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  相似文献   

2.
胡荣明 《孔子研究》2019,(5):151-158
为解释死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应对死亡所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朱熹从理气宇宙论与道德生命观出发,按照"常理"与"非常理"的死亡分类模式,一方面将"人死为鬼""人死气散"视为"生死之常理",并通过祖先与子孙间的祭祀感格弥缝因死亡所造成的人伦秩序的断裂;另一方面,又将强死为厉解释为气未散尽的非常理状态,并通过终归于散与道德生命的修养等途径予以安顿。朱熹建构了一套理学化的死亡知识体系,具有周全性与涵容性的特点,其中蕴含的儒家人文主义气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正>生命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死观是生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未知生,焉知死",主张将死亡视为一种归宿而泰然处之。缺乏对死亡意义的探寻,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死亡对人的生命所具有的终极关怀意义。这种生死观导致中国人长期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缺乏对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个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多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作为医学人文和生命伦理学的专著,紧扣现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医学根本使命的生死主题,以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为视野,围绕"尊严死亡"这一核心议题,对于人的"好死"愿望和现代医学如何让人"不得好死"的现实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对现代医学如何利用医学技术消解死亡的尊严及生命的尊严进行了反省,并探讨了在现代医学情境下一个人"好死"如何可能的理念和技术策略,是一部当代生死学和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8.
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死的非真实性 一种常见的思考死亡的方式是去否定它.在西方文化的叙事中,关于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在大家"所接受的"柏拉图的思想中,①我们是从一个有关永恒不变的秩序--理型的世界--的假定开始的.然后,通过将其界定为一种变化从而限定了死亡,并且,那种变化是仅仅关注于现象世界内部的物质性方面的.在这种柏拉图式的模式中,人的持久性的同一性(persisting identi-ty)--不朽的灵魂,由于和真实世界的亲和性从而获得了保证.特定的个人或许会在遭受偶然变故的意义上"死亡",但其本质的"人性"(human nature)则由人的不变的理型而获得担保.并且,这种"人性"与教父们所诠释的超越原则的关系也就成为创造的神明.在"生"独立于"死"而不受死的影响这样一种意义上,这种世界观将生死建立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类比,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世界的关系,后者是前者暂时和不完美的反映.通过诸如不朽的灵魂以及超越的世界这样一些形上学和超自然的假定,人类经验被固化并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10.
1968年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几乎都毫无争议地接受了新的死亡定义。这一定义通常被认为是基于新的科学发现,而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即对可供移植的器官的迫切需求及缓解患者、患者家庭、医院和社区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却被忽视了。然而这一新的死亡标准可能依据的三个理由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辩护,与其虚构一个新的死亡定义,不如在尊重人们传统上对死亡的理解(基于心跳与血液循环停止的定义)的基础上而挑战"生命神圣不可侵犯"这一传统的基督教生命观,即我们需要重新考察在什么条件下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允许的。  相似文献   

11.
死亡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令人极度焦虑不安。死亡焦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死亡焦虑具有内隐性,人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死亡焦虑;同时它还具有两面性,既令人不安和恐慌,也促使人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发挥潜能,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焦虑往往被转化为对于"永生"模式的欲求。人类常常从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创造性活动中汲取"永生"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探寻自己的"永生"模式,并为之努力,以纾解死亡焦虑。探寻不到"永生"模式,将有可能被死亡焦虑所压倒,陷入迷茫、困惑或虚无状态。  相似文献   

12.
张远来 《天风》2013,(4):8-10
对于“尊严死”的观点,笔者认为需要厘清几个基本的概念,同时尝试从基督信仰的立场做一点阐述: 一、基督信仰对死亡的定义 基督教所谈及人的死亡,不是指人生命的消失或者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有两个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任何美好的乐章都有终曲一样,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讨论死亡,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人到晚年或身罹疑难险症时,便会感到自己是“西  相似文献   

14.
脑死亡与人死亡江西医学院(330006)刘泉开一、人的死亡生与死,是一对矛盾,两个极端,是人所必经的驿站。人总是先生而后死,人总是要死的。人有生的权利,也有死的义务,这是自然发展规律。新陈代谢,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谁也抗拒不了,回避不了。对于死,人们...  相似文献   

15.
死亡教育既是医学教育应有的内容,同时又是通向其终级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向死而生"则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使其自觉地对自我生存境遇进行体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省思生命,明晰生命的真谛,进而超越死亡,展现人性光辉,活出人生意义,这也是死亡教育意义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6.
死亡教育既是医学教育应有的内容,同时又是通向其终级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向死而生"则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使其自觉地对自我生存境遇进行体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省思生命,明晰生命的真谛,进而超越死亡,展现人性光辉,活出人生意义,这也是死亡教育意义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7.
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死亡会很自然地被归类为不好的体验,人们本能地畏惧、排斥和逃避着死亡。然而,死亡就其本身而言已不在已死之人的经验感受范围之内,死亡意味着失去意识,无从体验,也无从谈起,那么在设定不谈论是否有死后世界及其体验的前提下,死亡对于失去意识的已死之人来说还有好坏之分吗?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这一矛盾开始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对死亡是否可以说是恶的问题始终争执不休。从伊壁鸠鲁著名的死亡论断出发,审视西方现当代对"死亡是恶"观点的辩护,或许可以发现争论的关键在于对"恶"的不同理解方式之上。  相似文献   

18.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19.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人们对死亡的共识,但对于死亡意义的阐释在不同宗教中却各不相同。卡尔·拉纳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德国天主教神学家,从基督信仰方面对死亡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本文简要梳理了拉纳对于死亡的几个主要观点:他不仅对传统基督信仰中死亡、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人作为整体的存在,而且首次提出了死亡是向上帝的全面开放,是人整个生命的圆满事件;最终突出了在基督信仰之内与耶稣基督同死同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死亡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立足构成"生命"重要部分的"死亡",通过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功能目标和课程实施上的比较研究,论证死亡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提升人的心理品质的价值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