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绝对真理?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绝对真理包含二层意思: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们的认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不能被推翻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是指“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就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最近,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这方面的稿件,观点各异;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综述。一、是否应当抛弃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概念?孙凤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党校)在来稿中说,不宜使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概念。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永恒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等概念是带有偶然性的,是借用了当时流行的提法的。实际上,经典作家都认为“真理是过程”(列宁  相似文献   

3.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4.
《反杜林论》未论述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见出。一、恩格斯针对杜林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只着力论述了真理的相对性问题,指出任何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具有思维的至上性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永恒真理”,人的认识成果总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5.
王永昌同志的《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见《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2期)一文认为:“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提法“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认为王文所提出的观点和论据都是不能够成立的。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根本问题,应该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哲学界用由相对真理不断接近或转化为绝对真理等观点来理解真理的过程性。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认为,要理解真理的过程性,还应当研究真理的层次性,并对真理层次的含义及其基本的类型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意见,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研究进展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族I型清道夫受体(SR-BI)具有经典的清道夫受体功能,且是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并能介导HDL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影响血浆HDL-C水平以及介导非酯化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研究过程反映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当新现象被逐一发现,相对真理就逐渐确立,而循序渐进并运用创造性思维,最终将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I)具有经典的清道夫受体功能,且是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并能介导HDL中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影响血浆HDL-C水平以及介导非酯化胆固醇在脂蛋白和细胞之间的双向运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研究过程反映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当新现象被逐一发现,相对真理就逐渐确立,而循序渐进并运用创造性思维,最终将揭示事物的本质,实现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0.
五、社会认识中的真理苏联学者认为,理解社会认识本质的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现象的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真理?如果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认为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党性、真理和价值、真理和理想、真理和方法等问题之中。 (一) 真理的客观性苏联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有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人类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一、因其是一种价值判断,一种求利求善求美等的认识,着眼于揭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意义和功用。这种认识,含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社会性质属性,而这种认识的成果主要反映于思想道德方面,集中体现精神文明的性质。二、从人类认识方式的特点来看,价值认识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它奠基于真理认识之上,但又深化于真理认识,它来之于实然又指向于应然,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因此,主要反映价值认识成果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影响精神文明发展的速度,而  相似文献   

12.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由真理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所谓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按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是不依任何个人,也不依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阶级、任何个人的认识,只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才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这对任何人,任何阶级都是一样的、平等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13.
认为真理是知识与事物的符合,是古希腊罗马的德谟克利特、伊璧鸠鲁和卢克莱修特有的观点。唯物主义真理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亚里士多德特有的,正如列宁所强调指出的,亚里士多德是把真理这一概念同人对客观存在对象的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发展了唯心主义原理,按照这种原理,最高真理是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意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事实证明,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同样的实践基础上,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为什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是:人的反映活动受主体作用的影响。那么,这种主体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迄今对人脑具体活动机制和过程的了解还很有限,由于意识不能简单地还原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范畴在哲学史上形成和发展的顺序的角度考察辩证法诸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作者首先评介了苏联哲学界在解决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方面的几派意见,即:图加林诺夫把事物——关系——属性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当做决定性关系,契尔特科夫等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当做决定性关系,谢伊托夫等从范畴所反映的个别物质构成物的普遍方面出现的顺序出发确定范畴的相互联系。作者认为,这几派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企图仅仅从范畴是反映现实的普遍的方面和联系的观点出发解决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而没有考虑到范畴也反映着认识发展的确定的规律性。但是只有考虑到范畴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才能制定出范畴间相互联系的原则。因此作者同意比布列尔和科普宁的意见,他们在制定范畴体系的时候,不仅注意到范畴反映客观现实的普遍方面和联系,而且还注意到范畴反映着认识发展的确定的规律性。范畴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但并不一定是一个跟着一个地出现的,有一些范畴是同时出现的,但出现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应当把范畴同那个使其内容得到充分发展,并使这一范畴具有典型形式的认识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从哲学史的观点看来,范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作者顺序地分析了古希腊和近代西方哲学之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史从研究个别的东西、它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开始,过渡到思考个别的东西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运动),以后又过渡到认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构成物的存在、运动和相互联系的普遍条件。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把因果性、形式、内容、必然性和规律提到首位。然后哲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阐明所观察到的世界现象的基础(始因)上边,转移到阐明作为运动、发展和本质的普遍源泉、作为所研究客体的一切必然方面和联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上边。最后作者认为,这种认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应当成为制订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客观真理认识的最近的、直接的目的是求得真理。如果我们的感觉、观念、概念没有给我们提供出人类生存本身直接与之相联系和与之相依赖的我们周围的各种现象的客观正确的反映,那么形成任何认识最终目的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乃是不可能的。对象的这种客观正确  相似文献   

17.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客观具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东西。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围绕客观具体性思想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哲学问题意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问题的重大转变,把客观具体地改变世界规定为自己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事物存在方式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客观具体性理解为事物的存在方式的本质特征;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统一,把客观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确定为变革事物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具体性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由问题、理念与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并且向实践化、科学化和操作化方面深入。  相似文献   

19.
认识的真理度及其评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在质上是内容、形式、含意、关系各方面的符合一致的认识。内容的符合一致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客观的基础;形式的符合一致表现为不违反逻辑法则和语法规则;含意的一致性表现为语句的正确运用,符合句子式代号的本义;关系的符合一致表现为对各种内在联系的正确揭示。只有这四个方面同时真,认识才能是真理。但是,这各种符合一致又有个程度的问题,这就是真理的度。跟任何事物一样,真理也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要对真理量的规定性有深刻的考察,就必须用相对精确的定量评价方法去评判。这虽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5年4月19—25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讨论会对真理的本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当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有没有“主观真理”? 有的论者认为,从真理的存在形态考察,既有客观真理存在,也有主观真理存在,主观真理是相对于客观真理而言的。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其先在性,将这种规律、关系以“是什么”这样的事实判断揭示出来,观念地反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