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传播是社会审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审美角度审视新闻受众的定位,就是深入分析研究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审美信息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作用.由于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审美信息的受传者或传播对象,是影响新闻传播审美方式、体现新闻传播审美价值的重要群体,因而从审美角度认知新闻受众的基本定位,把握新闻受众的角色转变,对于正确处理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的审美关系,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艺术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时代背景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及其特点 民生新闻虽然目前没有规范的定义,但总体上是“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内容、以民本为取向”,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于红 《学海》2001,(3):186-189
商业网站进军新闻传播领域,对新闻媒体网站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认为媒体网站在与商业网站的竞争中,应将自身定位于网络新闻媒体,将新闻传播作为主要业务.基于这种角色定位,媒体网站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新闻采集、编辑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并主动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利用网络传播的新手段,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的速度、加大内容挖掘的深度、丰富信息传播的形式,形成在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特色.本文同时指出,媒体网站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胜利,传播内容走向综合化、媒体实现联盟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畅销书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迁 《美与时代》2004,(5):68-70
畅销书具有通俗易懂、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强、传播延续的时间久等特点,因此,在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交流传承、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畅销书现象及关于畅销书的讨论,近年来在出版界可谓如火如荼,但总体来看,缺乏美学的解析.因此,本文试图从美学的层面对畅销书的原创性与宣传营销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6.
综观彭教授的东方美学成就,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入传播学视角 彭教授治东方美学的重要独创性贡献,是从中日文化传播层面深入研讨日本近代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影响及其导致的中国美学之近代转型开始的.此项发现研究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根据此研究成果,彭教授雄辩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美学的近现代化之路.就学术贡献而言,上述研究课题也填补了国内外美学界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可谓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7.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东方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禅宗思维的民族特色,它的全息视角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使禅宗美学成为世界美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禅宗美学使东方美学在"美本质"问题上避免了陷入西方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泥沼.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还远远没能得到真正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禅宗文化热的盛行,禅宗美学研究的热度也慢慢升起来,至今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禅宗文化中的全息视角的研究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把"全息观"引入禅宗美学研究的更是寥寥.其实中国古代学者在哲学、美学、诗学领域关于"大美"、"圆融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全息学"的萌芽,当然,若与严格意义的"全息美学"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本文拟把现代"全息学"引入禅宗美学研究,为"全息美学"的构建做些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8.
西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样西藏新闻传播也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研究西藏的新闻传播特点在传播学研究声势日益壮大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西藏新闻传播的理解也可以促进西藏新闻传播在新时代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在学习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对其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美学届对黑格尔的研究主要从对其美学体系、美的定义、自然美论及艺术终结论出发进行了一些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黑格尔美学的研究仍过多的从对其唯心主义的批判出发,对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深入但是宽度不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对已有研究点从多重角度来分析,以不断地挖掘新的研究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郑州大学三家成立了美学研究所,我时任郑大美学研究所所长,倡导以人类文明新范式与发展总趋向为主脑,对当代美学进行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独著或主编的《美学大观》《艺术美》《影视美学》和《中国当代美学》等论著,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国家级报刊的高度评价,其中《美学大观》、《中国当代美学》荣获全国“金钥匙”‘光明杯”等奖项.早在1986年,我考虑到传播对美学研究的重要性,经国家批准,创办了审美文化月刊《美与当代人》杂志,后易名《美与时代》.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之初,西方美学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中国知识者通过种种选择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术语、观念和思维方式,梳理解释传统美学与美育思想,完成了中国美学形态的转换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赵连元的《比较美学发展前瞻》(载于《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4期,以下简称“赵文”)一文,大量地抄袭了古风的《21世纪:比较美学的世纪》(载于《文化与传播》第四辑,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6月版,以下简称“古文”)一文,存在着严重的剽窃行为.具体调查如下: 一、赵文剽窃清单 (一)赵文题目《比较美学发展前瞻》,是窃取古文观点拟定的. 古文第一个小标题是:“大趋势:比较美学的新世纪即将来临”(古文,第5页).其实,这就是对于比较美学发展的前瞻.  相似文献   

14.
吕村 《美与时代》2006,(8):47-50
互联网的发展使其服务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电视、电脑、手机、掌上电脑等,都可以作为上网的工具。但是为电脑屏幕设计的网页在电视上效果如何,有没有一个电视网页设计的规范,这已成为现代科技美学、艺术学及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新闻传播中的公正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正强 《学海》2002,1(2):178-181
新闻传播公正性原则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公正性原则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和正义 ,尊重事实、注重新闻社会意义、对弱者予以同情、用语准确、慎用隐名消息等是公正性原则的具体内容。西方新闻界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公正处理新闻传播的模式 ,对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电视已经进入了竞争激烈的时代.有学者指出,目前电视传播竞争的特点在于,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越来越小,而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以及对于销售终端的掌控能力、终端服务链产业链价值的扩张能力却越来越成为形成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这无疑是对的.这意味着电视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它所面对的就是如何获得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资源的问题,所以在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广泛应用的今天,成功地进行故事化叙事的环节控制也成为了叙事类电视节目成功的关键.简单地说,一个电视节目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就得对故事化叙事环节进行成功的控制,并且还得具备把内容资源加工成优秀节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境遇下,许多传统媒体都纷纷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新闻传播,这无疑改变了新闻美术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应以时效性、简洁性、新颖性为新闻美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利用新媒体资源强化新闻图片设计,加强文字、色彩等细节的美术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闻美术设计,提高新闻报道的视觉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电视这种传播方式的产生及其效应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也渗透于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大众传播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在认识到电视传播的内容、影响、作用和积极的传播效应之后,我们就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把电视的"喉舌"功能和"教师"作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范玉吉 《学海》2012,(3):10-15
当代传媒的伦理现状并不乐观,因人文关怀缺位而导致的冷血新闻频现,因采访不够全面导致的公正报道失衡,因激情战胜理智而导致的煽情主义泛滥,因专业素养欠缺而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因一味迎合受众而导致的舆论引导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承担。肇始于西方传播理论界的社会责任理论强调新闻自由要附有社会责任义务,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也强调媒体应承担舆论引导的职责,因此,媒体应当从培育"媒体人格"做起,塑造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20.
媒介的形态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美"的媒介形态可以大大促进信息的传播,而不理想的媒介形态因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导致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从受众的审美体验层次出发,由浅入深分析受众审美需求,可以提升数据新闻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数据新闻的审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