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鸣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2):3-8
3 汉字字形的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生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这方面大致包括汉字字形的信息编码、提取以及大脑半球的机能活动特征和神经机制等问题。 3.1 汉字字形的信息编码文字的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方式,历来认为以声音编码为主(兼有意义编码和综合编码方式),汉字字形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特点,那么它的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方式是否也与拼音文字相同,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汉字属表意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中尤以字形的认知学习最为繁难,长期以来,有关汉字的心理学研究亦多集中于字形方面。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将汉字字形的学习看作言语学习中图形、符号类的学习活动,(1)认为学习者的感知、记忆和思维活动是汉字字形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人对汉字的认知始于其字形。而智能计算机对汉字的识别,若能模拟或借鉴人认知的过程或特点,其智能化水平则会大大提高一步。可见,研究汉字的字形知觉,不论对于人或计算机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汉字字形,提出字形四种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型,逐一考查它们与整字或部件认知的关系,最后尝试用当代认知心理学观点,对于经过验证的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沈烈敏(上海教育学院)1前言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有的强调字形...  相似文献   

5.
李錚 《心理学报》1964,9(2):68-74
前言对汉字問題的心理学研究,字形的辨认和掌握是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在心理学中,汉字字形的辨认和掌握乃是知觉、記忆心理学的一个特殊問題。关于这个問題,早从1923年开始就有人探討过。解放以后,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关于識字教学的心理研究更是不乏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汉字字形的掌握是初学識字儿童的一个关鍵性环节。  相似文献   

6.
汉字心理研究对于汉字信息处理,首先是汉字信息输入编码具有积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观察字形或识字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能动地去如实反映字形、字音和字义以及三者的联结关系的过程。认字(首先观察字形)是人积极主动地将字形如实地反映于头脑之中。因此研究汉字信息输入编码方法就要从人同字间的辩证关系出发,一方面分析字形的结构特征依照字形实际;另方面根据人的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运用心理学知识(主要是汉字心理)于编码研究中,使编  相似文献   

7.
速示条件下汉字结构对中小学生识别字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示条件下汉字结构对中小学生识别字形的影响龚雨玲,陈新良(湖南体育学院体育系)1前言汉字是我国的主要文字,对汉字进行研究曾引起了多方学者的注意。心理学者研究汉字,则是本世纪的事。汉字心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汉字进行研究。在汉字心理研究中,字形的辨认与...  相似文献   

8.
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该研究探讨了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认知上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实验一使用同一的“汉字对”刺激材料,三组被试分别进行了字形、字音、字义异/同判断,结果发现反应时和正确反应率均表明,字形、字音、字义认知均与两个大脑半球有关,显示出了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实验二使用“汉字-图形”意义整合判断课题进一步检验了字义认知的“复脑效应”,结果与实验一相同。作者认为,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词汇表征和加工理论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心理表征和加工理论提供了新途径 ,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细化。研究表明词汇不同性质的信息在表征上相互独立 ,词典系统至少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入词典与语音输出词典、字形输入词典与字形输出词典等模块。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一词典系统及其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
汉字与心理原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中包含着心理原型 ,这种心理原型既具有深远的文化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具有其潜在的心理影响力 ;同时也具有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意义 ,能够体现在概念形成、模式识别和原型启发等诸多方面。本文作者对于汉字原型的研究 ,是为了发挥汉字潜在的心理意义 ,尤其是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1 汉字与心理原型的内涵心理学中所使用的“原型”概念 ,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Archetype) ;其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实际上 ,这两种原型概…  相似文献   

11.
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对部件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该研究在两个实验中探讨了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发现无论是弱化还是强化汉字字形的知觉整合性,都带来部位效应量值的相应变化。这些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汉字知觉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还表明.在部件认知作业中同时存在部件及其整字的加工.这似乎是对文字认知混合模型的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变形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笔画数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捷英等提出并采用了汉字通透性概念解释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属性效应,例如笔画数效应、笔画类型效应和结构方式效应。在有关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在速示、重复速示、非速示、时间或空间微观发生等条件下要求被试命名汉字。该研究将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即在呈现变形汉字1200ms后要求被试报告识别内容。结构方式和笔画数两种字形属性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存在着常规的结构方式效应和笔画数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观察到了逆转的结构方式效应。客观计算出的汉字通透性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些效应。该研究和先前研究部分证明了关于汉字字形知觉的一个重要假设:汉字通透性是形成各种字形属性效应的基本或主导原因。字形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可以归结为通透性的影响,这称之为通透性中介假设。  相似文献   

13.
从字形属性、字音属性和字义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以及汉字识别与大脑等四个方面 ,对9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在汉字识别领域取得的新研究结果进行了介绍 ,同时指出了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汉字识别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字形属性、字音属性和字义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以及汉字识别与大脑等四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在汉字识别领域取得的新研究结果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语字词识别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几十年来,字词识别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和阅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1)字词识别是阅读的一个基本成份,它对于阅读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字词识别包含了字形、语音和语义等多种信息代码的加工,但又是在一瞬间自动完成的。人们通常只能意识到识别的结果,而不能注意其加工的过程。因此,这就是为探索人类认知的细微结构和内部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例子。由于汉字词与一般拼音文字相比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有可能直接导致其识别过程的不同,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学者对汉字词识别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词视觉识别的过程和规律。但从现有的研究看,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个领域近几年来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非语义性命名障碍:一个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林  柏晓利 《心理科学》1999,22(4):289-292,309
本研究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根据有关语言产生和词汇认知的理论,对一例脑损伤病人的命名障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个案分析,研究表明:(1)命名障碍可分为语义性和非语义性两类;(2)病人LY的命名无能主要不是因为其语义系统受到损害,而是因为其语音提取受到损害,以致于恰当的语义激活不能激活恰当的语音表征;(3)LY在汉字阅读中的表现也表明了字形信息在词义激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失读病人阅读过程中汉语词的形、音、义三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超群 《心理学报》1989,22(1):43-48
本文通过7例脑损伤阅读障碍病人的阅读行为分析,初步探讨了阅读认知过程中汉字词的“形”、“音”、“义”三个信息维的脑加工途径和三者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以下推论;(1)阅读过程中字词“形”、“音”、“义”信息的脑加工途径是以字形的视觉感知为起点,其后分别与字音和字义建立联系。(2)字形和字义间的联系强于字形与字音间的联系。(3)字形和字义间的强联系可能与汉字特点,以及所涉及的心理学条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内隐学习中东巴文促进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任务分离范式考察了内隐学习中只学汉字、结合图画学习汉字、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幼儿通过颜色判断任务进行学习。实验1采用再认任务考察学习方式对汉字字形外显记忆的影响。实验2采用偏好判断任务考察学习方式对汉字字形内隐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 在伴随学习条件下, 东巴文能够促进幼儿对汉字字形的外显记忆, 东巴文可以成为幼儿汉字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赵静  李甦 《心理科学》2014,37(2):357-362
以汉字、一般线条图、似字线条图和笔画组合为材料,采用字典判断任务考察3-6岁儿童汉字字形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儿童辨别汉字与似字符号的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3岁儿童较难区分汉字与各类似字符号。4-5岁儿童对汉字笔画特征有了一定意识。6岁儿童对汉字组合模式的认识显著提高。笔画意识出现较早且发展速度较快,组合模式意识出现较晚且发展速度较慢。5岁和6岁是汉字字形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速汉字改革运动的进程,有必要深入开展识字教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探讨儿童和成人识记汉字的特点和规律,找出汉字识记的困难的原因,从而为汉字改革工作提供可靠的心理学依据。心理所曾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同音归拼方法方面的心理学研究: 通过四种归拼法(即去偏旁、义近字、改偏旁、无关字等)对随机选出的30个同音归拼字(其中去偏旁字10个、义近字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