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不仅是在诠释最宽泛意义的理论行为时才依据意向概念,而且也可以借助于这个概念而将更多的哲学清晰性引入实践和伦理领域。”(黑尔德,第74页)在胡塞尔那里,意向性概念用于研究“意识的意向性”,而在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那里,这一概念则用于研究“此在的在世”和“身体的意向性”。本文的思考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概念出发,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对整个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隐含着困难——“纯粹意识的意向性”不能让我们真正面向世界,不能真正解决心物关系问题;第二部分认为,尽管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特别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思想核心。它关涉到许多基本的哲学问题,深入到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结构前提和逻辑预设。近年来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过目前多数学者主要还是从当代西方哲学诸如现象学、语言分析哲学和心灵哲学等思想框架内来理解和阐释意向性理论,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西方哲学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工作还很少有人做。刘景钊博士的《意向性:心智关指世界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年7月第1版,以下该书简称《意向性》)一书则从具体问题入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4.
于金龙  吴彤 《哲学动态》2007,2(1):46-52
科学哲学的规范性研究包括规范性认识论和规范性问题两个基本论题的研究。一般来说,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是理论优位的基础主义的规范学科,旨在形成规范性认识论。但规范性认识论寻求认知基础失败而陷入困境。20世纪60年代,奎因(W.V.O.Quine)旨在摆脱基础主义认识论困境提出认识论的自然化,使自然化的科学哲学面临规范性问题。所谓规范性问题,主要指的是关于事实的经验科学与关于行为的规范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首先由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并提升为“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休谟由此推出著名的休谟法则,即从“是”不可能推出“应该”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是要阐述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或理论,而旨在说明胡塞尔为何认为他的意向性概念对哲学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笔者拟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经验的模式、哲学在理解经验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对哲学研究范围的表面限制等问题作些评论。其次,笔者将简要地对有关外部世界的问题及胡塞尔思想的来源作些说明。本文不奢望详尽地论及以上问题,甚至不拟详细叙述胡塞尔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我只是想发掘并传达胡塞尔在探索意识的意向性以及他所谓的用以解决和消除传统哲学问题的技术力量——“意向分析”时所产生哲学的解放的意义。Ⅰ.正如弗勒斯达及其后继者多次指出的:胡塞尔的意识经验理论是两种思想影响的综合产  相似文献   

6.
心智哲学是20世纪中末期西方哲学所发生的继语言(义)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之后的一次重要转向,它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元理论和方法论。(1)为心理学提供了"心智-语言-世界"新的世界观;(2)从哲学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探讨,促进了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并互哺;(3)促使人们对"人是什么"重新审视与理解;(4)引发了对以往心理学尤其是主流心理学的基石——身心二元论的质疑;(5)催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活动主义、情境认知等新取向的兴起。它对心理学有很大启示:第一,人工智能、动物研究等研究是有限度的;第二,应重视身体的作用;第三,应重视人的意向性,注重隐喻分析;第四,应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引言认识论探究人类知识的起源、基础、真理性和辩护(justification)。认知科学是哲学认识论的代延续和扩展,是“当代回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努力”(Gardne p.6)。这些努力不但关注知识,还关注智能———实现知识的能力;它不但关注心智是什么,还致于人工地实现智能的不同方面。在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中,人们对认知和智能的观念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转变,形成了两代认科学。第一次是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CognitiveRevolution)。这次革命促成了认科学的诞生。“认知革命”带来的重要的观念突破在于超…  相似文献   

8.
自从20世纪初亚历山大(S.Alexander,1920)、摩根(C.L.Morgan,1923)、布劳德(C.D.Broad,1925)和斯密特(J.C.Smuts,1926)等一批英国学者提出早期突现论哲学以来,在复杂系统突现论及其哲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生争论,现在这一争论已经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了。它不仅涉及到诸如突现的界定、突现的性质、突现的规律等复杂系统突现本身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有关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以及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在“问题丛林”之中转换一种进路,从“突现的动力学”角度来研究复杂系统突现的机制,以期使讨论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郦全民 《哲学研究》2012,(9):95-103,128
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意向性是颇受关注且又不断引发争论的中心概念之一。直观上,意向性系指心智状态或过程具有的"关于性",即心智的内容是关于或表征某种东西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大多数(甚至所有)心智状态的标志。倘若意向性确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则以理解心智现象为己任的认知科学,就有责任用科学上合适的方式来解释心智状态的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10.
具身-生成心智倡导生命与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它重新定义了自然选择,强调身体和生命活动对认知的关键意义,并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文化适应的主体。它在心智进化的本质、认知的核心工作假设、人类本性与文化,以及基因、身体、生命活动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上都有着完全不同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解,并对后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蔡震宇 《世界哲学》2023,(1):108-113
在中世纪哲学研究中,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的“意义”■概念常被视作意向性概念的历史起源。这一叙事在晚近以来备受挑战。这诱发了阿维森纳学界对意义概念的重新讨论。学者们纷纷悬搁历史起源论,转而聚焦于阿维森纳的理论体系内,探讨意义和意向性的理论关联。本文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阿维森纳的意义概念具有核心含义,刻画了心灵超出感性体验所通达的不可感内容;在阿维森纳的哲学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领会活动例示了意向性之为意向性仅当它是意义领会或部分地奠基于意义领会。  相似文献   

12.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6,(12):27-30
约翰·海尔(John Heil),是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哲学系教授,美国《哲学季刊》的北美编辑。长期从事心智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研究,尤其致力于从形而上学维度研究心智问题,先后出版了《真正心智的本质》(The Nature of True Minds,1992)、《合理性、道德与自我兴趣》(Rationality,Morality,and Self-Interest,1993)、《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1993)、《心智哲学导论》(Philosophy of Mind:A Guide and Introduction,1998,2004)、《从本体论的观点看》(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2…  相似文献   

13.
<正>认知科学是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延续和扩展,是当代回应长期未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所做的以经验实证为基础的努力。它不但关注各种心智现象和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语言、思想、想象、意识等,它也必须面对认知主体的本性问题,即认知主体的存在和活  相似文献   

14.
意义、语义性、意向性、表征和心理内容等一直是不同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向纵深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与分流并行不悖的合流倾向.其表现之一是,有关学科在对意义等作分门别类的研究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视角把它们作为没有区别的统一的对象加以探讨,把“意义”、“内容”、“表征”、“关于性”和“意向性”等当作没有实质差别的概念加以把握.之二是,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理论与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理论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最近又出现了靠拢乃至融合的趋势.之三是,在更高的层面对各种意义进行统一观照,以揭示最一般意义的“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15.
自奋卡尔宣布“我思,故我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意识便成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笛卡尔的“我思”命题,以揭示此命题对笛卡尔哲学地位的确立的意义,揭示此命题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以后哲学发展的影响。一、“我思”是哲学自我意识的确立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变的标志是笛卡尔的“我思”。“我思”的确立,不仅表明哲学的“自我意识”由幼稚转向成熟,而且表明整个近代哲学开始由古代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对“自我”本身的认识。这种转向始于“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为了理解这个命题的真…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逻辑经验主义的证据对理论的证实原则,以及波普尔的证据对理论的证伪原则,分别基于两种极端的逻辑方式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随着整体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普遍渗透,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在后实证论者(postpositivist)阵营中,“非充分决定性论题”(the thesis of underdetermination)是他们使用最广泛、也是最频繁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划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是科学认识论与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但哲学家对科学理性的认识论研究在科学哲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而对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所见到的关于技术理性的哲学研究,大都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从批判的视角展开的,这无疑造成了技术理性研究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的事实,导致技术哲学研究中出现“内核”不硬的现象。技术哲学的这种研究状况使很多技术哲学家感到不满,J.皮特就曾发问道:“难道关于技术的唯一引人注意的哲学问题真的只是与社会影响相关的问题吗?”(Pitt)可见,技术认识论在技术哲学研究中是…  相似文献   

18.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希腊文明时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心智(m ind)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心智在哲学中的研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它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甚至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塞尔在他的新作《心智》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笛卡尔传统…  相似文献   

19.
虽然心智哲学是19世纪才渐臻成熟的一个哲学流派,但是关于心智问题的哲学思考早已发韧于古希腊。自阿那克萨戈拉提出“nous”(mind)以降,希腊哲学家就普遍把心智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第三卷第四、五章中对心智问题更是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哲学阐释,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理智性质问题的哲学难题。后世注释家围绕亚氏难题作了诸多揣测乃至针锋相对的诠释,尤其在中世纪,各种不同诠释引发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托马斯·阿奎那由于肩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改造作为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