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着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阳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对辽阳地区婚礼当天的婚俗作简要介绍,着重对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观念及文化心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婚姻道德生活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绵延几千年,在近代的历史巨变中,虽然没有完全改变,但是,在婚姻目的、婚恋模式、结婚习俗、婚姻形态、夫妻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动向,展示出新兴的婚姻道德观念和婚姻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兰芬 《现代哲学》2001,3(2):75-79
道德选择是人生需要面对的诸多的选择中最基本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人们总是用“善恶”、“正义与非正义”、“人道或不人道”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的各种行为,并据此进行道德选择。道德选择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开端,而且是道德行为的指南,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认真研究道德选择中的道德自由、道德责任、道德困境等问题,对于道德主体优秀品质的形成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普什图人的婚姻行为深受伊斯兰文化、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部落道德规范的影响,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普什图人传统婚俗和家庭婚姻观。一、普什图人概述普什图人(亦称帕坦人),起源于苏莱曼山谷地区和加兹尼与坎大哈高原地区一带,目前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分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的边境。普什图人总人口为2749万,其中巴基斯坦境内有1639万人,占巴总人口的11%,阿富汗境内有1110万人,占阿总人口的43%。[1]普什图人全民信奉伊斯兰  相似文献   

5.
传统婚俗文化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与人类的繁衍和社会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礼义、礼仪与习俗,同时衍生出相应的婚庆用品。现代婚庆用品设计积极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在新的设计中融入传统婚俗文化,提升了传统婚俗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侯强 《管子学刊》2001,(2):49-52
齐“巫儿”婚俗始于春秋时期,直至汉代仍在齐地流行,是周代“同姓不婚”主旋律下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齐巫风仙气的浓郁,为齐婚俗带有“巫”的成分提供了良好的生成土壤,而商品经济的发达,又使齐地风俗体现出礼教精神淡薄,加之东夷土著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使齐婚俗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道德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一本力作———《市场·科技·婚姻与道德》评介徐少锦目前,道德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前两者制约下的婚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则是热点中的热点。张学增和陈善卿两位学者所著《市...  相似文献   

8.
特殊原因会造成一些女性再次面临婚姻的抉择。但因主客观的原因,与第一次婚姻相比,再次婚姻的前提、择偶的范围和标准,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经验等都截然不同。正因为如此,不少女性产生了影响再婚质量和生活的若干心理障碍:畏惧心理:传统的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婚姻经历的独身女人会产生“再婚不光彩”的念头,害怕周围人们的耻笑,对再婚缺乏足够的勇气,被旧的婚俗观念所束缚,不敢越出“雷池”。  相似文献   

9.
中国穆斯林婚俗杂谈郭承真●中国穆斯林婚俗,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也受到汉族习俗、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一些影响,并受到国家法律的约束。伊斯兰教主张结婚对象原则上应是穆斯林,但规定穆斯林男性可以娶"曾受天经的自由女",也就是信仰犹太教、基督教等...  相似文献   

10.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地域、民族风尚等原因,古往今为,仡佬族的婚姻都比较自由、淳朴。婚俗各地不一,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生活一直处于封建宗法道德的束缚中。随着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传入,引发了中国传统婚姻道德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为从追求家族利益到追求爱情的婚姻目的转变;从包办婚姻到婚姻自由的婚姻观念转变;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转变。但这些现代婚姻道德元素的出现,并未改变传统封建宗法婚姻道德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婚姻关系和婚姻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总的来说,婚姻关系由相对宽松和自由逐步过渡到严格和规范,婚姻观念亦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男女之别"渐次过渡到婚姻及家庭生活领域内的"从一而终",并最终使"夫为妻纲"的观念初步形成.婚姻道德的提出本身是对于婚姻及两性关系的规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前提下,这种规范更多地表现为对于女性的片面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毛泽东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习近平  相似文献   

17.
习俗文化是贯穿于日常社会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它涉及到一个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入乡随俗",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本文小小说《索碧哈》为例,解析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回族的婚俗文化及差异,让我们了解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在感悟回族和阿拉伯民族婚俗文化差异的同时,体会别样的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婚姻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指示和判断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是非的准则和规范,是现实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婚姻道德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受现阶段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婚姻基础构成,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实际。同时,其建设也不能忽视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与现阶段精神文明水平相联系的群众可接受性程度。婚姻道德的探讨,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有关论述。在本书中,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  相似文献   

19.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道德行为所进行的善恶评判。在道德生活中,人们对任何道德行为,总是有着道德评价的。可见,道德评价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意识,而且也是道德生活中一种广泛的、基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20.
医患关系是医方与患方因医疗活动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Sandu、Caras和Nica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阶段引入医患关系的发展,根据其发展深度的水平建立了医患关系的道德发展模型,提出了道德视角下医患关系发展的三个水平,即前习俗道德水平、角色和服从的习俗道德水平和后习俗道德水平。探索了与医患关系道德发展相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期望差异、信任和心理需求满足,并依据该模型从道德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