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容人世间     
宽容是对他人温和,给自己一份好心情。宽容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里,有许多人却忽略了“宽容”,致使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弘扬宽容的美德,愿宽容像一束阳光,照亮每个人的生活之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友好、更加融洽。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在广告设计方面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思维优势和独特传统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今天酿成诸多当代冲突的宗教偏执,导致我们重新思考产生自神学和哲学争论的宽容观念。伴随或者说挑起这些争论的乃是16、17世纪的政治一宗教学说论战和战争,史家统称之为“宗教战争”。“宗教战争”一词概括了在欧洲造成各派宗教彼此对立,或者以宗教及信仰的名义进行的无数战争:历次中世纪战争,十字军东征,  相似文献   

4.
高尚的宽容     
至恕至慈的真主对人类确是宽容的,真主在伟大的《古兰经》的“忏悔”章中,竟有十多处谕示那些误干不同罪过的人们,只要他们重新做人,真主是准许并接受他们的忏悔的,真主都会宽恕他们的。所以,广恩的真主教诲我们:“谁愿恕饶而且和解,真主必报酬谁。”(42:40)这就说明宽容来自真主,真主的德性是人类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理,因而,人类的宽容在真主御前必将得到加倍回报。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宽容却是最高尚而艰难的。我们穆斯林应当学会宽容,因为宽容这情感不但能化解心头的冰霜,驱散眉…  相似文献   

5.
许建良 《伦理学研究》2013,(1):34-42,141
基于“容”与“谷”在字形上的相通,老子宽容的运思也多昭示在对“谷”的规定里,其特征就是“上德若谷”.它与道相通,处在盈满的状态,是实现长久的一个环节,由于处下而吸纳细流,又成为江海的一个条件;之所以要宽容则在于宇宙的相对性,一切都在关系之中,没有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人们宽容行为来应对不同的处境,从而达到最大的合力,形成和谐的联动秩序.这些对我们今天面临的人际关系疏离危机的消解,无疑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新千年的曙光照亮整个地球的时候,人类昂首迈入了新的世纪。方兴未艾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正悄悄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正当我们感激祖先创造了光辉的文明,使我们得以继承和发扬,从而进一步推动文明向前发展时,从阿富汗──一个饱受战争磨难的小国家却传来了一个足以让世人为之震惊的消息;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已摧毁了该国境内所有的雕像,包括具有千年历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扬佛。尽管我们知道,阿富汗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但我们还是不明白,作为阿富汗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巴米扬佛怎么就成了塔利班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非要除之而后快呢?紧接着,又传来了印度右翼教徒焚烧《古兰经》的消息,我们不禁困惑了:难道,不同文化之间就不能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吗?对于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能不能多一些包容?  相似文献   

7.
面对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事件的思考编者按: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繁荣,大众传播媒体介绍和反是映宗教的内容日益增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健康的,对于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优物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们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也不时出现一些不尊重宗教以至伤害宗教界和信教如意众感情的事件,有的还十分严重,引起了信教群众的强烈不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杜绝此类问题发生是当务之争。同时,对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法律,公正处理;宗教界和信教群众也应保持冷静和克制,正确对待。在此,我…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定义狭义化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文化定义的狭义化?让我们从“文化”这个词的实际运用说起。联合国有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这一名称将文化与教育、科学并列,没有用文化来涵盖教育与科学。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机构设置中,主管“文化”的部门一般都不管教育及科学事宜,更不管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有关文献中,这一现象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中共十五大文献,就明确提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意即文化是与经济、政治不同的特殊范畴;又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里文化又成为与理想、道德、纪律不同…  相似文献   

9.
我们能宽容到什么程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们该如何定义宽容呢?[1]宽容在于当别人的言行不合自己的心意,一目了然地令人不快,或在道德上令人反感时,我们仍听之任之。但是,究竟何谓不合心意,何谓令人不快,何谓在道德上令人反感,人人都会感到这里存在非同小可的分歧。为了尊重这种直觉,我建议区分狭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现代哲学》2004,1(2):65-71
“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相似文献   

11.
待人宽厚,处世大度是《古兰经》和圣训所提倡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主在《古兰经》中把抑怒、恕人的人列为真主喜悦的善人。《古兰经》说:“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3∶134)只有理智健全、又能忍受他人无端伤害的那种人的伟大心灵才能具有宽容大度这一高尚品德。《古兰经》说:“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末,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唯坚忍者,获此美德,唯有大福分者,获此美德。”(41∶34—35)明代朱衮在《观微子》中说:“…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穆斯林是爱好和平的人,和平与宽容都是伊斯兰教倡导的美德。《古兰经》教导我们:“你们当争先趋赴从你们的主发出的赦宥,和那与天地同宽的、已为敬畏者预备好的乐园。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3133-134)真主在经文中把“抑怒、恕人”的人称为:“敬畏者、行善者”,并给他们许诺“赦宥”和“与天地同宽的乐园”。因此,我们作为穆斯林,理应竞相行善,并宽容待人。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恕人”呢?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他并给…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当你走进教室,略加注意,便会发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桌文化”——一道灰色的风景线。所谓“课桌文化”,也就是学生涂写在课桌上的文字或图形,称之“灰色”,就是说这种“文化”并不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假定,其主要观点是“天地人宇宙万物乃以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天人合一”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不同的历史形态做多维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和技术语境对此进行创造性转化,不仅可能使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智慧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可以使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确立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15.
男孩富有同情心,又爱打抱不平。开学第一季,他便为一个女孩大打出手。 那是一个失去双手的女孩。向大家介绍情况时,提到那个女孩,老师特别叮嘱:“娟是个残疾人,大家以后一定要多多帮助她。”但等老师离开,同学们却将猎奇的眼光纷纷刺向了她。譬如:“你没有手,是怎么写字的呀?”“吃饭时,得有人喂饭,才行吗?”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亚道德"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亚道德”是否存在及其在特定条件下应否提倡,伦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正如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样,我们对非道德行为的审视和判定,也不应简单地遵循非此即彼的逻辑。非道德行为的“亚道德”和不道德的标准划分,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行为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利益的更好维护,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应然角度还是实然角度,“亚道德”的提倡都有其合理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尊道贵德”是道教根本信仰的行为准则,道教并认为修行者如不讲“德”,既便在其他方面修得再好,也不可得“道”。而知足、寡欲、清静、宽容则是修行者修“德”的主要内容。《道德经》曰:“上德若谷。”就是指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量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盖、包容一切。《道德经》又曰:  相似文献   

18.
宽容     
在菲律宾的丘陵山地中,生长着一种能翩翩起舞的植物,人们叫它“风流草”。  相似文献   

19.
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宽容原则认为,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他们是理性的存在,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述中指出,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一小群建筑学家力图对建筑史上赋予纪念性建筑的至上地位提出质疑。这股思潮想要摆脱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源头的简短的编年史框框,起而反对国际上占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后者很少尊重各地的本土文化环境。正是在这些“乡土”论“’的影响之下,传统的小茅舍也成为了同名家设计的建筑一样的合法研究对象。这种大胆的革新尝试同近代建筑学的大部分论说的乌托邦观点毅然决裂,它引导这些建筑学家转向非欧洲国家,并首先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乡土居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中心偏移的氛围下,民族建筑学──我们将之理解为对于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