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主要有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特质取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和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社会认知取向以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揭示了个体内部动态的心理过程。未来的道德人格研究要强调两类取向的结合,加强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不同研究取向的应对问卷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现实和精神压力的增大,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研究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建构了各种应对问卷,此文总结了5种主要的应对研究取向,包括应对过程研究取向、应对特质研究取向、应对认知思维研究取向、应对能力研究取向以及特定情境应对研究取向等,并对相应的问卷做了一个整体的回顾,最后提出了应对研究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对应对测量工具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范春林 《心理科学》2005,28(5):1182-1184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从社会认知取向分析了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即,人的因素和情境因素两个输入变量通过影响个体当时的内在状态和后继的评价与决策过程而产生攻击行为;同时,它还阐释了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即,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的情感要素,与攻击性相关的知识结构的发展、自动化和强化。对个体会产生长期的影响,从而改变个体的人格。该模式代表了攻击行为认知研究取向最新的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与人格、应对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分析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与人格、应对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对21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自评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49.1%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哮喘患者的抑郁程度、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人格、应对和社会支持都是影响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神经质是其重要的预测因素,它除了能直接影响哮喘患者的抑郁程度,还能通过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其起间接的作用。研究提示人格的神经质、公正严谨性和消极应对方式是支气管哮喘伴发抑郁的直接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人格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之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建构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SLEC、CSQ、EPQ、PEI、SSRS、SCL-90对湖南省47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自我评价、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通过人格、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2)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并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3)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内部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6.
段文杰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16-1627
正念是当代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尽管其应用在临床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但对于正念的理论研究却亟待加强。在对正念的三阶段概念演进过程及四种取向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后, 发现目前对正念的理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不够清晰, 它可以指代一种行为(冥想)、心理状态、心理过程, 甚至是一种人格或类人格特质; 二是测量过于多元, 有状态取向、能力取向、认知取向和特质取向。两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正念。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及以往实证研究, 建议可以借鉴价值实践分类体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以类特质为取向, 采用兼顾文化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方法, 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核心内涵, 在命名、测量上突显个体对当下经验留心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个体应对紧张情境的两种理论述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对目前应对研究中形成的两大理论——特质论和过程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和评论。作者认为,特质论较好地解释了应对方式选择的内在自我动因,但所坚持的应对效果先验确定的观点不利于解释应对行为的学习和改变;过程论在预见、评价、调整和控制应对方式上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但应对过程的测量具有较大的困难,某些情况下仍然需要借助对稳定人格特征的评估。因此,两种理论有机结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将是应对研究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8.
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叶一舵  申艳娥 《心理科学》2002,25(6):755-756
1 关于应对的主要理论观点1.1 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该观点源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卫机制理论 ,认为个体面临应激性事件时会无意识地运用否认、压抑、投射、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应对问题。这一观点为应对指明了无意识层面上的研究方向。目前 ,应对领域研究的防御机制已不再是弗洛伊德意义的概念 ,而是更倾向于强调个体对环境、社会的适应性应对及实证研究 ,并注重意识领域的研究。1.2 人格功能理论的观点认为个体广泛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 ,每个个体都处于和应对有关的几种人格维度上。如内向—外向(Eysenck ,194 7)、面对—逃…  相似文献   

9.
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集体。能动与共生是一种人格分类系统,能够对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领域进行有效划分。对于能动与共生在不同的人格领域中是何种关系,以往的理论和研究存有分歧:在特质领域中正交关系受到了较多支持,在动机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不完全对立的分歧,在价值观领域中存在着对立与正交的分歧。分歧的可能原因包括研究者对于概念界定的差异、不同人格领域的独特属性以及领域间的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于这两者的含义及关系的影响,考察这一分类系统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应激及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人的心身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是近 2 0年来倍受关注的概念。许多证据[1] 表明人格在应付生活事件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反过来 ,从发展心理学、人格形成的社会化过程等理论角度[2 ] ,也充分证实了生活事件或应激等对人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应激的中介机制固然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在人格基本形成以后 ,生活事件或应激对人格所起的作用。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或较长时间里都处在困难境地时 ,一个人的人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说应激或生活事件会对人的人格发生怎样的作用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