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死之间     
生是由无数个欲念组成的连续索求死是欲念的结束和索求的终止这是当代诗人文爱艺的一首诗。从古到今,人们都想长生不死。昔日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派徐福去蓬莱仙岛寻找不死之  相似文献   

2.
胡艳美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42-142,120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人们在关注莫言原作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译作译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英译本《生死疲劳》来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生之间     
  相似文献   

4.
草木之间     
人们总爱说,人生如茶。有人说,从茶字来看,人就嵌在草木之间。也还有人说,撇开人不说,这茶不也是:不草不木,亦草亦木——属于一种中性的东西!于是人们说,人生如茶,是说人生是在向往一种中庸。  相似文献   

5.
你和人相处,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人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 0年代,生态(环境)伦理学从西土传来,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对环境伦理学如何可能展开争论,探讨其是否逾越了伦理学的理论界蜮,是否会跌入到“自然主义谬误”的困境中。此后,又围绕着环境伦理的建构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还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基  相似文献   

7.
星云  圆性 《佛教文化》2007,(4):18-22
是非的可怕"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躲也躲不开,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证明"是非"有无比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诚不虚也。  相似文献   

8.
在牛年春晚的小品节目《不差钱》里,演员“小沈阳”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至理明言:“眼睛一闭一睁,就是一天;眼睛一闭不睁,就是一辈子。”  相似文献   

9.
临终关怀起源和发展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生死智慧为现代临终关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基督教用生死智慧诠释和实践现代临终关怀.用基督教的生死智慧来审视现代临终关怀,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内涵,更好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10.
拈花一笑     
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很有点禅意。  相似文献   

11.
郑晓江 《学海》2006,(2):146-153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之形上本体,又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这不仅为儒者之积极入世、道德践履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从本根上确立了儒式的生死观。本文从对周敦颐生死思想的探讨进而对儒家的生死哲学进行反省,以期推动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明代心学思想家王龙溪,具有超凡的生死智慧。他的生死观可以用"一生死,通昼夜"来形容,既使人懂得肉体生命"生死如昼夜,人所不免"的道理,又让人明白良知本体无生无灭的奥妙。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走向,有"任生死"和"超生死"两种境界可以修证,王龙溪本人以后者为理想目标。他不仅向世人指出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心性修养方法,而且以"虚静光明,超然而逝"的临终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生死智慧是一种实践性真知。王龙溪的生死智慧使人们看清了生命的来龙去脉,消除了对于死亡的困惑和恐惧,同时又能把握自我生命的走向,具有透彻而深邃的终极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关何处     
很多年前,我被搁浅在大山的皱褶里,苦咽父母脸上的汗水。突然有一天,我害怕了,因为屋后的山花在年复一年复制着一个从荣到枯的过程,不曾改变;而屋前的泥巴土路弯弯曲曲伸进荒芜的野外,数日没有过往人烟,不曾改变。我知道,我必须逃离了,逃离一座大山的宿命。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代的霸主晋文公,有一次用餐时,发现厨师送上来的烤肉,上面缠着一根头发。晋文公很不高兴,当场把厨师叫来指责说:“你想噎死我吗?为什么头发缠绕在烤肉上?”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个富翁,他对自己地窖里珍藏的葡萄酒非常自豪——窖里保留着一坛只有他才知道的、某些场合才能喝的陈酒。  相似文献   

16.
外婆的录像     
从我的第一个外孙出生时起,我女儿就深谋远虑地经常寄来他的照片和录像。虽然远隔300英里,但我们总觉得他是生活的一部分。当马休两岁生日临近时,我们知道没法前去当面向他祝贺,所以,我们就制作了一个简短的录像,  相似文献   

17.
水木的智慧     
世上,一个人的眼光与心态,往往就决定了其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实践化,社会生死教育大众化,生死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化.  相似文献   

19.
五颗稻粒     
一天.一位年迈的富翁为挑选自己合遗的继承人,特地把三个儿子叫到身旁。老人对三个儿子说:“我给你们每人五颗稻粒,你们要好好保存,一旦我向你们要时,你们要还给我。”三个儿子异口同声地答应了,然后每人拿了五颗稻粒走了。  相似文献   

20.
没钱的故事     
常言道:金钱是身外之物。据此可以推定,有钱与无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实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过,人在没钱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窘境,甚而是绝境,对此,我有印象深划的亲见和亲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