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华道藏》是我署制定的“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项目。是自明代编纂道藏之后,道教经书整理出版系统化、规范化的最大工程,是21世纪道教文化继承发扬的一件盛事。我为中华民族能有如此灿烂的道教文化而自豪,也为编撰出版者弘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道教协会于12月11日召开《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专家论证会。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司长王健、副司长唐爱华;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中华道藏》。这是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中华道藏》主要是对明《道藏》进行整理,大量明代以后的道教典籍未予收录,大量流传于民间的道教经书和科仪文献亟待抢救、整理,而明《道藏》失收的明代以前的道教典籍也陆续在国内外的图书馆中被发现。因此,道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的经典总集名为《道藏》。现存《道藏》是明代纂修的。中国道教协会从1997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历时8年,对明《道藏》进行整理、点校和少量的增补,于2004年出版了《中华道藏》。这是当代道教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由于《中华道藏》主要是对明代《道藏》进行整理,大量明代以后的道教典籍未予收录,大量流传于民间的道教经书和科仪文献亟待抢救、整理,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共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庆祝《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工作的顺利完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  相似文献   

5.
在京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五届八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于11月7日下午,在听取张继禹副秘书长关于《中华道藏》编纂规划和分类及工作情况的汇报后,讨论通过了《中华道藏编纂规划》和《分类总目》。张继禹在汇报中说:“《中华道藏》的分类,是在《规划》明确的“尊重道教固有的经教体系。信仰体系”的原则及“充分采取当代道教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动道教文化适应现代文明规范”的宗旨下提出的,现在的分类,即保持了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内容不同相对进行了归类,以有利于道教文化的研究和弘传。对《编纂规划》所确定…  相似文献   

6.
2003年10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共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庆祝《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工作的完成。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党政部门的领导共150余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并同与会者一起合影留念。《道藏》是道教经典总集,汇集了历代道教的重要经籍和文献,也有关于中国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和诸…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数年辛勤编纂,《中华道藏》(线装书)已正式出版发行。8月8日,《中华道藏》线装书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8.
文化艺术     
正《中华续道藏》编纂规划学术沙龙在中国道教协会举办5月14日,《中华续道藏》编纂规划学术沙龙在中国道教协会举办。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王卡研究员介绍了《中华道藏》的编纂出版过程,以及编纂《中华续道藏》设想的提出和该项目的重要意义。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负责人尹志华介绍了《中华续道藏》  相似文献   

9.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套以尊重道 教固有的经教体系为原则,充分采纳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成果,促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阐扬为目的的大型道教文化经书宝典丛书——《中华道藏》即将面世。该丛书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教界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学者,以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在保持原《道藏》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归类综合的道教大型典籍。《道藏》是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者,该书所收道教典籍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历代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  相似文献   

10.
欣逢盛世 ,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于 1996年组织发起对道藏经典进行整理编校 ,编修成一部新的传统而实用的道藏 ,定名为《中华道藏》 ,这是继明正续道藏经编纂以来新的一次大规模整理 ,是盛世修典传统的继续 ,得到了教内外的大力支持。本人有幸参与并受命组织这件为道教界和社科文化界关注的大事 ,这对我来说不仅是荣幸和责任 ,更重要的是使我对道藏和道教经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 ,《中华道藏》整理编校工作已近完成。所见所闻 ,不仅使自己从中增长了见识 ,也使我感到自…  相似文献   

11.
道教一切经书的总集,称为《道藏》.道教经书结集成藏,约始于唐初高宗、武后之世,时又称《一切道经》.  相似文献   

12.
道藏     
道教经笈的总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造作和类经笈。两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汇集成“藏”,则在唐玄宗开元(713—741)中。全藏刊印,则为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编纂的《万寿道藏》。后来金、元各藏,都以此为蓝本。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所集经书,按其渊源和传授不同,分“三洞”、“四辅”、“十二类”编排。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入部分诸子百家著作,包含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为研究我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思想以及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道教协会、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三家共同筹划、合作编纂的《中华道藏》,经七、八年艰苦努力,现在以四十九册的浩大规模,出版问世,这确是我们文化界、学术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中华道藏》整理点校工程 ,自发起之日始一直就得到国家宗教局和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和道教界的关心、支持。许多学者不仅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而且积极为整理点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献计献策。参加点校的学者认真进行点校 ,有了问题则及时提出商议。中国道教协会和海内外道教界人士更是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 ,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会认真审议通过《中华道藏》编纂体例和分类。特别是一些道教团体和道教界人士在经费上的慷慨资助 ,使整理编纂工作得以…  相似文献   

15.
《重刊道藏辑要》缩印本序卿希泰《道藏辑要》是清代编纂的一部重要的道教经籍丛书,对保存和传播道教文化起过重要的作用。从《道藏辑要》到《重刊道藏辑要》,其编纂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在康熙年间(1662-1722)由进士彭定求从明本《道藏》中精选...  相似文献   

16.
《中华道藏》整理点校工作,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及组织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于5月上旬在京顺利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从而,将《中华道藏》整理点校工作全面推进到实际工作阶段。为此,国务院宗教局正式批复同意了中国道教协会关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华夏出版社共同整理校点《中华道藏》的请示,要求中国道协认真做好组织、协调等工作,确保《中华道藏》编纂质量。使《中华道藏》整理校点工作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编委会议结束后,编委会根据编委们对《体例》的意见和对样章的要求,及时将修定后的《…  相似文献   

17.
道教辞典     
《道藏》道教经笈的总集。东汉末道教初兴,经书不多,魏晋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道书日滋。东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如南朝宋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梁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北周玄都观道士撰《玄都经目》、王延撰《三洞珠囊》,唐尹文操撰《玉纬经目》。唐玄宗即位,饬令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音义》,开元中,删订道书,首编成藏,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名《开元道藏》,其目即《三洞琼纲》。经五代之乱,该藏毁于兵燹。宋代,徐铉、王禹偁、王钦若、张君房、刘道元等  相似文献   

18.
《道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包括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经书,以及诸子百家文籍。道家经书出现于东汉末年,而道经的汇集则始于南北朝和隋唐,盛于宋。唐玄宗曾命崇玄馆道士编成《三洞琼纲》(通称《开元道藏》),但不久即毁于战乱。宋真宗命王钦若主编道教经典《宝文统录》,凡4359卷。六年后,张君房增修为4565卷,按三洞四辅分类,名曰《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要编成《云笈七签》122卷。在上述几部中国古代内容最全面丰富的《道藏》中,都收录了天台桐柏山的藏经,并占有很大的篇幅。可见桐柏山道藏在中国《道藏》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应邀参加《中华道藏》线装书出版座谈会暨颁赠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并代表国家宗教局表示热烈祝贺!《道藏》不仅是道教经籍的总汇,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之一。它既承载了道  相似文献   

20.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古代崇奉道教的著名帝王,崇道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动道教经书的编纂、缮写和颁布。唐代道教经书总集《一切道经》的编纂和缮写,是唐玄宗对道教经书发展的重要贡献。崇奉道教道经、宣扬老子为远祖,是李唐王朝基本的文化策略之一,从根本上讲是为巩固统治基础服务的。这也使以《一切道经》为标志的道教写本经书发展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敦煌道教写经,为我们研究唐玄宗与道教写本经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