色”义对“空”的理解是“六家七宗”’中最接近于般若学正宗的义理的;同时“即色”义又表现出某种实在论倾向,与僧肇主客融汇、即体即用的“不真空”论尚有距离。这些特点正好表现了支遁“即色”义是佛教般若学与魏晋玄学交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评价标准有三种形式:“感觉”、“意象”、“观念”。以“感觉”为尺度的评价与以“意象”和以“观念”为尺度的相比,具 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它具有鲜明的私人性和个体差异性;二是它具有 强烈的情感体验性;三是它具有直接性;四是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相似文献   

6.
照明性质对辨认色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低亮度的四种色温白光和四种单色光下11种色标的绝对辨认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光下的辨色效果优于色光。红、橙、黄、绿四种单色光中,红光的辨色效果最差。白光中高色温白光比低色温白光的辨色效果好。11种色标在辨认难度上存在差异,红、橙、橙黄、紫四种色标的辨认效果最好,白与黄、黑与深蓝最容易互相混淆。  相似文献   

7.
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类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敖小兰 《心理科学》2004,27(3):731-734
该文用MBTI中文修订版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共745名领导干部进行测试,得出了我国领导干部人格类型的总体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职务级别、单位性质、工作属地、学历的领导干部在16种人格类型上的分类:我国领导干部人格类型以ESFJ(外向感觉情感判断)类型居多,其次为ESFJ(外向感觉思维判断)类型,并且更多地偏向“S”(感觉)、“F”(情感)和“J”(判断)。  相似文献   

8.
拥有羞色     
提起羞色,人们往往会想到“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诗句。羞色是什么?其实,羞色不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男女情爱,不仅仅是少男少女脸上的一片飞红。“平生意气羞牛后,去踏金鳌顶上游。”羞色还是不甘人后,抢前争先的远大抱负:“讵可孤负龙泉剑,羞把诗书问故人。”羞色还是向往驰骋沙场的壮怀激烈:“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羞色又是完善自我,只争朝夕的勇往直前;“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羞色是咬定目标的矢志不渝;“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羞色是誓死报国的铮铮铁骨,是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  相似文献   

9.
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感觉的一生。简单地说,比如对人的感觉,对物的感觉,对气候的感觉,对环境的感觉,对幸福的感觉,对烦恼的感觉,以及对气味、声音、颜色、疼痛、功名利禄、诗情画意、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和爱情、婚姻、家庭、事业包括“痛感”、“快感”的体会等等在内,其实都是“感觉”二字在起作用!而作为活着的人一旦没有了感觉,大街上出现的无异于行尸走肉,病床上躺着的只能属于植物人,其实据说连植物人也是有着一部分感觉的!还有一种那就是所谓的“心已经死了”……从生理上讲,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知觉等,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Schachter的二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观点出发,采用信念量表、广场恐怖认知问卷、躯体感觉问卷、Hamilton焦虑及抑郁量表,以抑郁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作对照,调查了焦虑患者的焦虑、认知及躯体感觉的相互关系。初步结论是,“躯体损害性”自动想法和对躯体感觉的过分担心是临床焦虑的特征;“社会、行为后果性”想法似乎是焦虑和抑郁患者共有的。焦虑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险”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认知图式可能促使患者过度夸大危险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1.
几种色光呈现条件下人眼红、绿光感受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阈值法探讨了人眼在红、橙、绿、蓝4种色光适应条件下红、绿光感受性的变化及机制。结果表明:当背景及目标均为稳光时,在不同的背景光条件下,人眼554nm(绿)及656nm(红)光感受性的变化显示了明显的感觉颉抗性效应,且不受色觉适应的影响;如果所呈现的背景光是稳态光,目标先是闪烁光,除辨别是现在554nm背景光上的656nm(红)目标,在其余条件下,均未发现颜色感觉颉抗效应;如果背景光是闪烁光,目标光为稳态光时,在不同的背景光条件下,人眼对554nm(绿)及656nm(红)波长的辨别结果有感觉颉抗效应存在,并且辨别感受性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也译作“刚可察觉差异”、“最小觉差”、“最小差别感觉”等)是研究感觉经验和刺激量之间的关系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在阈限理论中,jnd 是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 或difference limen—DL)的心理相关,  相似文献   

13.
心色不二     
《法音》1989,(1)
佛法以“色心不二”来描述生命的整体。所谓“色”,是指能用物理、化学为主的科学方法加以掌握、属于生命的物质载体。一所谓“心”,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儿童同色配对、颜色命名和颜色爱好方面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中国儿童在同色配对中,到2.5岁阶段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正确配对率达95.8%。中国儿童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沿着如下规律,先是对红色能正确命名,然后是白和黑,再后是黄和绿,最后是蓝、橙和紫。对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汉族、朝鲜族、维族或是壮族儿童在学前期阶段均倾向于以暖色调及鲜艳色调(如红、橙、黄色调)为喜爱色,而不怎么喜欢冷色与灰暗色调(如黑、蓝、紫等色调)。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2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她想讨论来访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来访者在咨询中的情绪流露被督:“这次咨询中来访者有更多的情绪流露,她开始谈到和妈妈的关系,表达出对母亲非常复杂和强烈的情绪:愤怒,悲伤,以及内疚。在您督导之后,我有意识地跟着她的感觉走,没有过多指导性。我发现这样的咨询感觉很好。”督导:“你能总结一下为什么感觉好吗?”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人说什么话。这话确实。由于阶级地位、修养志趣、思想境界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谓“成岭”“成峰”,见仁见智。传说宋神宗时,京都相国寺的墙壁上,曾题写过当代四个大人物同以《酒色财气》为题的四首诗。其———为佛印和尚所做: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此诗以四堵墙来比喻酒色财气,言世人皆为其所困。宣扬了只有冲破世俗羁绊,“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清净无为的禅机佛理,表现出一个有识高僧的看破红尘、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颐养天年的…  相似文献   

17.
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研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介入“网红”景观策略与景观建构形式,构建参与性、互动性的乡村旅游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实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以江苏省淮安市龟山村为例,通过场地景观重构、文化形式转译、多维主体认同构建,探讨苏北“网红村”景观设计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旅游村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韩凯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3,16(3):88-94
本实验探讨了3—6岁学前儿童的视、触大小知觉的发展规律及视、触不同感觉道在大小知觉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哪一个年龄组的儿童均以“视—视”条件的大小知觉结果最优,其次是“触—触”条件的结果,而“视—触”及“触—视”的结果均较差。本文结果否定了认为交叉感觉道(“视—触”、“触—视”)对大小知觉的辨别与单一感觉道(“视—视”,“触—触”)没有差异的看法。实验结果还表明了,学前儿童的视、触大小知觉有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单一感觉道(视—视”,“触—触”)的大小知觉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交叉(不同)感觉道(“视—触”,“触—视”)的大小知觉的准确性在5岁阶段为高峰期,6岁后便开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正>联觉(Synesthesia)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亦即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或者说是指当个体受到来自一种感觉通道的刺激时会同时自动体验到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由于其生理机制,联觉促使创作者或听众在音乐作品的听觉上与视觉、嗅觉、触觉发生勾联。李小诺在《音乐的认知与心理》书中指出:“声音许多方面的特征,如音高、音强、音值(速度与节奏)、音色(发音速度等)、协和性(紧张度)、织体、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