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反社会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反社会及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相似文献   

2.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3.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2,25(6):702-705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的道德冲突情境中,线索及其与行为的匹配性对儿童行为预测、情绪推断及其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7、8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根据他人特质推测情绪的能力,但是他们还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2)儿童对亲社会情境和犯过情境存在不同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3)在他人特质与行为匹配的时间,儿童更容易根据他人的特质来推测其情绪反应;(4)在他人特质不良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根据特质来预测其行为;(5)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优于对他人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5.
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道德情绪归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研究采用情绪归因判断作业考察120名4—10岁儿童在道德行为情境中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匹配关系对情绪归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的匹配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都有一个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年龄倾向,但其转折年龄却受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具体匹配关系的影响而略有先后。性别因素不影响儿童的情绪归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故事情境法探讨6~10岁儿童对损人情境下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发展。结果发现:(1)在损人情境下,6岁儿童能理解损人行为是不对的,但直到8岁儿童才能理解旁观行为是不对的;(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判断损人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结果定向过渡到道德定向;儿童判断旁观者的愉悦程度逐渐降低,情绪归因从无法有效归因过渡到道德定向;(3)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同时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6岁男孩判断损人者愉悦程度显著高于女孩,6岁男孩判断旁观者愉悦程度显著低于女孩;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该文运用临床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亲社会情境中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状况。结果表明:在亲社会情境中,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消极到积极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助人者会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年长儿童则认为助人者会体验到高兴等积极情绪,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体验愈加复杂。在道德情绪归因中,年幼儿童倾向于结果定向的归因,一年级儿童中大部分以道德定向为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定向逐渐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实验参照艾森伯格—伯格设计的亲社会两难情境,编制适合于我国儿童生活实际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故事,以研究我国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所研究的我国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基本上与艾森伯格—伯格的结论一致,但他们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略高于美国同年龄儿童;不同的两难情境对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在亲社会道德推理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SIP)存在不同:攻击性儿童具有敌意的归因倾向、破坏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攻击性反应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而亲社会儿童则表现出友善的归因倾向、加强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亲社会行为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注意分离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效应;扩展SIP模型的研究领域以探讨儿童社会适应与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0.
儿童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社交性、群体制约性等特点;其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更接近于原型表征方式,特质型亲社会行为处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中心位置;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受其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影响,不同类型的儿童和不同种类的情境对SIP过程产生交互影响;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解决同伴冲突的技能和情绪胜任力等方面的团体干预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亲社会儿童具有独特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友善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等。应用SIP范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楚地揭示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而且还对儿童的行为矫正和训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时在理论模型及方法工具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13.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18~24个月;②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③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5.
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llavior),在理论上存在一个争端:“亲社会行为是否构成人格中一个独立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能否保持一致性?已有的研究报告,结论不一,分析其原因,每个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内涵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对被试的年龄取样也各异,实验情境的设计与被试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并且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是个空白。根据我们对3~6岁幼儿行为的观察、分类,以及我们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幼儿的亲社  相似文献   

16.
张日昇  于泳红 《心理科学》2002,25(5):527-530
本研究采用情绪判断归因作业,考察了4—10岁儿童在中性动机情境中,对结果与意图信息的整合能力。结果表明:在结果与意图匹配情境中,儿童以积极的情绪判断为主;在结果与意图不匹配情境中,儿童以消极的情绪判断为主。而在对情绪判断进行归因时我国儿童采用了更多的标准,经统计分析表明,在中性动机情境中,4—10岁儿童都已具备了整合结果与意图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情境故事考察了246名12-16岁中学生在三种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结果表明,12-16岁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低年级)和14岁以上(中高年级)中学生之间,初中阶段是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情境类型对中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在付出代价最高的利他情境中,中高年级中学生出现更多的混合情绪判断与移情定向归因。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长江  王宪清 《心理科学》1993,16(4):205-210
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真 《心理科学》2012,35(4):926-931
采用儿童移情和亲社会反应量表,由母亲(n=86)和老师(n=8)分别对86名3-5岁儿童进行评价,并记录实验情境中儿童的亲社会反应,考察母评和师评间的一致性,以及两种评价对儿童亲社会反应的预测性。结果发现:(1)母评得分高于师评,两种评价只在男孩中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2)只有师评能预测男孩的亲社会反应,两种评价对女孩的亲社会反应都有预测作用。结果提示评价者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评价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关注点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67对3~6岁的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假设情景法探索母亲对不同情景下儿童问题行为的归因方式,并考察这种特定情景下的归因对儿童后续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儿童消极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对儿童不同问题行为的稳定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存在情景上的差异;(2)母亲的不可控归因和稳定性归因可以影响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发展且受到儿童消极情绪的影响,但母亲的归因方式不可以预测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