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年,报刊上出现了所谓“个人本位”(或“个体本位”)的提法,有些文章是把它作为同“传统”的“社会本位”观念相对立的新观念加以颂扬的。所谓“本位”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些文章并没有讲清楚。但可以看出,大多不是在进行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一般关系的理论探讨,也不是在论述作为建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的“第一原则”这  相似文献   

2.
张琴 《哲学研究》2012,(6):42-47
<正>宋代理学的整体建构,旨在以先秦儒学去解构佛教的教义系统并重建原始儒学。在以儒学为本位的思想重建之中,理学家汲取并融入佛教的义理系统,以拓展儒学所固有的意义限阈,便为题中应有之义。心性之学成为理学话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实与理学的这一根本旨趣密切相联。经过北宋五子,到两宋之交,儒学已经在某种新颖的诠释理念与诠释框架之下获得长足发展,出现了具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现代研究儒学的许多中外学者常把儒家学说概括为道德哲学、伦理哲学,这确实抓住了儒学的重要特点。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儒学的这个特点是由它的心性论所决定的,因此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心性之学,它具有道德理性主义的特征。心性论是研究人的本质、本性和自我价值及其如何实现等问题的哲学理论。它探讨人与自然(天)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说明人的生命、情欲、知觉和道德理性,精神自由以及心性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角度看,儒学主要体现了一种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仁爱人格、弘毅人格和革新人格是儒家自强人格的主要内容,其终极目标则是养成健全人格。儒家的自强人格既具有个人取向,也具有社会取向。它以个人取向为基础和出发点,以社会取向为最终目标,从个人取向逐渐扩展至社会取向。实践学习、克服偏私、正确处理理情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培养儒家自强人格的4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东亚儒学研究是近年来儒学研究领域出现的诸多新的理论动向之一。在东亚思想、东亚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的今天,如何对曾经在东亚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儒家学说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是东亚学人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李存山 《现代哲学》2002,3(1):69-73
面对各种挑战,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仍需要作切实的严肃的思考。儒学已不可能恢复其历史上的“独尊”地位,但它要恢复其活力,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哲学中的“一元”,就必须完成其现代转型,成为一种现代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承担起“人类各种价值的总协调”这一哲学使命。新儒学需要与其他学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良性的互动,不仅在“正德”方面突出其价值,而且在“利用”(经济)、“厚生”(生活)、“致知”(科学)和“立制”(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学说逐渐达成“重叠的共识”。人类在21世纪将更加提升“交往理性”,更加重视“正德”.儒学在2l世纪将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用儒学是对各种应用性儒学具体形态的新综合,是围绕人们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针对儒家文化的内容、传统、价值、作用等进行阐释和创新的学科体系。应用儒学包括基本理论、经典阐释、学科儒学和问题儒学四个类型,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地域性和通俗性四个特点。应用儒学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也是儒学自身变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礼学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备受推崇,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却饱受批评,在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思潮中也黯然退避。那么,儒家礼学的真精神究竟是什么它能否在经过转换后为现代社会的伦理制度建设提供一份资源这是儒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一、儒家礼学的“体”与“用”中国传统的礼涉及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礼教、礼仪、礼制、礼法、礼俗等多种提法,但从存在形态上看,主要可分为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立文 《现代哲学》2001,(1):70-76,96
儒学称谓始于汉,“河间献王德……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儒学,简言之是指儒家的学问、学说的总和,进而追问儒学的主旨是什么?是指以周孔之学的发生、发展、演变为对象,以求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以仁礼贯通天、地、人为核心,以天人、义利、心性的融突和合为目标,以成圣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儒家基于美德的道德学说中并非不存在权利的观念,否则,便难以理解儒家社会中有关财产的典章制度以及承诺与契约的实践是如何实现的。认为儒家道德中不存在权利的原因,是将关于权利的词汇与关于权利的观念混同起来,尽管儒家学说中并不存在一个关于权利的专门词汇,但对权利可以做出有效理解。如在《孟子》中,虽然没有"权利"一词,但对权利观念有明确的论述。由于儒家对权利的分配、范围、界限与现代西方理解有所不同,没有发展出一种人权理论。对于今日之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将针对后现代西方的治疗方法应用到中国不仅不恰当,而且可能妨碍到对传统儒学的转化和改造。  相似文献   

11.
正儒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有体系、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儒学自诞生以来,特别是经汉武帝的表彰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和主干,成为中国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维系祖国统一、文明繁盛的精神力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儒学或西出流沙,或远渡重洋,影响了古代东方乃至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和学术创新。儒学作为具有系统理论、丰富内涵的经典之学、治平之学,是指导历史中国发展演进的正统思想和实践伦理,也是具有世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古典学说和东方智慧。我们无论是要研究既  相似文献   

12.
老子会见孔子汉画像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会见孔子汉画像出自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 ,距今一千八百余年。武氏祠是一组东汉后期武氏家族墓群地面上的石构装饰建筑 ,现存汉代画像 50余幅 ,其内容题材、思想意识和雕刻技法等居全国汉画像石之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评价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埃及石刻和希腊瓶画。在东汉儒学占社会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在儒学圣祖孔子故乡的孔老相会汉画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一老子是道教的创始者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倡导者 ,两位哲人的相遇可称得上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哲学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和军事活动家、以“阳明”称号而闻名于世的王守仁(1472—1528),是中国明代哲学史上的核心人物。王阳明的学说具有真正革新的特点,然而它在许多方面却又有固守传统的外表和有明显地融合过去古典遗产的趋向,特别是融合与其思想相对立的过去古典遗产的特点。虽然王阳明自称其学说为儒家正统,且对道家和佛教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却没有与正统儒学融为一体,也没有与道、释二家断然隔离。他的学说因为是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历史时间意义上的,虽然发生在现代的场景下,但基本内容是传统儒学或经学的;一个是学术内容意义上的,认识到传统儒学的缺陷和西学的合理性,并致力于儒学自身的现代化尝试。马一浮的道德学说虽然出现在中国现代的文化背景下,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走回了传统儒学,未能涉及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问题,应当属于历史时间意义上的现代新儒家学说。本文系统探讨了马一浮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对其做出了合理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本来没有儒学。儒学是在中国三代(夏商周)文明进入整合升华时代———春秋时期,由一位穷困的教师、我们尊称为孔夫子的人率先创立起来的。他的伟大而动人的故事,凡崇尚儒学的士子,无人不晓。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作为一种挽救失坠的官学而出现的私学,也是重整礼治以结束社会纷乱状态的一种思潮。起初它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它凭借着文化下移的新形势,依托于创办私学的新事物,创立并广泛传播了儒家学说。当时的年轻人只要送上一些干肉就可以受教。孔夫子为了扩大生源,实行了“有教无类”的方针,历来被贵族垄断的官学,由于文献的…  相似文献   

16.
强昱 《哲学动态》2007,(8):23-28
中国政治思想格局在汉末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三国至五代时期极为兴盛的道家(包括道教)与佛教的蓬勃发展取代了儒学的地位。而儒学的不同历史命运总是表现为复兴与沉沦的交替。中唐名相权德舆与哲学家李翱对儒家学说的理解,开启了宋明儒学发展的方向。这表明,某种价值关怀的兴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形上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仁学本体论》一书的目的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学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是石峻先生6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长文,它体现了先生对从先秦孔老到宋明儒学绵亘两千余年的中国人性论发展史的思考。石先生以为,中国哲学的人性问题,从思想史入手进行研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譬如,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会有不同的理论水准、认识方法、思想情感和政治立场;前后时代思想家的某种讨论“面目相似”,然形似而实未必是,有延续更有变化。“尤其时代越晚,牵涉过去越多,困难更是增加”(《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附记》,第380一381页)。积累的资源越多,分析的负担也就越重。要能穿透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而把握住中国人性理论的实质和精髓,并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20.
当代新儒家的本体论与现代化施忠连当代新儒家的本体论除冯友兰哲学以外,都继承了陆王心学的传统,把人的本心,即仁心作为世界的本体,只不过不同的哲学家论证的方法不同。以本心为宇宙本体,对于现代新儒家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第一,据此为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确立了最高价值观念。第二,仁心为现代人的人生确立了最高目标,使人生变得美好,富有意义。第三,以仁心为本体,说明人们应反求诸己,发扬它作主宰的精神。第四,心本体是创造精神的不竭源泉。第五,肯定儒家思想的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现代新儒学的目标是让新儒学成为现代人精神发展的总指导,成为现代文化的思想基础,从而能够支配现代化过程。然而实际上,现代新儒学对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影响微乎其微。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代新儒学受其本体论所局限。现代新儒学过分倚仗他们的本体论,因此他们重视抽象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理论,轻视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是由于他们受传统儒学以本统末思想方式的影响,认为现代社会所有理论的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确立本体。现代新儒学过分倚重形而上学,根源于其本体论学说中的一个致命伤,即将实在与主体混为一谈,也就是把心本体与宇宙实在相混同,从而完全否定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