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娟  李广政 《心理科学》2014,37(4):998-1001
操作条件下的记忆效果好于语词条件下记忆效果的现象被称为动作记忆SPT效应。以往研究先后提出非策略加工、多通道加工、动作编码及情景整合理论来解释SPT效应,但这些理论解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并阻碍了当前动作记忆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目前的理论困境,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各理论的核心内容、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并提出应以加工过程与加工对象相结合的视角来建立新的理论模型,以进一步促进实证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2.
聋童和正常儿童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上的发展差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周颖  孙里宁 《心理科学》2004,27(1):114-116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计算机化的加工分离程序(PDP).旨在探讨聋童和正常儿童是否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上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结果显示:(1)人群和年龄对内隐记忆没有显著影响,而外显记忆存在显著的人群差异和年龄差异;(2)外显记忆的人群和年龄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聋童随年龄增长,其外显记忆存在显著的发展,而正常儿童的外显记忆有略微的下降。本研究结果支持意识和无意识的权衡理论.并为聋童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孟迎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926-1933
编码与提取是记忆的两个重要加工阶段, 虽然多数研究认为记忆的编码与提取过程是重叠的, 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些研究主要从行为和神经成像两方面探讨编码与提取的非对称性关系, 并通过双加工模型及记忆两阶段神经生理学模型加以解释。综合以往研究, 编码与提取加工之间可能存在着多重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理论心理学辨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叶浩生 《心理科学》1999,(6):549-550
科学体系中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的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枝。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化学中有理论化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这些理论学科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它们不是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而是以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等非经验的或思辩的方法探讨问题。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理论学科分枝从未因它们的思辩性质而受到排斥或轻视,事实上,这些理论学科成为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家给予它们以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科分枝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理论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整个物…  相似文献   

5.
在新近出版的《医学决策》(Medical Decision Making)杂志上刊载了介绍医学决策与健康理论的专题。目前大部分的决策研究都缺乏可拓展性。针对一种疾病的决策研究无法拓展到其他类型的疾病,大部分的临床方法和决策工具都是基于假设和推测的,这些工具的使用也都需要经验支持,其内部的机理阐释得很不够,因此就急需具有一致性和循证依据的科学预测理论,出版这一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提示研究者重视医学决策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绝大部分有关记忆研究,都是以单个的记忆项目为分析的对象的,它们不考虑这些项目赖以存在的记忆组织结构,而“信息更正”研究有效地克服了这个方面的欠缺,考查了记忆项目与记忆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在介绍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通常被视为“游离态”的记忆项目纳入记忆结构中来考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亲子沟通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收集数据, 通过对有关实证研究的综述, 发现亲子沟通研究在测量工具发展和实验任务创设与分析方面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工具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数据编码与整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未来的亲子沟通研究应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相似文献   

8.
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了概述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 尤其是情节记忆功能的性别差异。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言语生成、情节记忆、面孔识别任务中比男性存在明显的优势, 而男性的优势则表现在视空间任务中, 如视空间情节记忆任务。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一个流行的假设: 类固醇激素影响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 得出的结论是内源性睾丸激素或雌二醇均未显著影响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内隐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对内隐记忆的存在性和本质特点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该领域涌现出愈加丰富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同时也引发了研究者对内隐记忆内涵的深入思考。逐渐细分的内隐记忆研究领域促使人们超越内隐记忆原有的理论框架,去建构一个整合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容纳记忆的无意识和意识过程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元记忆监测是元记忆能力的重要部分,元记忆监测能力是元记忆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元记忆监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兴趣,这种研究兴趣渗透到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如记忆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本文探讨了元记忆监测的含义、类型、机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记忆机制中再认的事件相关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RP对于记忆的研究有独到之处,在研究方法是有外显的直接范式和内隐的间接范式,分别表现为ERP新旧效应和重复效应,即在刺激200ms以后的正向偏移.对于记忆提取的ERP效应已有一些理论解释,但在听觉记忆、汉字记忆以及记忆的脑内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诸多思想家、艺术家或美学研究者,都曾经对美术进行过不同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探索。而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角度或方法也层见叠出,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美术地理学方法即为其中一种。现以艺术社会学方法为主要工具,对五代十国时期美术地理学研究出现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迅速准确地认读画面上显示字符(字母)的过程中,观察者第一眼所观察的位置及观察中的位置排列顺序(即认读路线),是极为重要的。认读字母多少,认读时间长短及认读后的记忆情况(记忆的位置顺序或称记忆路线),以及在认读中对眼球运动的观察等等,这些在工程心理学上及生物学(或生理学)上也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这些问题,以便从实验研究中,得出这些方面的基本资料,而供实践(仪表设计及使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支持情景记忆的两种基本加工过程。一般认为熟悉性和回想都可以支持项目记忆,但只有回想能够支持联结记忆。然而,一体化假说提出,当刺激材料在学习阶段得到一体化编码,形成一个单一、整合的表征时,熟悉性也能够支持联结记忆。以往研究主要利用实验材料的固有特征,或使用定义法、交互表象法来实现对刺激材料的一体化编码,然后通过配对联结再认范式或来源记忆范式验证一体化假说。神经成像研究发现,位于内侧颞叶的嗅周皮层能够支持编码阶段一体化表征的形成和基于熟悉性对一体化表征的提取。未来研究应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方法学缺陷、从功能神经网络的角度考察一体化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并注重一体化编码策略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奇象记忆研究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卿素兰  王洪礼 《心理科学》2000,23(2):238-239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都有人在潜心研究快速高效记忆的策略及其理论 ,奇象记忆便是研究者们在此类记忆研究中非常重视的内容。奇象记忆也称奇幻联想记忆 ,是指为了达到良好记忆效果而人为地制造识记材料间的奇象和谐音的联想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奇象是指大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在脑海里留下的形象 (或表象 )进行改造、修饰、加工 ,或虚构奇形怪象而产生的一种在自我头脑里鲜明可见、生动强烈、印象深刻的奇幻想象形象。它是奇幻联想记忆的主要支柱和线索 ,离开奇象 ,奇幻联想就难以进行。奇象记忆的主要特点是奇幻 ,即在制造奇象、谐音的联想时 ,尽…  相似文献   

16.
中期测试对错误信息效应的影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提取加强暗示感受性(retrieval enhancedsuggestibility,RES)是指接受中期测试的被试在最终记忆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低,且更可能报告错误信息;测试的保护作用(protectiveeffectoftesting,PET)则是指中期测试削弱了错误信息效应,并改善了被试的记忆表现。对现有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首先,这两种现象可分别采用记忆再巩固理论、注意捕捉假说、提取流畅性假说(RES)以及记忆强度理论、提取努力理论、差异检测理论(PET)等进行解释。相关理论在作用阶段和解释角度两方面存在不同,并被整合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中。其次, RES和PET的分离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原始信息材料、中期测试类型以及错误信息特点等。最后,未来研究可从模型验证和研究拓展两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精神哲学基本的形而上学所涉及的是:精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存在方式是什么,以及它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是什么等。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物理的实体(和物理的能量)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认为精神是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实体而存在的人来说,既有一些有关非物质的精神和物质的肉体都存在的二元理论,也有一些有关存在的仅仅是精神而不是肉体的非唯物主义理论。最后,还有一些所谓中性的一元论理论,对于这些理论来讲,存在于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东西,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某种中性的材料,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就是由它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及其时间进程、神经机制及相关的理论与模型等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内外源性眼跳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对眼运动记忆、返回抑制及眼跳时间进程的研究尚存在分歧。关于眼跳的神经机制,额叶眼动区与上丘分别被认为是眼跳的关键区与指令发出者。尽管不同的眼跳理论与模型对眼跳现象给出了各自的解释,但都不尽完善,尚需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或者提出新的解释模型。文章还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非对称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迎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07,39(4):579-588
以往研究表明在外显记忆中,编码与提取加工存在着非对称性,但在内隐记忆中,二者的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实验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在编码或提取中分别附加的干扰任务对词汇判断或再认产生的影响。结果证实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或外显记忆都具有非对称性的影响,但又存在着差异,即编码干扰会导致随后外显记忆成绩显著减少,而提取干扰对其影响较小,相反,编码干扰对随后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的影响较小,但提取干扰会破坏启动效应,从而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而传播活动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态度、偏好、行动上发生的改变。因此,近年来针对广告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中,从比较简单的问卷测量法,到传统记忆测量法,再到加工分离,程序的运用,以及目前十分流行的眼动研究,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渐客观化,评价指标逐渐清晰化。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在广告心理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