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母亲年轻的时候非常强势。她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可谓生逢乱世。新中国成立,三代贫农出身的母亲迎来了好时代。她十几岁时,外祖父病逝,外祖母孱弱,小舅舅又年幼,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还未成年的母亲像男劳力一样挖土方挣工分,又像绣女一样缝衣纺线,日夜劳作。硬生生凭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勤劳和韧劲拼过了建国初期的贫穷落后和自然灾害,供养着外祖母拉扯着小舅舅,再后来她成家生子,又养大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於靖 《天风》2018,(1):24-25
在常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们却在母亲的身上看到了上帝的荣耀母亲原名张蕊青,生于1932年3月,早年不认识救主耶稣基督。当时,她四姐是家中唯一信主的。九岁时,母亲得了严重的伤寒,奄奄一息。因受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甚至无抗生素治疗,只能在家等死。恰逢主内的朋友来探望她四姐,得知母亲病情后,马上向她传了福音,并恳求上帝医治、拯救她。  相似文献   

3.
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多,但由于自幼受爱好舞文弄墨的外祖父的熏陶,耳濡目染也背会了不少古诗词,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让人想象不出来她是一位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农家妇女。  相似文献   

4.
看见     
刘凌维 《天风》2017,(10):53-53
马大嫂,是我远房的一个亲戚,年龄比我母亲还要大不少,因为姓马,属相也是马,周围的人便都叫她老马。她是母亲在我们村结的第一个福音果子,当时周三、周五晚上她几乎都会来我家跟我母亲学几节圣经,一起唱诗、祷告,并且只要干完农活和家务,她几乎是“长”在我家里。所以,尽管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住校,仍有不少机会见到她,渐渐地便了解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神奇的布施     
1950年代,我们家住在加尔各答。我的父亲是从建志来的婆罗门。家里还算殷实,但他因为娶我母亲便在老家呆不住了。母亲属于南印度最早的女传道人。她从小便跟随她的爸爸奔波跋涉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地宣说福音——好消息。以后妈妈也成了  相似文献   

6.
许瓈 《天风》2003,(1):38-38
我出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外祖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在母亲的指引下,我开始跟她参加主日礼拜。尽管那时我还很小,有关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还知之甚少,但圣殿的肃静与辉煌,摇曳的烛光,优美的圣诗,每周调换的鲜花以及各类殿堂内的装饰,给我留下了深刻又难忘的印象。教会真不愧是一座指引着众人前进的金灯台。每逢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曾浣凌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 抗战初期在澳门培英学校任教时,母亲最初接触到基督教。不久后她接受福音受洗归主。从此,侍奉主就成为母亲一生的目标。从抗战期间在重庆开始为基督教女青年会工作始,直至“文革”后被请回基督教全国三自协助推动教会事  相似文献   

8.
王兴晓 《天风》2014,(11):12-13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  相似文献   

9.
冯淑仙 《天风》2022,(2):54-55
<正>一位认识多年的牧师来电找我咨询。她在某市中心的一间福音堂服侍,与两位传道一起牧养约一千多名信徒,工作十分繁重,加上她做事认真,总要亲力亲为,又在教会楼上住,所以一周七天都在工作,几乎没有休息。好在她的女儿已经在外地读大学,丈夫和母亲帮忙家务,家事不用她太操心。  相似文献   

10.
马素英是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相城教会的一个姊妹,年已73岁,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她"马姨".马姊妹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看到神在母亲身上显出的大能,她的心里很早就埋下了福音的种子,她和哥、嫂、弟媳都先后受洗归主.提起马姊妹,教内教外无不交口称赞,称她是完全奉献的模范.关于她的事迹,《淮北日报》曾有"雷锋在身边"的主题报道."愿向主奉献一切,我所有时间、财物;献我身,献我灵魂,永完全,永归与主."(《依傍十架歌》)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的实践.马姊妹一路走来,亲身经历了相城教会的发展;相城教会的兴旺也见证了马姊妹的付出.  相似文献   

11.
1932年我出生在信徒的家庭,父母亲都在教会任过执事,外祖父也是教会的执事。当年父亲就是单身入住母亲家中,而且外祖父和父亲都在40几岁就离开人世,故我们家在较低的生活水平线上挣扎。父亲生前单位经理的弟弟同意每月2  相似文献   

12.
听到我最亲密的朋友、最尊敬的老师韩德明女士离世归天的消息,我十分痛惜。她毕生热爱中国,关怀中国教会,为神作了美好的见证。她对我始终热情备至地关怀,我把她当作最好的老师,我永远不能忘怀她给我的引领和帮助。 韩德明女士出生于一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女传道。他们一家人远涉重洋,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传福音。父亲死在中国。韩女士青年时就决志奉献,为神作工。她一直在中国四川嘉定传道直到中国解放初才返回加拿大。韩女士为了圣工终生未婚。  相似文献   

13.
邸尚登 《天风》2006,(12):45
裘亚冠长老7岁时丧父,下面有两个弟弟,母亲任教会传道。外婆是一位爱主很深的老太太。她长在基督徒家庭,深受上代之熏陶,虽家境清贫,促使她从幼小就能自理生活与学习,12岁即住读求学,品学兼优。年轻时求学在景海幼儿师范,并参加青年女子立志布道团,为基督使命,传道作证,引人归主,同得福音的好处。  相似文献   

14.
母亲     
母亲今年七十岁,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勤劳、善良的一生将永远影响着我! 母亲对儿女特别关心照顾,尤其在神修生活上,为儿女们立着善表。母亲常年如一日进堂、无论天气如何。每逢教会节日,她更忙了,外地来的教友多,母亲为  相似文献   

15.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记得那年的圣诞节,母亲第一次带我去了当时还是聚会点的江湾基督堂,而那日的所见所想,时至今日仍镌刻在我内心——我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学穿着洁白的圣衣,唱着《平安夜》进殿.  相似文献   

16.
一、美的引路人 1930年10月17日,我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汊涧镇.外祖父王东屏老人为我起了一个名字,叫王名驹.解放后,我就写成王明居,一直用到现在.父亲王锡章(字宪斌),英语、国文,均有素养.母亲王絮生,喜爱古代通俗文学.他们对我言传身教,使我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韩胜利 《天风》1994,(8):32-33
编辑同工:我有一个三妹妹,信主已经三年之久,至今我还不相信她是个信主的人,我考虑她是属于《天风》里说的那种受了异端邪说影响的人。她第一次听见福音是1990年10月,有一个女人向她介绍关于信主的好处。我曾对她说:  相似文献   

18.
赵鑫 《天风》2014,(11):46-47
<正>卡尔·亨利(1913-2003)美国当代福音主义运动的奠基者与塑造者,他的影响与印迹存留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福音派神学的代表人物。卡尔·亨利(Carl F.H.Henry 1913-2003),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市,成长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亲是信义会信徒,母亲则是天主教徒。在青少年成长期间,他受到来自家庭的信仰影响很少。虽然青年时受了圣公会的坚振礼,但他还是远离了教会,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  相似文献   

19.
刘凌维 《天风》2022,(10):37-38
福音种子 在信仰上对我影响最早的是我的外婆,我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她虽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主妇,但对信仰却非常虔诚,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她也不肯放弃信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教会渐渐开始恢复后,外婆更是不辞辛苦地服侍弟兄姐妹:探访生病的人,扶持软弱的人,安慰伤心的人……外婆平时也很关爱亲友、邻里,热心向他们传讲上帝的福音.  相似文献   

20.
正我认为母亲的含义是影响。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其影响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大意是一群动物在野外玩,长颈鹿突然说不好了,发大水了,大家就往山上跑,跑着跑着被一条大河拦住。河面上有两座桥,一座是有护栏的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