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生缺陷是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妊娠早期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残疾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三级干预是目前我国各地采取的对出生缺陷进行干预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以发展观,辩证观审视出生缺陷干预中的伦理问题,更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ion,BD)已经成为目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国家计生委于2000年组织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结合哲学思想对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以及干预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出生缺陷监测及干预工作应坚持面向整个育龄人群、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面向高危人群,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多部门联手服务模式,形成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基本平台和以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的二、三级出生缺陷预防基本平台.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出生缺陷情况分析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生缺陷监测及干预工作应坚持面向整个育龄人群、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面向高危人群,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多部门联手服务模式,形成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基本平台和以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的二、三级出生缺陷预防基本平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环境污染可以通过作业环境、室内环境、生态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遗传变异导致出生缺陷,或直接损伤身体等原因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并且提出了心理干预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出生缺陷是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出生缺陷的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单纯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出生缺陷不到其总数的1/3,另外2/3以上的出生缺陷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因此,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在出生缺陷中的作用,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对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严重缺陷新生儿实施安乐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京大学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监测的结果表明,中国项目监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5‰.如果以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均数15‰来估算,中国每年约有30万-40万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出生.包括存活的、在不同年龄段继续被发现和检测出出生缺陷的病例,中国实际每年的出生缺陷患儿大约有50万-60万[1].出生缺陷也是婴儿死亡,儿童/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999年中国城市每3名婴儿死亡,有1名由于出生缺陷[2].以上数据表明,新生儿出生缺陷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整体人口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8.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卫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缺陷(birth defect)是一种婴儿在母亲的子宫内便发生了的发育异常[1],即出生时就存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畸形、智力障碍、代谢性疾病等。当今,出生缺陷已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出生缺陷的发生直接影响着婴儿死亡率。我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日益突出,1996年~2004年,我国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28.38/万[2]。出生缺陷所带来的健康损失和疾病负担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已经成为影响民族素质的公共…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干预研究显示有效阻断口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可阻止或逆转新发生的糖尿病。已完成的临床免疫调节干预研究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有数百项Ⅰ、Ⅱ期临床阶段的干预试验研究在招募或进行中。早期临床试验发现长期服用T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可提高新诊断1型糖尿病的缓解率,但是由于担心其长期服用所致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终止了其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集中在抗原特异性(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65)、抗原非特异性(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治疗和促进β细胞新生等措施方面,这三大类措施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实现更有效的干预效果和较低的毒副作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临床研究的现实意义较一、二级预防研究更大,可在较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资金和精力获得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而这些试验的成功更加有利于一、二级1型糖尿病的预防。寻找更准确的1型糖尿病发病预测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方法是成功探索1型糖尿病干预手段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干预研究显示有效阻断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可阻止或逆转新发生的糖尿病.已完成的临床免疫调节干预研究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有数百项I、II期临床阶段的干预试验研究在招募或进行中.早期临床试验发现长期服用T细胞抑制剂环孢素A可提高新诊断1型糖尿病的缓解率,但是由于担心其长期服用所致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终止了其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集中在抗原特异性(胰岛素、谷氨酸脱羧酶65)、抗原非特异性(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治疗和促进β细胞新生等措施方面,这三大类措施的联合应用有可能实现更有效的干预效果和较低的毒副作用.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临床研究的现实意义较一、二级预防研究更大,可在较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资金和精力获得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而这些试验的成功更加有利于一、二级1型糖尿病的预防.寻找更准确的1型糖尿病发病预测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方法是成功探索1型糖尿病干预手段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1.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卫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缺陷(birth defect)是一种婴儿在母亲的子宫内便发生了的发育异常[1],即出生时就存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畸形、智力障碍、代谢性疾病等.当今,出生缺陷已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出生缺陷的发生直接影响着婴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和干预方法。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分析涉及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及质性研究,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干预、运动锻炼、同伴支持等。然而,现有干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并且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机制的研究,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同时研发有效、特异性的测评工具,开展严谨的临床实践研究,可为针对性制定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的干预方案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着的半公开的、隐蔽的缺陷新生儿安乐死行为,因家庭负担、社会宽容态度和相关法律不完善致使该现象长期存在.当务之急是制定缺陷新生儿处置法规并将其作为整个出生缺陷干预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避免缺陷新生儿安乐死行为的滥用和无序,保障成千上万非严重缺陷新生儿的生命权益.  相似文献   

14.
对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运行半年进行短期总结。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管理的出生缺陷干预救助与诊疗管理平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7月~2018年1月救助的患儿共66例,同时作为比较,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同类疾病谱患儿共110例,通过比较同类疾病患儿救助与非救助方面,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花费、住院天数、预后评价、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指标。收集不同疾病以上指标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 17.0进行t检验。通过比较先天性多指(趾),漏斗胸,胆道闭锁三种疾病,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花费、住院天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评价方面,通过各病种术后评价方法获取优良率指标,通过比较发现两组中三种疾病在优良率方面接近;满意度调查评分,两组中三种疾病各自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对出生缺陷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切实减轻经济困难患儿家庭负担,在临床应用实施过程中没有出现资金浪费,过度医疗的现象,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长期支持推广。  相似文献   

15.
出生缺陷是婴儿死亡、儿童和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还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精神、道义负担以及痛苦。在其临床干预的决策上临床医生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丰富相关知识,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努力提高产前诊断正确率并对病人进行科学的引导;(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尊重个人意愿;(3)尊重医学伦理学的同时尊重国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其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损失,同时消除医患纠纷,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16.
出生缺陷儿的救治决策不仅是新生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面临的难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除了医学科学上的可行性外,出生缺陷儿的救治决策是否合乎伦理也十分重要。阐述了出生缺陷儿的处置困境的现实来源和相关伦理学理论,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启示和具体案例,探讨出生缺陷儿的处置决策的主体、原则和方案。同时,针对建立更加全面的社会机制、法律法规提出建议,以供未来的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认知增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增强认知力的手段和干预措施更高效、多样化,但也使其面临更为严峻的伦理挑战,有关认知增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全面地介绍了认知增强技术主要有认知增强药物、基因干预技术、神经刺激技术、电子机械增强和复合性认知增强技术五种类型,及其引发的安全、公正、自主、尊严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和该技术的相关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国外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作了概览与评述。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危机干预中的评估的重要性。在干预中,评估是进行干预的前提条件,更贯穿干预过程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不断评估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断确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才能确定采用相应的应付策略和支持系统等。其二,国外许多不同的干预模式具有3个特征:一是阶段划分技术,将干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与策略。二是整合倾向,将不同的干预模式、支持资源加以整合,使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三是特异性发展,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应激情境作深度拓展,发挥干预的特异性效果。“非典”流行对我国的危机干预体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国面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体系还有待于健全。虽然不能照搬外国的干预模式,但是其思路与技术、经验与教训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主要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多年来对HIE的干预存在较多争论,本文辩证分析了目前国内HIE治疗的误区,提出对于HIE的干预,需要从机理入手。缺氧缺血事件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是动态变化的,辩证的对待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矛盾是确定干预措施的基础,主张在时间窗内、急性期后、新生儿期后等不同的时间段内采取针对性强、连续的干预策略,初步提出程序化干预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会发展为青少年犯罪。本研究总结了三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快速跟踪、多系统治疗和专注力训练。快速追踪包括两种水平的干预措施:普遍性干预和选择性干预;多系统治疗是个别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专注力程序简单易学,可用于攻击行为的自我控制。通过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总结,我们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实际干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