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琎  孙宇  杨子鹿  钟毅平 《心理学报》2020,52(6):786-800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 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 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 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 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 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 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 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 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 建议被对方拒绝后, 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 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 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 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经历了从双维模型到整合模型的发展。这些研究证实了实验室情境以及现实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人际取向命题的提出是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情境因素和平等取向在未来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项研究考查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及公平感体验,检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作用,有效被试分别为85名和84名。结果表明:(1)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做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比不对称条件更促进被试做公平决策;女生比男生更倾向做公平决策。(2)性别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男生的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性显著影响女生的公平决策。(3)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亲社会者更不容忍不公平行为。(4)对于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接受,亲社会者并不比亲自我者体验到更强的内疚情绪;对于不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拒绝,且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及气愤情绪。  相似文献   

4.
次级控制是人在控制动机受威胁时的一种应对策略,它最初被定义为个体试图适应世界,顺应形势的过程.该概念在发展中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产生了所谓控制取向与适应取向的分歧.这两种取向在次级控制与首要控制的关系,次级控制与控制感的关系,以及次级控制的跨文化一致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近年来补偿性控制模型与健康领域的次级控制研究分别在概念上和功能上提供了整合两取向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应致力于进一步整合两取向的定义,扩展其研究的视野,并通过更多地使用实验法,来加强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工作满意度一般被作为衡量员工工作中的幸福感的指标。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享乐取向和完善取向。为验证两种取向的工作满意度结构,对485名MBA学生和864名企业员工进行了调查,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进一步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量表包含8个因素,这8个因素归于两个维度:享乐取向的满意度(包括享乐的工作结果、享乐的工作本身、享乐的人际关系、享乐的组织氛围)和完善取向的满意度(包括完善的工作结果、完善的工作本身、完善的人际关系、完善的组织氛围)。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两种取向工作满意度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利他取向和社会赞许性两个维度的测试,将初中生被试区分为四种类型.借助对高、低赞许性情境的操纵,考察了四种类型被试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准确预测和解释要取决于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及情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赞许性变量的引入,加深了对高、低利他取向作用的认识,对指导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模拟公共物品两难困境范式,以初中生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道德惩罚和关系惩罚对不同性别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惩罚条件下初中生的合作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惩罚条件,但当惩罚撤除后只有关系惩罚条件下的效应还存在;(2)初中女生在两种惩罚条件下的合作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惩罚条件,而男生只在关系惩罚条件下出现该情况;(3)亲社会取向与亲自我取向初中生在两种惩罚阶段均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水平,但在惩罚撤除后,只有亲社会取向者保持了高合作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关系惩罚的作用较为持久,且对男生的影响更为突出,不过两种惩罚在亲社会取向者身上均显现出延后效应。  相似文献   

8.
归因取向理论建构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 取向研究视角, 对以往归因理论进行整合研究, 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 更具概括性的归因取向理论。归因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归因取向维度:社会取向, 个人取向, 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归因取向量表, 以1301名被试为研究对象,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 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 归因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检验归因取向维度和8个社会心理变量的关系, 证明了四种归因取向维度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稳定性和评估有效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对社会价值取向滑块测验(The Slider Measure)中文版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考察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分布的一般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滑块测验中文版的重测信度为0.76,与三优势测验的聚合效度为0.57;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分布表现为亲社会者最多,个人主义者次之,竞争者最少的模式,且绝大多数亲社会者行为动机为追求双方相对收益最小化的平等取向;社会价值取向的类型分布在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与一致性。社会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主要有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特质取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和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社会认知取向以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揭示了个体内部动态的心理过程。未来的道德人格研究要强调两类取向的结合,加强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