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篇关于自由主义的论文。我所关注的自由主义是一种在现今道德哲学、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占有突出地位的自由主义版本 :在这种自由主义中 ,正义、公平和个人权利的概念具有一种核心地位 ,而其哲学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康德。作为一种断言权利优先于善、并与功利主义概念相对立而加以典型定义的伦理 ,我所了解的这种自由主义最好应描述为“道义论的自由主义”,对于我认为熟悉这一学说的人们来说 ,这似乎是一个可怕的名称。“道义论的自由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正义的理论 ,尤其是一种关于正义在诸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中具有首要性的理…  相似文献   

2.
绪言在《历史主义的贫困》这篇论文中,我试图表明历史主义是一种贫困的方法,一种毫无成就的方法。但在这篇论文中,我并没有真正驳斥历史主义。从四十年代论文发表后,我才成功地驳斥了历史主义,因为我已经表明: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说,我们不可能预见未来的历史进程。我在1950年发表的题为《古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非决定论》的论文包含了这一论点。然而,现在看起来这篇论文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为我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所写的《跋——二十年后》中,可以看到论历史主义的那一章对这一论点作了更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1988年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中,有五篇论述了中国逻辑史的内容。这五篇论文是:傅永庆的《先秦语言逻辑》(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温公颐教授)、李卒的《中国逻辑史中的谬误理论》、杨哲昆的《公孙龙子名辩思想与名辩方法分析》、赵继伦的《论<墨辩>的逻辑类型》、颜华东的《论王充关于论证的逻辑思想》(后四篇均为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崔清田副教授)。这五篇论文经国内同行专家的审阅鉴定,以及由李先焜教授和蔡伯铭教授分别担任主席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持下的认真答辩,被认为在中国逻辑史  相似文献   

4.
为出一集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专辑,编辑部希望我写一篇题为“马克思的辩证法”的论文。关于“异化、物化”的问题,其他人另有投稿。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辩证法决不是到了异化、物化理论就终结了,但后者确实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把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两篇论文并列发表,似乎略有不妥。倒是应该在  相似文献   

5.
四、关于相对主义的讨论庄子哲学是不是相对主义?这在六十年代曾发生过争执。冯友兰在《三论庄子》中说:《齐物论》认为是非都是一偏之见,这是它的相对主义理论的一部分。《秋水篇》发挥了这种理论,片面地夸张了对立面互相转化这一辩证法的普遍原则,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译海拾零     
metalanguage的译法《哲学译丛》92年第1期曾提出 metaphilosophy译为“元哲学”是否妥当的问题。我们也常看到不少译者把 metalanguage 译为“元语言”。这种译法是否妥当,似乎很可以和 metaphilosophy 的译法一起考虑和研究。英国哲学家A.弗卢(Flew)在他所编《哲学词典》(1979)中这样解释:“metalanguage 是用来谈论一个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及其组成词的语言。因此如果一篇论俄语的论文是用英语写的,俄语就是对象语言,英语是 metalanguage。可是,如果我们用英语写关于英语的问题,那么英语既是  相似文献   

7.
华基道 《天风》2003,(6):8-9
经文:可16:1—8 容我在这里向大家讲一篇有关于“面对非典型”的讲章。不用多说,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最近世界上发生了两件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美伊战争和非典型肺炎,而我今天要讲的一个课题,就是SARS“非典型肺炎”。 新闻报告告诉我们,美伊战争和非典型肺炎这两件事是十分特别又不寻常,也就是说,它们是非典型的。当然,它们都非常引人关注,所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捍卫当代认识论当中关于可错主义(fallibilism)的认知观念,通过对该观念的合理解读,笔者希望能够指出:所谓的可错主义“困惑”是可以被成功地解释和说明的.换言之,关于可错主义的认知观念并没有受到实质的挑战.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关于可错主义认知观念的表述形式,对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作出了基本的解释说明;在第二部分中,笔者主要介绍了相关学者对可错主义认知概念的批评,尤其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关于可错主义的困惑.在第三部分中,通过借助P.格赖斯的语用理论,笔者解释了所谓的关于可错主义“困惑”产生的根源,从而捍卫了可错主义的认知观念.  相似文献   

9.
我的论文是按照几个不同的步骤进行的。首先,我企图坚持我的主张,即在社会科学中我们中了自然科学榜样的邪魔。随后,我将概述关于这种邪魔的各种可观察的反应。我的立场将是阐明我的驱邪主张。这将有一系列论证来评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通常的界限。于是,我提出应该把科学事业看作一个整体,并且在统一的科学事业中得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与其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某种区别是一种经验研究的课题,不如说在两种科学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超经验的或形而上学的界限。从方法论的、形  相似文献   

10.
1、引论 出于完全是数学哲学以外的原因,一些现代认识论哲学家提倡一种因果认识论,根据这种理论,如果X要知道P,那么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在X相信P与使这种信念为真的事实(事实P)之间应该有一种合适的因果关系。 在许多哲学家看来,这似乎会造成一种结果,即对关于数学命题意义的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产生一种潜在的致命的反对意见。因为根据柏拉图主义关于数学命题的真值条件的解释,真数学命题借以为真的事态实际上涉及抽象对象[数、集合、等等]的性质——这些对象处于时空之外,因此不可能与我们的数学信念有一种合适的因果联系。由此似乎得出,如果认识确实服从于因果制约,那么柏拉图主义就使数学认识成为不可能的——数学事实就其本性而言在因果方面是中性的,因而一定是不可认识的。柏拉图主义的反对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我们确实有数学认识,那么关于数学命题意义的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一定是不正确的。在本文中,我将首先试图说明,如果以我刚刚表达的形式提出柏拉图主义,则它完全能够经得起认识论的反对意见。然后我将转而考虑一种更新的(而且是更严厉的)反对意见。这种意见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得到暗示,但是被菲尔德(Hartry Field)最清楚地表达出来。我还要试图建议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柏拉图主义仍然能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者们一般认为,笛卡尔哲学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所遭遇的查禁和打压是由他的圣餐变体论思想所引发的。这种解释虽没有错,但实际情况却更为复杂。本文试图分析笛卡尔关于圣餐变体论的主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圣餐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并阐述笛卡尔哲学与法国的最初相遇。  相似文献   

12.
1.《道德理论文集》(1989英文版,262页) 2.《政治道德文集》(1989英文版,264页) 我们在这两本书中收集了黑尔教授关于《道德理论》和《政治道德》的论文和演讲,其中两篇是60年代的(一篇为《承诺的游戏》,一篇为以前未发表过的关于《反叛》的谈话),但大部分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黑尔教授在绪论中指出,在多年道德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意在说明何为正确、何为错误行为的理论,那我们就无法赞成当代哲学界近年来普遍认同的伦理学理论的"三分"格局,即"效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的三分主张。事实上,伦理学理论是"效果论"和"义务论"的二分。"德性论"只是义务论的一种形式,即与"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相对的"不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而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说明德性的道德价值的理论,把焦点集中在德性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关注正确行为的概念,那么,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的某种人的理论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4.
吴飞 《孔子研究》2023,(2):75-88+158
近二十年来学界关于荀子性朴还是性恶的讨论,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学术争论。笔者并不赞同荀子性朴说,但认为性朴论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荀子在《礼论》中提出性是本始材朴,是对何谓性的定义,而非对人性善恶的评判,故与性恶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荀子非常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的文质论传统,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性与礼制。他在《性恶》等篇中将作为质的人性理解为恶,但在《礼论》等篇中又非常肯定情与质,这展现了文质论的理论张力。相对而言,孟子对文质论没有像荀子那样讨论得那么深刻,但性善论更符合文质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深刻地比较孙中山和梁启超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孙中山和梁启超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他们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梁启超主要主张新民说.在道德修养论上:他们都认为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道德水准必然提高,所不同的是孙中山主张的是以修身为本的道德修养论,梁启超主张通过存养、省克等途径来提升国民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文化合璧论上:他们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但是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关于中国文化的优长之处,孙中山比梁启超有过更多的论述.此外,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要比孙中山全面和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6.
正著名人文学者彭庆星教授所著的《医学与科学的哲思》一书于2017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彭庆星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关于科学与哲学思考文章。张雁灵、张斌、游苏宁、张其亮和高景恒五位专家为本书作序,全书共包括五部分内容。A篇:论科学中的哲学与方法学(论科学与哲学、论理论生物学中的哲学、论思维方法学);B篇:论卫生事业及医学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问题、危险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我们所有人都为全球化所魂牵梦绕 ,也许是老调的和过分的。然而 ,我们知晓自己生活在“地球村”已有多年了 ;并且 ,身为人文主义者 ,我们甚至为这样的事实所欢欣鼓舞 ,即各种使传播和旅行变得方便快捷的技术已经将我们的世界切实可见地编织为一个世界。我们知道 ,他人并非远在他处 ,而是就在此处 ;他人———如第三世界———的苦难 ,一直以影像和统计数字的方式伴随于我们身边。从许多方面来看 ,这是人类诸多梦想的实现 :基督徒、人文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关于人类实为一体的梦想。十年前 ,我在日本提交了一篇题为“地球村中的文学”的论文…  相似文献   

18.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论证结构由主张与理由组成,"对理由的确认"及"如何从理由到主张"为论证结构的规则,这是本文关于广义逻辑的观念。由此出发,庄子提出的"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论证类型亦属此学科的内容,其中"寓言"论式与譬喻论证、"重言"论式与引用论证、"卮言"论式与事实论证有相通之处。此三种论式凸显出先秦逻辑的"正名"与"用名"功能,而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所讨论的词项理论。《庄子》中的多篇内容都应用这些论式来论证其思想。  相似文献   

19.
姚大志 《哲学研究》2023,(2):119-127+129
平等是一种理想,而平等主义则主要是一种关于分配正义的理论。当代平等主义者在分配正义的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一些学者坚持平等论,另一些学者主张足够论,还有一些学者则偏爱优先论。平等论以平等为原则,主张平等是好的,不平等是坏的。足够论以足够为原则,要求把人的生活水平从足够之下提高到足够之上,但对足够水平之上的人之间的不平等则不给予关注。优先论主张,人的处境越差,使他们受益就越重要,因此处境更差者的利益具有优先性。虽然当代大多数平等主义者更倾向优先论,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难。对这些困难的分析表明,我们应该建构一种更好的平等主义分配正义理论,而这种理论就是消极平等主义。  相似文献   

20.
柴伟佳 《现代哲学》2016,(3):105-110
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论;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