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社会和谐仅仅依靠传统的职业伦理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诉诸公民道德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构,必然内在地要求将职业伦理与社会公德之间的"鸿沟"填满连通,孕育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雷锋精神"无疑是最佳的道德示范。一、弘扬雷锋精神,坚定奉献社会的最高职业信仰梁启超曾将信仰比作人和社会的"元气",有了信仰的指引,个人和集体就有了探索未知、战胜困难的力量。一个具有职业信仰的人,就会将职业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CGSS2015数据实证分析了宗教信仰、社会支持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根据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宗教信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第二,社交活动频繁者更幸福,其中来自亲朋的社会支持能够显著促进幸福感的提升,但是来自近邻的支持并不能显著影响幸福感。第三,总体来看,社会支持力度对于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于宗教信仰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未来在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宗教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社会支持力度的"调节器"作用。  相似文献   

3.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按照"三个意味着"重要思想创新我国宗教学研究:一是要迎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校准我国宗教学研究的学术方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二是要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立场,发展当代中国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三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深入研究宗教治理现代化思想,为解决全球宗教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武汉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韩庆祥教授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其中。这是他近年的一部代表作。作者学术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围绕"中国问题"("一轴"),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政治哲学四  相似文献   

5.
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种意义上,幸福论就是价值论,不同的幸福感是由于获得不同的价值而产生的。人的真正幸福或最高幸福与人的根本价值相关,即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把幸福作为道德普遍原则,意味着幸福必须有其客观的依据或尺度:享有合乎人性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人性自觉并得以充分地展开和实现。如何才能维持和增长幸福感?除了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正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探寻幸福的真谛,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无论是清贫之人,还是富有之家,概莫能外。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呢?我感觉幸福的生活并不由外在决定,更多的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感受。生活清苦的人,为能品尝到一杯汽水而兴奋不已;整日在高楼大厦中对着电脑忙忙碌碌的白领,可以为一个没有加班的周末而心花怒放。幸福感可能来自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比如这一杯汽水、没有加班的周末。或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幸福论的形成和完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当代幸福论有四种基本形态,即集体幸福论、和谐幸福论、德性幸福论和人民幸福论,其中人民幸福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幸福论的主流形态,并正在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其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理想亦正在变为现实。源自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的中国当代幸福论,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的理论创新,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全体人民幸福中的幸福差异、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法律最高权威的确立、增强社会成员个人的幸福感、共产主义理想的图景、世界大同的制度安排与实现路径等问题,是中国当代幸福论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感觉     
正幸福感是自我体验,好比旧鞋,五趾伸展自如。幸福观是新鞋,挤对得摊不开,北方话叫"硌脚",但具有取悦他人的公共性:潮,很潮!更适宜微信:"炫"。这样的幸福观是被参观的。幸福观属于眼科,幸福感属于皮肤科。前者就是翻毛大衣,穿给别人看,等于游街示众;后者是破褂裹皮袄,外朴素,内温暖。新鞋,经统计学一过滤,幸福指数高于旧鞋,指数与金钱挂钩。旧鞋的幸福指数很低,幸福感觉很高,高于新鞋,穿着舒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山西大学、人民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山西太原召开。开幕式上,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教授、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人民出版社纪委书记沈水荣先生分别致辞。来自全国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中国化实践,就是结合中国人的传统信仰,积极主动回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引导民众的信仰取向,引导民众自由和全面发展,过幸福的生活。文章立足中国传统信仰的具体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实践前提,分析其中国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中国社会信仰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一种"有神论信仰"的"至上论"大有蔓延之势,声称信仰只能是对神的信仰,只有有神论才是高层次的信仰,当前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结果,只有宗教才能解决当今中国人的心灵问题,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宗教信仰才能救中国。这种论断违背了基本的历史事实,背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明辨是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际中。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宗教的信奉、信服、尊从、皈依.信仰有思想信仰、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信仰有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信念特征.信仰有积极的信仰和消极的信仰、正确的信仰和错误的信仰之分.针对现在“信仰缺失”的现象,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信仰教育,大力彰显信仰之美、高扬信仰之美,从而坚定对真、善、美的信仰,坚定对科学和真理的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月的体道生活,大家在喧嚣的生活中暂时停下奋斗的脚步,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累,让生命在大自然中寻找真谛,也更加坚定了对道教的信仰。茅山拥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号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位列天下名山七十二福地之首。乾元观是五观之首,处郁岗峰下、炼丹井畔,历史悠久,绵延两千年,建筑体量恢宏,乃世间仙府,有"秦汉神仙府,梁唐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和共同追求。幸福社会基础在民生,关键靠教育,重心在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本研究以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础,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5029名中小学生的测量,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综合幸福感量表。量表由道德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学业幸福感、健康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五大分量表构成,包括17个因子,共113个项目,力争科学、系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评中国中小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近来我国基督教内时常有人提到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思想建设是维护基督教基本信仰的,绝不冲击或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经过神学思想建设,我们的基本信仰得到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信徒更理解和确信自己的基本信仰,使教外朋友也更愿意聆听教会有以告人的福  相似文献   

16.
汤一介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最早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在用彤先生"文化调和说"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双向选择论",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规律的角度说明二者结合的必然性;他认为当代中国文化无疑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新、旧两个"传统",故二者结合有其必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其契合处和互补性,提出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路径;他还以冯契先生"智慧说"哲学体系和张申府的哲学理论这两个成功的"接着讲",作为二者结合的现实性例证。汤一介的研究对于我们思考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显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幸福人格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人格特质。为了探索中国人幸福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的词汇学假设,从以往研究者编制人格测验使用的初始词汇表中,筛选出225个与幸福感有关的人格词语。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得到49个幸福人格词语。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幸福人格包含胆识、美德、乐观三个维度。以Campbell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为效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幸福人格各维度得分可有效预测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私人化",使基督教不仅作为一种信仰传统、也作为一种文化叙事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进而在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形成了新的论说模式。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神学是否存在着可能交合的问题领域?这应该对中国目前的宗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作者就此归纳为六个方面,并提出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新声 《天风》2010,(10):I0001-I0001
<正>9月初,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新作《幸福了吗》正式面市,相比10年前销量67万册但略显青涩的《痛并快乐着》,加入更多思考的《幸福了吗》显得更为成熟和睿智。对于书中多次提到的"信仰"一词,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时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享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