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汉易学所主张的“易一名而含三义”义理出发,来考察《周易参同契》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从“易简”之义看,《参同契》突出了乾坤二卦法象着宇宙天地的生成变化法则及乾坤体性表现为“自然”而无人为的情态。从“变易”之义看,《参同契》主要是借鉴汉易学的“纳甲说”和“十二消息卦说”,来探讨天地判分之后阴阳之气的变通迭更过程。进而法象修仙之秩序或步骤。以及所应注意的火候进退或身体气息变化等。从“不易”之义看,《参同契》以乾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来比拟宇宙的张设布列之结构及相应变化过程。《参同契》已将《周易》之义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炼丹的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说成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说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4.
"升降"是荀氏象数易学的核心易例,惠栋、张惠言、牟宗三开出认识荀爽"升降"的三种路径,但学者对"乾降坤升""卦变"等诸问题争议较大、尚待解决。笔者认为,"升降"分"交易升降"与"乾升坤降"两大类。"交易升降",即是在乾坤两卦的对待基础上,阴阳爻或乾坤经卦之间交易互换、位置发生升降,而生成新的卦的变动过程。荀爽对"交易升降"进行了基于尊阳卑阴的价值分判,合于阳尊的交易,予以肯定;不能凸显阳尊之交易,在价值应然上予以否定,而继续"乾升坤降"。"乾升坤降",其核心是在五爻为阴、或阳爻不能得以尊崇时,居二爻或最接近五爻之阳爻,升居五爻,以重新尊崇阳爻之地位,彰显阳爻之德性。由"交易升降",荀爽阐发了其天地交感化生万物的自然图景;由价值分判与"乾升坤降",荀爽表达了其基于现实关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筮法》篇中坎(劳)为火、离(罗)为水,这和通行的认识刚好相反。《说卦传》存在坎卦属阳、离卦属阴但坎卦取象水、离卦取象火的矛盾,而《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则可以规避这一矛盾。章太炎从文字学角度对"离"可象火、"坎"可象水的论证有缺陷,事实上,"劳"与火的关联更密切。八经卦在与风雷、水火等形象的搭配上,以卦中唯一的阳爻或阴爻象征事物的本体,以余下的二阴爻或二阳爻象征事物所处的境遇,《筮法》坎(劳)为火、离(罗)为水更契合这一规律。《筮法》的思维可能比《说卦传》早出。  相似文献   

6.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道长、各位朋友: 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国旗上的图案:标乾坤坎离四卦,中间有一太极。此图案将宇宙自然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无不尽含。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导向,没有文化的国家是迷茫的国家,没有文化的人是愚昧的人。由此可以体会到韩国是一个有理想而文明的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7.
卦变说是理解项安世易说的关键,其卦变说接续了李挺之的相关识见,分反对卦与不反对八卦。反对卦皆自消息卦来,不反对卦皆自坎离来。以坎离作为主变之卦,既是对汉代易学重视坎离传统的接续,又融合了丹道思想,更是对当时理学家体用思想的认同与接纳,这使得项氏卦变说既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认同。项氏卦变说的理论动机是从易象本身开显易道之变易,以弥补程颐仅从义理一面揭示易道变易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吴澄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于其卦统说、卦主说和卦变说。吴澄"卦统说"反映了尚中、尚阳、尚礼的思想,可以比较理想地解释《周易》古经卦序和上、下分篇之由的象数依据,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澄"卦主"说,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乾、坤、否、泰四卦之外,先看是否有坎、离。有坎、离,则以坎、离定卦主; 无坎、离,再看震、巽、艮、兑。卦中有艮、兑,先看是否属十二消息卦。如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中爻为主; 如非十二消息卦,则艮、兑以上爻为主。震、巽、艮、兑自相重之卦,以上卦定卦主; 震、巽、艮、兑互相合之卦,除颐、大过、中孚、小过外,皆以下卦定卦主。吴澄"卦变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类比逻辑思维。与此前虞翻、朱熹等人的"卦变说"相比,吴澄"卦变说"的卦变来源更加整齐划一,能够更好地满足诠释卦爻辞的需要。吴澄的"卦统"、"卦主"、"卦变"说,总体而言,足成一家之说。通过对吴澄《易》著的研读,可以认为,皮锡瑞等先生对元代《易》学的宏观评价有可商之余地。  相似文献   

9.
在继承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和五代宋初陈抟图书学派的象数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内丹修炼中所涉及的炉鼎与药物、采药、火候等要素及其间关系的处理,张伯端在论述时均用<周易>理论直观地解说,如以乾代鼎,以坤代炉,以离指元神,以坎指元精,以纳甲法阐述颠倒坎离翻卦象的采药过程,以十二辟卦、十二辰、二至二分说明进阳火、退阴符,把握时机即火候炼成金丹的过程.富有特色.<悟真篇>所借用的易卦,如乾坤、坎离、震兑、否泰、屯蒙、复垢等及其卦象,往往已脱离<周易>中本原的卦象内涵,都有<周易>中所没有的特殊内涵,赋予了新义.<悟真篇>通过易卦、易象阐述丹道,为易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江氏在其《后天为杂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阴阳十二位向背是根据乾坤并建之体的性质及体用一源的原理引申、推论出来的,他用这一原理来批评象数学的机械排比和框定,并用事物的自然自足、自立自全的性质,证明《序卦传》的三种卦序说不能成立,为自己独特的卦序说奠立基础。他要证明的哲学原理是,显现有向背,阳阳无或缺;本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同时就具于个体之中,个体因此而有了主体性、能动性,和自由地独立活动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庾潍诚 《周易研究》2002,30(5):22-29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视域中战国楚竹书《周易》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竹书<周易>见证了数字式爻题的早已存在,与其他传本的<周易>爻题一样,充分蕴示了卦所潜涵的繁复无尽的变动不居之流变情状及卦与卦间所潜涵的同样繁复无尽的流变互通情状,由此而充分符示了宇宙人生中两大类势力互动格局繁复无尽的变动不居之流变图景与诸格局间同样繁复无尽的流变互通图景.楚竹书<周易>的卦爻画已是完全符号化了的卦爻画,但符号化的卦爻画于西周时期<周易>古经成书时当已存在,这种卦爻画乃是易学成为具有自身特有话语系统的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的根基.残存的楚竹书<周易>卦名后与上爻之辞终了后的奇特符号标识,昭示了卦与物事的极而必反、覆而相通之理,但尚难解读出经文分篇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卦变说"是历代易学家常用的解易体例之一。张载作为义理派易学家在运用这一体例时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他以同时包含"乾""坤"两经卦的《否》《泰》两卦作为本卦,以其中的阴阳往来升降去诠释三阳三阴卦之经文与传文,透显出与其整体气化哲学的宇宙论、辩证观和社会历史观的连结和贯通。通过对此连结之深入发掘,对张子理学和《易》学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易参同契》所推阐的金丹原理,将丹道与易道结合,运用汉代象数易学的成果,巧妙地阐明了修炼金丹的道理和方法。它的“月体纳甲说”用周易八卦模拟月体在太空运行过程中,一月之内所出现的晦朔弦望之盈虚变化,并以其出没方位作为纳甲的依据。它的“乾体六爻模拟月相说”,以乾六爻之象模拟月体的晦朔弦望,以明阴阳的消长变化。它的“十二消息卦变说”,以十二辟卦论说周天火候,以明进阳火和退阴符之分。  相似文献   

16.
刘彬 《周易研究》2004,(6):22-27
<易纬>的<乾凿度>和<通卦验>分别记载了两种八卦卦气思想,虽然都是关于八卦于一年中用事的学说,但二者在具体内容、卦序、所属易学流派等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即对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明儒王船山的卦变说,主要参考了《周易内传发例》第十节论卦变的文本,以及《周易内传》相关的注文。首先,讨论船山卦变说的三个体例,说明船山确实讲卦变,不是义理式地泛论卦变。其次,讨论船山如何理解"变",理清船山为什么反对朱子变占图。再次,把船山卦变说与虞翻、朱子的卦变说做比较,寻求各家论卦变背后的思想背景,从而界定船山卦变的易理基础,以及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林义正 《周易研究》2006,10(2):26-40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有没有自己的特点?经作者研究之后,感觉到传统经学的实践中确实有直释与旁通两个基型, 可惜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注意。故本论文为了具体讨论起见,特别以《易经》的诠释为例,依以下各节:一、前言,二、对“中国经典诠释基型”的界定,三、《易》籍著作的诠释体式,四、直释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五、旁通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六、结论, 来论述。其中第四、五两节又各立细目,详细讨论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中国经典的诠释体式是依字-句-章-篇-卷逐次解释而成立低层的训诂、章句、注、笺、解、疏、说、传,甚至更有不泥于文句。而依义理而成立高层的释义、通释、通义,乃至最高层的哲理诠释。其诠释可归纳成两个基型,即依各经本身在历代表现出日新乎高明的直释诠释与依异经互释在后代表现出富有乎博大的旁通诠释。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此两型诠释之于经典正犹乾坤之于易,经典在诠释中表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