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危机问题直接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成为关联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情况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生态伦理现强调:尊重传统,提倡合作化的、和谐式的、有机联系为前提的,能够成就每个个体幸福为目的的伦理观.这一伦理观的基本原则是重建人类的自为责任,在自为责任的带动下,共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2.
曹瑜  何利君 《学海》2023,(6):15-21
启蒙以降,工业文明与环境危机的“辩证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自然、社会、科技等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西方生态伦理学率先以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规律为依据,建构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社会生态学等思潮基于环境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论证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同构性;马克思以感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揭示了贯穿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中的精神生态向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基于“五位一体”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及其新时代形态,既是人类现代化进程及其文明新形态的再现与预示,也是人、自然、社会、科技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时代智慧。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片面化的理解。自然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么导致自然被人所奴役,要么导致人被自然所奴役。  相似文献   

4.
人未到场的生态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的不可公度性 ,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在没有确立“人是什么”的前提下 ,就展开了人与价值的争论 ,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人的空场。生态伦理的形上学基础 ,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 ,而是人之为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 ,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 ,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在"经济人"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工业革命,进而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经济人"思想的自利性,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使西方社会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一种新的伦理思想,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人类存在的关系.佛教缘起观是一种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相互共生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伦理思想,它对克服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片面性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生存环境危机已成为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全球生态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恶化和引人注目,但是他们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立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思想为当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唐卫民 《天风》2005,(11):42-43
一个快被榨干的地球……人与生态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最基础性的问题。今天,随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全球气温变暖、瘟疫肆虐、沙尘暴频繁出现、江河泛滥等现状,人们有必要探索人与自然应具有的伦理关系。生态学家认为,在所有生命形式中,人具有爱的本能,人类是上帝关心大自然的协作者,人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作为道德主体应当承担生态道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生态道德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表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促进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低碳生活意味着人类在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以节约俭朴为德性要求,在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以生态正义为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理性生态人":人性假设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全球环境危机引发的人们关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类生态化发展方向的"理性生态人"行为模式的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需要"理性生态人"假设理论的支撑.为了尽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尽快地使我们科学管理的人性假设理论臻于完善,为我国的现代化服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性的自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方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旨在通过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以求得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东方民族很久以前就以高超的智慧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这些思想成果不失为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之春...  相似文献   

12.
从个人德性到社会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海春 《哲学动态》2005,3(3):16-17
"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和品性,德性的诉求体现了人类建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努力.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德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的个人相对于自己的关系的非自足性.这种非自足性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的精神的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伦理生态概念是一个创新性的伦理学概念范式。伦理生态是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理性和谐状态,也就是人的理性生存样态,是人类发展的"应该的应该之应该"。而阐述伦理生态的概念、思想渊源、涵盖内容及其研究意义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哲学之思:趋向、性质与意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穆 《哲学动态》2004,(5):17-20
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之思的话,生态环境哲学则是在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一当代生存困境而引发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之思.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生态环境哲学之思的基本问题和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15.
计文 《天风》2003,(2):28-30
·生态神学作为当代神学家对环境问题的反应,它并不孤立地考虑人与自然本身的危机和衰变,而是与人的政治、经济、科技、道德、文化、思想等结合,即看到生态问题与人类社会这些领域的复杂关联。 ·生态神学的进步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神学只解决神人和好、人人和好的框框,进而扩展到人与自然复和的境界。为人类的行为活动提供一种全新角度的神圣参照。生态神学把救赎的范围扩大,意味着神、人、自然的最终和谐和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开辟出生态伦理向度的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承认自然主体的自然解放观点。认为生态伦理向度的自然主体重建可以唤回人对自然存在意义的肯定,找回被遮蔽的主体——自然,找回失落的主体——人,在人与自然共为"存在"的基点上实现人与自然从两极到统一、从对抗到同盟、从对峙到融合的和谐发展,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状态。自然主体的伦理重建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出单面人生、重塑多维生命的重要维度,使形而上学(生态伦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谐世界)成为可能,体现了马尔库塞对本体论存在之源的反思,奠定了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自觉与不自觉地都在思考人类怎样才能活得幸福、安全和美好;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民族与民族、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应以什么新理念、新原则、新方式来建构新关系、新秩序,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华 《管子学刊》2007,(4):99-102
人与自然关系是文学表现的重要母题。透过文学的发展,可以窥视出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推动下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本文意在通过中西文学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过程,并在历史的视野中审视生态批判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可持续、利益共分享的普惠型农业。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生态农业的伦理"应当"就是保有并发展土地和生态系统的生命价值,以此为前提获取经济价值。就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而言,生态农业的伦理蕴涵在于摆脱资本逻辑和工业理念的控制,以生态农业构建平等互利、共信负责、合作共赢的人际关系。生态农业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共赢,追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遍利益的实现,维护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海南生态循环农业同样应承担双重伦理"应当",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绿色兴农、共享富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