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装饰图案是一种审美符号,它汇聚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人们审美情趣的载体,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一种情调。布依族服饰的装饰图案凝聚着该民族服饰的文化精髓,承载着布依族人民的理想和精神寄托,蕴含着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服饰的每一装饰图案或纹样,都投射出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的文化意蕴及那份传统而又纯洁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2.
阐释中国道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富强逻辑等层面上,需要上升到文明论高度,揭示其内在的文明逻辑。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被抛入到现代资本文明体系当中,这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孕育和发展的中国道路呈现出双重维度的文明逻辑:一是中国道路必须吸收现代资本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以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二是中国道路必须对现代资本文明持批判性和超越性姿态,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新文明类型构成了中国道路文明逻辑的核心规定性,它以"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类社会"原则以及"和平主义"性质等为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3.
现代乡村社会诸多普遍频发的道德问题最终指向一个人们不愿接受却不得不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现实暗示——农村"道德危机",这种"危机"总体表现为那些素具神圣魅力的乡土美德教化传统的失落。深入发掘传统乡村美德教化资源以助推当代乡风文明成为应对现代乡村道德危机的一种有益尝试。中国传统乡约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它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以美德教化方式整合乡村道德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基层教化组织,目的在于通过塑造民众主体美德和营造乡村美德氛围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效应。系统梳理中国传统乡约美德教化的思想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凸显新时代美德教化的"新乡约",可以为新时代乡村美德振兴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一种已然存在的文明新形态,也是一种处于持续建构之中的文明先进形态。而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内容和伦理内核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它既是中国创造的具有实然性的伦理文明新形态,也是处于动态建构之中、具有应然性的伦理文明先进形态。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涉面极广。它不仅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实践智慧和能力,而且要求当代中华民族具有心系人类、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和高远境界;既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积累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和伦理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也要在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创新中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观是建构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前提和观念基础,既是推动传统伦理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促进世界伦理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要求。“伦理文明观”是“对待文明”的伦理理念,即以伦理对待文明。“观”既是“看待”也是“对待”,是观念也是态度,  相似文献   

5.
道教戒律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协调功能。探讨道教戒律的这种社会道德意义,可以促进对道教本身和对传统社会的认识。一、道教戒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吸收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道德重宗法等级,讲究血缘亲情关系,也重地缘伦理关系,它适合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因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始终都居于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它不仅影响社会伦理,亦且影响传统政治和法律,使得传统政治与法律呈现出伦理化的特征,形成中国传统社会以伦理为本位、家国一体、君父同格的特征,而三纲五常则成为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基础上,产生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经济伦理。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和社会管理三个方面考察,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主要特色在于:恋土重农的经济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勤勉耐劳的道德品质;"熟人社会"中呈现"差序"特征的信任关系及由此形成的以人情为基础的互助关系;服膺传统规则的礼治社会及其中村规民约所体现的自治管理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叶云 《道德与文明》2017,(6):155-160
共通感是人文主义传统中的重要概念,它虽出现于古罗马,理论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共通感表现为苦乐感,指人们在城邦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好恶感。由于它的共通性,其中蕴含了一种规范力量,要求我们的行为和别人保持协调。伦理德性正是在这种共通感中形成的。但由于实践活动并不存在严格普遍的规则,故而一切伦理判断都是对个别事物的鉴赏。在此审美过程中,明智之人又在修正、补充和发展着共通感。如是,共通感、伦理德性和明智始终存在着诠释上的循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信念;万物平等的价值观;道技之辩与技术限制;"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古代的生态文明理论构成了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它曾经为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崛起,儒家伦理遇到了严峻的历史挑战,面临着是被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淘汰,还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扬弃的历史命运;而真正确定儒家伦理历史命运的关键,则恰恰是儒家伦理自身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家伦理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影响,任何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都远离于客观事实本身。至少来说,它有两重影响,即儒家伦…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融合——读陈爱华同志《现代科学伦理精神的生长》科学伦理精神的提出,从根本上来讲,乃源于近世东西方两大文化系统相互渗透的融合贯通趋势。以古希腊罗马传统为灵魂的西欧文明,其基本特征是:“科学认识论”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其基本特...  相似文献   

11.
胡铂 《美与时代》2023,(12):101-1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乡村作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应具备充足的审美价值,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为其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概括乡村旅游审美文化的重要性、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并对乡村旅游审美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2.
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产权伦理是经济伦理的核心和基础。作为调节人们之间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产权伦理既是一种制度伦理 ,也是一种行为伦理 ;它主要由产权占有伦理、产权使用伦理、产权收益伦理、产权交易伦理构成。产权伦理对社会产权制度的选择和产权运行的绩效 ,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乡村家庭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家庭和谐和个体幸福,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调查显示:乡村家庭伦理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婚恋伦理多元并存;乡村亲子伦理失衡;乡村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乏力;乡村性伦理开放宽容和乡村生育伦理新旧交织。影响当代乡村家庭伦理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家庭财富重心和话语权转移;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弱化;部分村民自身道德素质低下等。加强乡村婚姻家庭伦理制度化建设,推行"德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培训以提升村民道德自律能力是改善乡村家庭伦理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结合不同时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任务而展开,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21年至1949年,通过土地改革进行乡村伦理秩序重建的革命性探索;1949年至1978年,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强化国家政治权威的建构,产生乡村道德生活同质化的倾向;1978年至2012年,在农村改革和乡村社会转型中推进伦理变革与道德建设;2012年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构乡村发展伦理,全面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从乡村实际出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伦理研究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土”的离弃与回归:一种伦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1998年,第6页)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之“乡土本色”的概括,已然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事实上,华夏文明正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农业文明,乡土关系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基本关系。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认识,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乡村社会在得到各方人士重视的同时,也日渐成为学术关注的对象。20世纪20—30年代,乡村成为革命者与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各党派纷纷谋划乡村救治之道,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尼山圣源书院、云深书院联合主办的"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山东、河南、北京、河北、广东等省市的乡村儒学志愿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乡土文明的当代境遇与挑战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贱农主义"的思想,它表现为压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村庄共同体在其形成基础、结构特征和指向意义三个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伦理共同体特征。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传统乡村伦理共同体走向式微。转型期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应通过村庄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协调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操作和有效整合,构建一种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之上并与乡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伦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其渗透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住"出发,以传统住宅四合院为例,探究其蕴含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三大中国审美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19.
<正>王露璐著《新乡土伦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伦理问题研究》于2016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乡土社会",今天,乡村仍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所在。因此,回归"乡土"、面向乡村,是中国伦理学实践性乃至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该书从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问题"出发,立足于对"什么问题"、"问题何以产生"、"问题如何解决"的思考和分析,较为深人地探讨了转型期中国乡村伦理的若干热点问题,如乡村伦理共同体的式微与重建、农民行为选择的伦理冲突与化解、乡村分配伦理问题、人际信任问题、道  相似文献   

20.
油画产生于西方文明,其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形成对立的体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油画艺术教育的理念.应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将油画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相融合,在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过程中,促使学生树立一种新的符合东方意韵的中国油画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