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海》2016,(1):212-216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丰富而深邃,其关于文化的论述有五大内核:唯物、辩证、实践的文化观;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生成与发展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阶级利益的维护"意识;市民文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文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的最生动展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不是文化?数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看成一种文化?数学属于什么文化?这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分析,这就是数学的文化观念。 文化问题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兴起才受到人们重视的。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现在的文化定义也许有上百种。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一生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佛家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发心”等,成了他的口头禅。晚年,他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热情研究佛教文化,并做出重要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约瑟思想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支点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他于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背景 ,并对儒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极为尊崇 ;在评价儒家对待科学的态度及贡献方面 ,李约瑟认为从总体方向上儒家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消极的 ,但是他同时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于科学技术实际存有的两种根本自相矛盾的倾向 ,并在具体层面上对一些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儒学重要理念对于科学的影响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的中医药文化思想是建基于其文化、哲学思想之上的.冯先生肯定中药的效用与研究价值,而否定中医理论的研究价值,主张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考察冯先生的中医药文化思想,进而反思其相关思考的经验教训,既可弥补以往学界对其相关思想研究的不足,亦可为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靳埭强是一位多元化的设计师,他的海报设计尤其享有盛名,其中散发出来的东方情调无不渗透出中国文化的特色。那以中国水墨为主伴的设计,既包括了书法,也融合了水墨。他的海报大多以白色为底色,承袭了中国画中虚实和留白的空间感,但上面的水墨笔触,线条简洁轻盈,自然的渗透,静静地流露出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靳埭强擅长将绘画、古物意象等不同元素以包浩斯式的理性严整构图组织起来,构建自己一套独特的语言。工整的印刷字体与柔韧的毛笔书法并置,笔砚古尺可以牵动出轻盈淡远的画意。海报虽是平面,却因为点、线、面、体和色彩等基本元素的浑然融合,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营造出接近画作的质感和意境。  相似文献   

7.
<正> 冯友兰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活动时,曾将自己在六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所探讨的问题归结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这种总结是实际的。如果把冯友兰一九一五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视作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的话,那末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同步。象“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冯友兰没有迴避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而是在数十年间,努力从哲学的层面追求对中西文化矛盾的理解,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道路。在这种追求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全盘西化”论,又有别于“保存国粹”说的中西文化观。这种中西文化观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化问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8.
李亦园就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形态做了探讨,概括出两项重要特色:一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表现出来的形态乃是一种普化的宗教形态,二是传统宗教信仰中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相脱离。还创造性提出三层面和谐均衡理论模式,这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先生以唯物辨证法考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把文化问题纳入实践轨道,在长期的文化论争中逐渐明晰和系统化其“综合创新论”的文化发展观。“创新”的内涵就是超越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在尊重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张先生认为,要实现中国文化的新生,文化创造主体必须具有文化自觉,对文化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实践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贺麟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华化西洋文化”、“自觉地吸收融化、超越扬弃”西方文化和哲学,使之“中国化”的主张,反对了封闭式的认同和浮面式的引进,批评了“入主出奴的东西文化优劣论”和“附会比  相似文献   

11.
一、基础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图景西方文化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它总是认定文化中的某一部分是整个文化的基础。这个特别的部分同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要么指向某个特许的对象,诸如实在、真理、绝对的善、高高在上的上帝;要么具有某种特别的能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同这个主题相一致,西方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指向彼岸(上帝)的宗教文化(神学文化),指向心灵(理性)的启蒙文化(哲学文化),指向现象世界的科学文化,以及指向世俗生活的文学文化。从西方文化的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从崇高趋向低俗,从理…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本着"和合"文化理念会通、创新了先秦诸子各家思想,自建独特的杂家文化体系。其文化体系的内涵既深且广,涉及个体身心修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等多个层面,建构了"天人合一"的最高政治理想。《吕》书"和合文化观"的形成反映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和合文化体系"则反映了中华文化系统的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比較全面地揭發出梁漱溟先生的復古主義及其鄉村建設運動的反動实質;同時也比較深刻地从梁漱溟先生主要著作中分析出極其反動的唯心主義的文化观;並指出:梁先生的反動的文化思想,不僅是沒落封建階級的代表,同時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内部支柱。  相似文献   

15.
许多研究梁漱演先生思想的人都觉得他的思想有很多不确定之处。各种思想交替地出现在他的每本著作中,以至于连他的思想归属都成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梁先生的著作,就可以发现,他的思想不能够简单地用诸如“自由主义者”、“新儒家”或“新佛家”的概念来定义。在文化的不同层次上,梁先生呈现一种多元取向。他为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社会描绘出一幅多元文化的蓝图。作为“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梁漱漠是信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事实上梁氏在其一生的活动和著作中,也确实为儒学的复兴奔走呼…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的马一浮有着自己的中西文化观 ,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 ,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而崇国学的道路 ,对西方的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观。马一浮的中西文化观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的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样态。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一)确立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18.
一民粹主义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头20年的俄国,是一股异常强大的社会潮流。它不仅发展为强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包括左、中、右各种色彩的政党和派别,还有着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学术界历来重视民粹主义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因而侧重于对其社会政治纲领的研究;而深入到它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特别是文化观的研究,则向来显得薄弱。鉴于民粹主义的文化观在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加深理解整个民粹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政治纲领及其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无法把握并了解其激进革命主…  相似文献   

19.
福建民间信仰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红 《福建宗教》2002,(1):36-38
作为边缘宗教的民间信仰长期以来处于遭受贬抑的地位,从文化层面来看,它又是归类于“常民文化”的俗文化。由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造就的福建文化极具特点,作为福建文化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信仰,也以其多样性、多种类、复杂性体现出闽文化的特征。抛开以宗教的眼光、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福建民间信仰的传统,换个视角,从文化的层面来透视福建人的祈神活动,就更能深入地把握福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加深我们对百姓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进而更为完整准确地认识民间信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20.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是以“意欲”为原点,以“意欲”的“路向”为纵横轴线构建起其文化哲学体系的。梁漱溟所阐述的“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试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比较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问题,以期指明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