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痛苦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肉体方面的感觉 ,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体验。痛苦不是人所独有 ,所有动物都具有感觉痛苦的生理机能。但是惟独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 ,从而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 ,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痛苦并非都是负价值 ,它只是降低人的处境 ,丝毫不能改变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从人的反思能力入手去理解痛苦 ,就会发现痛苦本身有其特有的价值。痛苦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逻辑上讲 ,苦与乐是绝不相容的 ,苦即是苦 ,乐即是乐 ;苦的意义不等于乐 ,乐不等于苦。然而苦与乐既相对立又相转化。伊壁鸠鲁说过 :“只有当我们痛苦而…  相似文献   

2.
价值理性的恢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是被认为与理性主义传统相对立的。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 ,主要从经验主义导出的科学主义 ,却成为今日理性主义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 ,工具理性之“理性”与原本理性主义意义上的理性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本文不打算探讨一般的理性问题 ,而仅想在与工具理性的对照中为价值理性的恢复作些概念性的准备。一、现代性与价值理性从欧洲启蒙运动开始直至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运动似乎走过了一个完整的段落。结果是 ,对理性的工具性理解从此成为人们基本的思维定向。因为理性被放在信仰的对立面 ,而传统中作…  相似文献   

3.
区分的终结     
形而上学或哲学的终结在后现代是一个时髦的口号,但博德尔认为,对它的意义不能从消极的角度来理解。因为哲学与理性分不开,而哲学的历史是理性自身的发展史,理性这个整体有开端、中间和终结,所以,形而上学或哲学的终结应看成是理性自身的完满或圆寂,每一个时代终结于智慧赋予它的任务的完满的实现。因此,与现当代的许多激进的宣称哲学之死的人不同,博德尔主张对完成其使命的形而上学或哲学应表示敬意和礼赞,然后向它告别。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的意义上 ,我们为何可以把当代哲学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称之为“生存论转向” ?我以为主要包括下述三重意蕴。首先 ,以“生存论转向”来表达对当代哲学的根本性理解 ,是因为这种概括凸显了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即把哲学视为关于人类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在“拒斥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的理论进军中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所谓“形而上学”的根本性弊端 ,在于它把人同人的世界割裂开来 ,试图以人的“理性”去“洞悉”与人相对峙的“世界”的“普遍规律” ,并把这种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无涉的、永恒的“普遍规律”作为规范人的思…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的重大理论贡献可以说是其所发动的"哥白尼式革命",因为它开启了对"理性"这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的直接批判。同时,康德哲学是在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危机和认识论危机的思考与回答中形成的,这意味着"哥白尼式革命"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具有重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内在价值取向的意义。然而,这一革命的局限性也正在于先验地将"理性"作为考察问题的根据,意图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对时代的哲学课题作出解答,最终由于对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隔而未真正脱离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由此从根本上忽略了实践活动在认识问题以及传统形而上学中所关涉的自由等问题上的根基作用。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形而上学作为后起的文化价值直接借鉴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精髓,故一开始就被纳入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框架之内。在这一框架内,东正教维度下的俄罗斯形而上学凸显了哲学的批判功能,彰显了自身的独特性,积极地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带来的困境寻找出路。这种富有俄罗斯民族内涵的形而上学,产生于它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从宗教体验和信仰出发,通过生命的内在直觉走向最高境界,试图对人的本性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表达。俄罗斯形而上学以本体主义的倾向性克服了思维与存在的脱离,以内在精神的完整性和理想性打破了理性崇拜对完整的人的撕裂,使生命获得拯救与尊严,为当代形态的形而上学的构建注入精神的动力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价值哲学往往囿于对价值的定义而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中。杜威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指出价值哲学的真正开端不是价值的定义问题,而是批评问题。批评虽然不能定义价值,但是却可以发现真实的好、调节欣赏、调节价值的分配;批评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存在与价值二分的难题,但是却可以改变对这个问题的发问方式;批评虽然不能独立创造价值,但是却可以引领价值研究走出虚无、神化和对人的疏远,从而让价值变得有意义、可理解而与人的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能否被终结是长期存在于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欧洲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实体论的思维本体论,康德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并没有颠覆形而上学本身。他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自由本质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为形而上学找到了栖身之处,即以人的自由本质为依据,确认普遍的道德法则和权利法则只能来自人的纯粹理性,而不是来自经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本体论原则完成了对以往旧哲学的总体超越,从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出发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并将"改变世界"确立为实践哲学的主题。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必然要面对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这些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不可能直接出自于对经验世界的归纳和概括,而必然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性依据,通过人们的理性思维推导出与人的自由本质根本一致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而依靠我们的理性能力来探讨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正是形而上学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下,居住体验不再是只为满足人们刚需性的居住需求,更多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选择的一种新的居家生活体验方式。作为新生代人群的80后、 90后已然成为当下新家居生活体验的代表,其引领的新生活方式和新观念势必带动新的消费升级及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以他关于“道德法”和“伦理法”的区分以及对康德道德理论的批判而著名.本文的作者Mlen W.伍德从黑格尔早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切入,以《自然法论文》、《精神现象学》以及《法哲学原理》为主要文本,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作者认为,黑格尔虽然批判了道德观点的空洞性、抽象性,但是赞同道德是伦理生活的一个方面和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而言,道德不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它要在伦理生活中获得实现.黑格尔与康德的伦理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伦理价值、理性自治,只是黑格尔试图在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德走出主观性的应该、把伦理价值与社会和历史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是指宪政的正当性及其道德意蕴.宪政的正当性来源于人类个体固有的最高价值--人的尊严,宪政制度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即在于它是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终极关怀是人类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所需要的最高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政伦理在社会雏度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就是人的解放,而在社会中保障人的应有权利则是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存与理性     
邹诗鹏 《学海》2001,(2):84-88
传统哲学与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都没有合理地理解人的生存与理性的内在关联传统哲学把理性与生存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理性"对"实存"的逻辑生成;而现代存在主义则把人的生存直接看成了非理性问题.非理性作为"能够自我意识到的本能",本是构成生存理性以及理性地阐释人生存的关键环节.理性对人生存的内在规定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理性理解人的生存,理性是人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性的表现,它本身就经历了从实存性向生存性的提升.第二,理性作为内蕴于人生存活动中的具有对象性功用的属性,又对人生存起着反省及评价的双重作用.第三,作为对生存性及生存意义的理解,理性必然从总体上引导着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13.
罗久 《世界哲学》2023,(6):60-70
康德的批判哲学有着深刻的形而上学动机,而这个形而上学动机又与理性化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和人生意义的危机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化意味着一切存在都必须经过理性的反思和解释,其结果是一切存在都被有条件化,不再有什么东西自身就是自身得以被理解的原因,不再有什么东西自身就是自身存在的目的,因而理性化既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又因为对无条件者的消解而导致了意义的缺失。康德比雅可比等人更早地意识到理性主义的这一困境,但他坚持从理性自身的原则出发来克服因理性化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危机,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重塑我们的知识观念,将知识限制在显象的领域,又进一步将理性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应用区分开来,在出于善良意志的道德行动中证成一个具有不朽价值和充满意义的世界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主体形而上学的强势支配下,目前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反思并不到位,看似水火不容的对立观点往往在思维方式上殊途同归。鉴此,深刻剖析普世价值问题必须追溯普遍主义价值观的大前提,扬弃"人是自足的世界创造者"的乌托邦神话,从主体的生存根源和现实需要出发,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元价值地位,探索既有普遍性又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爱国情怀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公开运用理性对生存处境进行分析和反思后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理性精神。就国家而言,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理性认同构成了国家存续的前提;就个人而言,国家的功能和目的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理性诉求。正是个人与国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使得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产生了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成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17.
数学本体论的提出从直接意义上说是巴迪欧反叛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尝试,后者一方面既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本原"和"在场"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抽象地讨论存在问题。巴迪欧认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既需要将"存在"从"一之规范性权能"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要对理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本身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数学本体论首先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存在的理解,即"一不存在"、"存在是多"。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代裹挟电子媒介而来的数码操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呈现出的统一性量化趋势,数学本体论还构成了对这一新的社会现实的历史映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人以形象或感性的方式表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表现人,表现美,创造美。它的价值与功能也首先在于以此方式帮助人超越感性与理性、灵魂与肉体、个体与类之间的分裂,实现与审美对象、与客体、与具有绝对、无限和永恒意义的世界之和谐统一。本来,人的认识活动、科...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6,(5):92-99
传统观点、当代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以及中世纪对《迷途指津》的解读,其共同点在于认为迈蒙尼德关注的是"元哲学"问题:即哲学与托拉(理性与启示)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迷途指津》关注的是古典哲学问题:人类的完满和真正的幸福由什么构成?人怎样或者应该如何处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与肉体之间的张力?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寓言是被先知-统治者所充分了解的作为控制真理传播的工具,这似乎不如皮纳斯关于寓言是"表达先知自己对真理不完整理解的手段"的观点更切中肯綮。《迷途指津》中的寓言是表达人类形而上学知识的片面和局限的媒介,该书正是表达人在试图掌握不完全理解的真理时的知性体验。  相似文献   

20.
一.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互相交织对经济人和经济商品的伦理评价大多依赖于一个人对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解释,以及他对经济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哲学分析。人的形而上学沉思启发了他对于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个人理解。它们决定着他的价值等级和通过他所实现的要求的本质。即使演绎和归纳的解释极为不同,人的社会存在仍然总是被认为是一种事实。它的历史表述从先验的价值假定延伸到意志论的、直觉导向的学说,从个人主义解释延伸到关于社会过程的一种功能理解的客观主义态度。在神学观点看来,价值的形而上学规定是由启示保证的。在哲学解释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